二一元勳末路:隋朝的員工不好當(下)
開皇中後期,太子楊勇逐漸失去楊堅夫婦的寵愛,而晉王楊廣則異常得寵,楊堅夫婦心裏都已經有了廢立之意。有一天,楊堅想試探一下高熲的態度,就說:“有神夢中告訴晉王妃,說晉王當有天下,你看該怎麽辦?”高熲一聽這話很不對勁,趕緊跪地,說:“長幼有序,太子絕不可輕廢!”楊堅默然良久,一句話也沒有再說。
當時,獨孤後一心要廢黜楊勇、另立楊廣(參見第二十三章《奪嫡進行時》),得知高熲的態度後,當即下定決心要把高熲搞掉,否則,太子廢立必然遭遇極大阻力。
事實上直到此刻,楊堅對高熲還是相當信任的。但是,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他對高熲生出了極大的防範之心。
這件事是關於東宮的衛隊問題。
由於楊堅已經不放心楊勇,所以就打算征調東宮的一部分精銳衛士進入皇宮。高熲極力以為不可,說:“若把東宮精銳調入宮中,那東宮的守衛就太薄弱了。”楊堅一聽臉色就變了:“我經常出宮,身邊需要精銳護衛,太子在東宮修養德行,要那麽多衛隊幹什麽?其實,在東宮設立強大衛隊,本身就是一種陋規,要照我的意思,宮中禁軍輪值交班的時候,分出一部分去戍衛東宮就夠了。宮中禁軍與東宮衛隊,本來就不該有歸屬和建製上的分別,若合二為一,豈不是一項很合理的改革?我對曆史上有關這方麵的得失利弊清楚得很,你大可不必拘泥於古人之法。”在曆史上,東宮依靠強大衛隊發動政變、奪取皇位的例子並不算少,比如南朝劉宋時期,宋文帝因擔心皇族政變,就極大地加強東宮兵力,致使太子劉劭的衛隊多達一萬人,與皇宮禁軍的兵力相等,所以後來劉劭發動政變時,猝不及防的禁軍根本無法抵禦,導致宋文帝慘死在兒子手中。
像這種事,楊堅比誰都清楚,所以他必然要削弱東宮兵力,以防重蹈宋文帝覆轍。而在楊堅看來,高熲之所以反對裁減東宮兵力,根本就不是為了維護古製,而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利益——因為,高熲之子高表仁娶了楊勇之女,一旦將來楊勇即位,高表仁就成了駙馬,而高熲就能以天子親家的身份繼續掌權、長保富貴。
一想到高熲有這麽大的私心,楊堅長期以來對他的信任頓時消失了一大半。
開皇十七年,高熲的元配病卒,獨孤後就對楊堅說:“高仆射年紀也老了,沒了老伴怪可憐的,陛下何不幫他再娶一位正室?”楊堅覺得有道理,就對高熲提了出來。沒想到,高熲一聽,不但沒有喜色,反而聲淚俱下,說:“臣已經老了,每日退朝,唯有吃齋念佛、誦讀佛經而已,雖然陛下厚愛老臣,但續娶正妻一事,實在非臣所願。”楊堅聽了,也就作罷。不久,高熲的小妾生了個兒子,楊堅得知後,也很替他高興。不料,獨孤後卻在旁邊發出冷笑。楊堅問她為何如此,獨孤後說:“陛下到今天還在信任高熲嗎?當初,您要幫他娶一房正室,他心裏想著小妾,就說得冠冕堂皇,欺騙陛下。現在,小妾的兒子都生了,他那些什麽吃齋念佛的鬼話,您還信嗎?說大一點,他這個人的品質,您還能相信嗎?”楊堅一聽,覺得大有道理,從此對高熲的信任**然無存,開始日漸疏遠他。
開皇十八年春,高麗王高元縱兵入寇遼西。楊堅大怒,即命漢王楊諒為元帥、高熲為副帥,率王世積、周羅睺等將領及三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不料大軍啟程後,陸路便遭遇水患,糧食不繼,加之瘟疫流行,士卒大量死亡,而水路則在海上遭遇風暴,艦船大量沉沒,不得不相繼班師。
回師後,清點人數,三十萬大軍居然死了十之八九。此次出征,堪稱隋朝自開國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敗,也是最令人鬱悶的一次失敗,因為隋軍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著就差一點全軍覆沒了。
此次出征高麗,高熲原本就極力反對,如今損兵折將又勞而無功,至少可以證明高熲的意見是正確的。然而,這件事到了獨孤後嘴裏,卻又成了高熲的一樁罪狀。她對楊堅說:“高熲本來就不想走這一趟,是陛下硬逼著他去的,像這種趕鴨子上架的事情,臣妾早就知道不會有什麽好結果。”平心而論,不管高熲讚成不讚成此次出征,碰上天災都不是他可以預料的,更不是他想要的,而獨孤後這麽說話,好像此次失利都成了高熲的責任似的。要是在平時,獨孤後這種邏輯混亂的話倒不至於影響楊堅的判斷力,可現在楊堅正在氣頭上,且近來對高熲一直很不滿,所以這話一到楊堅耳朵裏,對高熲的殺傷力還是相當大的。
此外,漢王楊諒雖掛名為此次東征的元帥,但他畢竟還年輕,所以軍事大權其實都在高熲手裏。而高熲自認為肩負楊堅厚望,而且凡事都出於公心,所以也就不避嫌疑,對於楊諒很多不靠譜的提議都予以了否決。
高熲這麽做,當然極大地傷害了這位五皇子的自尊心。回京後,楊諒就去找母親獨孤後哭訴,說:“兒臣這次出征,差點就被高熲殺了。”獨孤後馬上告訴了楊堅。楊堅聞言,對高熲的不滿和怨恨又增加了幾分。
開皇十九年,王世積案發,有關部門審問王世積時,問出了一些宮禁中的事情。這些事雖屬雞毛蒜皮,但身為地方大將的王世積本來是不應該知道的。審訊官趕緊追問,王世積供稱是從高熲那裏聽來的。這下子,高熲的麻煩大了。
有關部門將此事上奏,楊堅一聽,頓時大為驚愕。在楊堅看來,這件事的關鍵並不在於高熲向王世積透露了什麽,而是高熲身為首席宰相,居然與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私下討論宮禁中事,這種事情的性質是極其嚴重的,給他定一個謀反的罪名都不算冤枉他。
緊接著,審訊官又再接再厲,從王世積口中挖出了更讓人驚駭的事情:說高熲和左衛大將軍元瑉、右衛大將軍元胄等人,都曾與王世積私下交結,還收受了王世積的名馬饋贈。
本來,大臣之間互相饋贈物品,也屬人之常情,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可對於現在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楊堅來說,這種種跡象似乎都能與結黨和謀反掛上鉤。
楊堅當即撤了元瑉、元胄二人的禁軍大將職務。此時,京師內外許多大臣都看出皇帝很可能要對高熲動手了,於是紛紛上疏,異口同聲地證明高熲無罪。在聲援高熲的人中,為首的有上柱國賀若弼、吳州(今浙江紹興市)總管宇文弼、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斛律孝卿、兵部尚書柳述等人。
麵對這樣一個力挺高熲的豪華陣容,楊堅這一驚真是非同小可——怎麽回事?你們這些當朝重臣和封疆大吏拿著我楊堅的薪水,屁股怎麽都坐到高熲那邊去了?莫非你們都成了高熲的私人班底,早就不把我這個大隋皇帝放在眼裏了?
賀若弼等人的聲援顯然幫了高熲的倒忙,不僅在最危急的時刻又把他往深淵裏推了一把,而且也害了他們自己。
很快,怒不可遏的楊堅便一聲令下,把所有參與聲援高熲的大臣全部抓起來扔進了監獄。至此,滿朝文武再也沒人敢替高熲喊冤。開皇十九年八月,楊堅正式宣布了對高熲的處理結果:罷免上柱國、左仆射等職,以齊國公的身份致仕。
應該說,跟虞世則、王世積等人比起來,高熲這樣的結局已經算很不錯了。不難看出,楊堅對他還是有念舊情的。雖然高熲的仕途已就此完結,但至少保住了元勳的身份和待遇,也保住了一個平安的晚年。
罷免高熲的數日後,楊堅前往秦王楊俊府邸,順便召高熲過去赴宴。席間,高熲淚流不止,悲不自勝,在座的獨孤後也忙不迭地抹了好幾把鱷魚眼淚。楊堅看著高熲,麵無表情地說:“朕並沒有辜負你,是你自己辜負了自己。”然後把頭轉向左右大臣,進行了一番語重心長的政治教育:“我對高熲,比對自己的兒子還好,雖然有時候沒和他在一起,但總感覺他就在眼前一樣;可自從他免職退休後,我就徹底把他忘了,好像世上從來沒有高熲這個人一樣。所以說,身為人臣,一定要吸取高熲的教訓,不可以要挾君王,自以為天下第一。”聽見皇帝如此絕情的話,高熲當然哭得更悲傷了。
然而,緊接著發生的這件事情,差點讓他連哭的機會都沒有了。
高熲府上的總管,發現主子已經失勢,這輩子跟著他混絕對沒有出頭之日,於是就義無反顧地出賣了他。這位總管上疏楊堅,指控高熲父子有謀反之心。他提供的證據跟皇甫孝諧如出一轍,也是“對話體”。他說,高熲退休後,某一日,其子高表仁曾對高熲說:“曹魏年間,司馬仲達(司馬懿)曾托疾不朝,可後來司馬家族卻取得了天下,父親大人如今遭遇的事情,又焉知非福呢?”可想而知,楊堅聽到這樣的話會憤怒到什麽程度。他當即把高熲逮捕下獄,命有關部門嚴加審理。在這個世界上,“有關部門”是最擅長羅織罪證的,隻要領導一個眼色,要給嫌疑人整出什麽稀奇古怪的罪證,都是小菜一碟。
於是,有關部門很快就找到了兩個證人,一個是和尚真覺,一個是尼姑令暉。據稱,真覺曾在去年對高熲說:“明年將有國喪。”令暉幾年前也對高熲說過:“開皇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厄,十九年不可過。”兩個人說的意思一樣,都是預言楊堅活不過開皇十九年。
天知道有關部門是從哪找出這兩個信口開河的方外人士的,總之他們的證詞殺傷力十足,絕對夠得上把高熲滿門抄斬了。楊堅聞奏,憤怒欲狂,遂在朝會上聲色俱厲地對滿朝文武說:“帝王豈是靠強力可求?以孔子這樣的大聖之才,猶然得不到天下,而高熲和他的兒子,竟然敢以晉朝皇帝自比,這是什麽樣的居心?!”有關部門隨即上奏,要求將高熲斬首,以明正典刑。
不過,最後時刻,楊堅還是起了一念寬大之心。他答複說:“去年殺虞慶則,今年斬王世積,如果再殺高熲,天下人將會怎麽說我?!”遂宣布將高熲貶為庶民。
十九年前,高熲剛剛當上左仆射時,他母親就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他:“你富貴已極,就差一個砍頭了,今後做人做事,一定要慎之又慎。”老人家沒當過官,可她樸素的話語裏麵卻蘊涵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從那一天起,高熲就常常擔心母親的話會一語成讖,所以一直謹慎小心。可是,在楊堅這樣的老板手底下打工,你是防不勝防的,不管再怎麽小心,都很難保證不出紕漏。所以,當高熲經曆了一番生死考驗,最後終於躲過“砍頭”的命運後,一種如釋重負、徹底解脫的感覺便在他心裏油然而生。
盡管打拚了一輩子,風光了一輩子,最後卻像拋物線一樣被扔回了“庶民”的原點,可高熲卻因“得免於禍”而“歡然無恨色”。說到底,能給楊堅這樣一個動不動就“**殺人”的老板打工這麽多年,不僅轟轟烈烈地幹過一番事業,最後還能保一個善終,已經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更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了,所以高熲深感知足,無怨無尤。
然而,高熲的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他本以為能在家裏安度一個含飴弄孫、優遊卒歲的晚年,可短短幾年後,隨著新老板楊廣的上台,高熲寧靜的生活就被打破了。
楊廣一即位,就任命高熲為太常,讓他主管禮樂。這本來是個清閑的職務,既不參與朝廷大政,也無關乎經濟民生,可高熲這人就是責任心太強,你不讓他做事倒也罷了,要是讓他做事,他必定要負起責任,而且很有主見。所以,剛一上任,他就跟楊廣鬧了個不愉快。
當時,楊廣下詔征召北周、北齊時代的音樂人,並鼓勵民間搜集整理一些流傳不廣、即將失傳的樂曲。這本來也不是什麽壞事,可高熲卻認為那些民間樂曲不夠“主旋律”,遂上疏反對,說鼓勵這些樂曲傳播是“棄本逐末”之舉。對此,楊廣當然極為不悅。
不久,高熲又對自己的下屬說:“周宣帝就是因為喜好那些靡靡之音才丟了天下,如今殷鑒不遠,豈能再重蹈覆轍!”楊廣聽說後,更是一肚子不爽。
高熲擔任宰相多年,如今雖說早已靠邊站,隻是個不痛不癢的太常,可還是改不了心憂天下的習慣。由於當時楊廣對突厥的啟民可汗恩禮甚隆,高熲就忍不住對同僚發牢騷說:“這個蠻虜在中國待了這麽久,對我國的虛實和山川形勢了如指掌,我擔心會有後患。”此外,由於當時朝中的風氣與隋文帝一朝已有很大不同,高熲看不慣,就對觀王楊雄說:“近來朝廷越來越沒有綱紀了。”這些話當然原封不動都落盡了楊廣的耳中。
楊廣頓時忍無可忍。
於是,高熲的末日就此降臨。
早在開皇九年平滅陳朝時,高熲就曾不顧楊廣的感受,殺了他的夢中情人張麗華,而當時楊廣也曾意味深長地說過一句話——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高熲。
如今,報答的時機終於成熟了,楊廣當然不會放過。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七月,楊廣下詔,以“誹謗朝政”為名,將高熲斬首,三個兒子全部流放邊地。與高熲同日被殺的,還有時任光祿大夫的賀若弼、與時任禮部尚書的宇文弼。
多年以前,高熲之母對他的諄諄告誡,最終還是變成了現實。當刑場上的鍘刀高高舉起的那一刻,高熲也許隻能在心裏發出這樣的哀歎——隋朝的員工不好當啊!
高熲死時,年六十七。
蓋棺論定之際,曆史給了高熲很高的評價:“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皆熲所推薦,各盡其用,為一代名臣;自餘立功立事者,不可勝數。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升平,熲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及其被誅,天下莫不傷惜,至今稱冤不已。”(《隋書·高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