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關鍵時刻
天啟皇帝在位的時候不喜歡理政治國,但在最後的日子裏卻做了一個比較清醒的決定,魏忠賢的閹黨一直在天啟皇帝麵前演戲,但天啟卻不知。
他還指使閹黨,誣告寧安大公主的兒子李承恩盜取皇帝用的器物,那些器物本來是前任皇帝賞賜給公主的,但在魏忠賢的忽悠下,天啟皇帝居然相信了,最後李承恩被處死。李承恩是典型的皇親國戚,他是萬曆皇帝的表弟,天啟皇帝的長輩,為皇親國戚裏麵比較親的表親,魏忠賢選擇這麽做的原因就是要在宮中樹立自己的權威,言外之意就是,你看我連皇親國戚的人都敢動,還有誰敢不服的。
魏忠賢掌權之後還沒有忘記去取祭拜天啟皇帝的生母即是萬曆皇帝的皇後王氏,表達感激,自己如果沒有天啟皇帝,就沒有他現在,他也去祭拜了以前對自己進宮有過幫助的太監劉吉和孫暹。魏忠賢發達了不忘記對自己有幫助的人,這一點無可厚非,但他出行的時候,隊伍龐大,不僅有軍隊三千人開路,還有前後護衛,出行一次,花費巨大,氣勢逼人,感覺如同皇帝。
為了能夠在死後享受榮華富貴, 1623年,魏忠賢請人找合適的地方準備建造自己的墓地,他看上了碧雲寺後麵的一塊場地,打算在這裏建造,為此,他命人製作各種雕刻精巧的石獸,然後悉仿皇陵興建,墓前有“漢白玉石獅、石獸、文武翁仲”,修建得富麗堂皇,以至於清朝康熙年間一名叫張媛的禦史在途經整個地方的時候,被這塊霸氣的場地吸引,懷疑是前朝皇帝的陵寢。進去以後,才問詢得知,原來是明朝宦官魏忠賢所修的生擴。
按理說,天啟皇帝從小到大一直都很依賴客氏和魏忠賢,為什麽在皇位繼承這麽重要的事情不讓魏忠賢他們來協助辦理呢?
對於這樣的疑惑,後世也給出了一些解釋。
一種解釋是魏忠賢的想法被皇後拒絕後,張皇後覺得事情緊急,於是馬上找到天啟,勸他盡快把信王立為儲君,天啟皇帝說:魏公公稟報給我,宮中有女子懷起了我的骨肉,不如等她們生下來以後再決定。
張皇後於是陳述利弊,天啟皇帝聽自己的老婆這麽一說也很有道理,於是就秘密派人召見信王。
天啟皇帝是一個對魏氏和客氏十分依賴的人,張皇後肯定將自己的擔心告訴了天啟,她怕懷起的骨肉不是天啟的孩子,就算是天啟的孩子那萬一生出來被人做了手腳,換掉怎麽辦?這麽一說,天啟頓悟,於是下定了立儲君的決心。
另外一種解釋是,劉若愚的說法,那麽劉若愚是誰?
劉若愚原名叫劉時敏,生於公元 1584年,南直定遠人,(今安徽定遠縣人),父親是一名武官,其在十六歲因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成了太監,於是醒後把自己閹了(這個夢多麽神奇,用我們現在的人的思維難以理解),閹了也不白閹,萬曆二十九年被選入皇宮當了太監,劉若愚雖為太監,但文采飛揚,寫得一手好字,人品正直富有謀略,在魏忠賢得勢以後,依然不願歸附閹黨勢力,後來就遭到排斥,被調到禦馬監幹活,禦馬監的人因為知曉其落魄,不討魏公公喜歡,便對其隨意差遣,氣的他生了幾次病。
在閹黨得勢的時候他依然保持崇高的氣節,沒有依附宦官,保持著特立獨行的個性,因為生性桀驁,所以和其他太監的關係不是特別好。魏閹黨失勢後,有人說他的壞話,被誣告入獄。但真正的閹黨骨幹諸如王體乾和塗文輔等人卻逍遙法外,他很鬱悶,對自己的遭遇很是氣憤,於是在獄中將他在宮中看到的許多黑暗內幕寫了出來,代表作就是《酌中誌》。
劉若愚在《酌中誌》是這樣記錄的,他說,天啟在十一日那天召見了信王,是因為王體乾、魏忠賢的一手策劃。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天啟見信王是魏忠賢一手策劃,那麽魏公公的篡位之說就站不住腳。
很多文史資料都說魏忠賢有異心,想取代天下。
說他和錦衣衛的指揮官田爾耕曾經圖謀武裝政變。以奪取控製權,這是個風險極大,拿命來搏的高風險選項,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田爾耕因為懼怕,沒有答應。魏忠賢勸他幾次都沒有成功於是隻好放棄。
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和閹黨的骨幹崔呈秀商量政變,崔以宮廷外麵有義兵予以委婉提醒,政變的事情不可取,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畢竟民眾的力量不可小覷,亂起來力量都要失控。魏忠賢於是隻好打消政變的念頭。
以上的這些說法隻是傳言,但可以肯定的是,魏忠賢在這一段時間的確沒有過激的舉動,雖然他手下有幾萬人馬可以調動,自己還親自掌握精銳士兵三千多人。在宮中來去自由,但這些士兵也沒的任何異動。
現在推斷來看,也許魏忠賢的確在天啟病重的時候有過想法,畢竟一旦天啟駕崩自己的日子估計就不好過了,也肯定絞盡腦汁想過一些措施,但這些措施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思索一番後,最終選擇放棄。
作為在宮中深諳規則的魏忠賢,在放棄了奪取的打算之後,肯定也想過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他肯定也設想過新皇帝的繼任者是誰?自己怎樣在能博得他的好感,在涉及最高權力交接的時候怎樣表現,才能給對方一個好的印象。
後來我們知道繼任者是信王,魏忠賢這麽想,但信王不這麽想,他是一個很善於觀察,心思細膩的人。
恰好魏忠賢在他心中印象不太好。他很早就通過一些事情看清楚了魏忠賢的醜惡嘴臉。
他和天啟皇帝完全不是同一類人。
《明宮詞》裏記載了天啟皇帝見信王的細節:天啟皇帝躺在**不能動彈,信王趕到哥哥身邊,馬上就跪下了。
天啟皇帝看著從小相依為命的弟弟,用眼神示意近侍給信王搬一個凳子,可無論怎麽放他都不太滿意,高度和姿勢很別扭,天啟於是直接讓信王坐在了病榻旁,這樣便於交流,天啟看著信王,露出了親切的笑容。
然後頓了頓說:你要記得,“文官們(東林黨)的話不可信,不要聽他們胡言亂語。”看著天啟形容枯槁的樣子。
信王心裏很難受,這是他從小相伴的哥哥,沒想到疾病讓他瘦成了這個樣子。
信王越想也不是滋味,低頭抽泣搭道:“是,皇上”。
天啟聽到他答應了接著又說,“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是,皇上。”
信王回答的很緩慢,這個時候忽然感覺有隻手從頭上摸過,微微抬頭,淚眼中隻見天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拉著他的手說:“來——吾弟當為堯舜。”
信王猛的伏地:“臣死罪”。
當儲君同樣具有風險,搞不好自己會丟到性命。
他聽完了天啟的話,一時半會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時間就那樣靜止,除了心咚咚跳的厲害,他的腦海一片空白,半晌才反應過來,於是再次跪拜,慢步退出。
明朝的未來就和他息息相關了。
全明朝所有的事情都和他捆綁在一起了。
朱由檢生於 1611年2月6日,為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天啟二年被封為信王。
其母劉氏進宮隻是一個淑女,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為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光宗)生下皇五子朱由檢,劉淑女並不討光宗的歡心,在朱由檢五歲的時候,其母在朱常洛的暴怒之下,受了刺激,鬱悶死去。那時候光宗還是太子,為了怕父親責備,就悄悄將劉氏埋在了西山。
信王才五歲就失去了母親,他童年的生活過得並不幸福,太子朱常洛將其交給庶母西李撫養。幾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顧不過來,於是朱由檢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成人。東李為人心地善良,對他較好,對朱由檢的人格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東李和西李同為朱由檢的養母,但因李莊妃較李康妃撫養時間較長,因此與朱由檢關係更為密切。
天啟元年,東李被封為莊妃,但因為仁慈寬儉,簡重寡言,經常遭受客氏和閹黨的欺負。
李莊妃在撫養朱由檢的時候時不時的給他提起過魏忠賢不守禮節的事,甚至會給他講述宮中宦官禍害忠良大臣的事,這讓朱由檢從小就對魏忠賢沒有好感。
李莊妃於天啟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辰時去世,諡曰“恭懿”,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葬於翠微山之原。朱由檢十分悲痛,在他心裏,莊妃就像是他的親生母親一樣,地位很高,在被封為信王以後,他還派太監前往西山祭奠她。
由於從小養母言傳身教,作風正直,因此朱由檢和哥哥天啟皇帝完全不同,由於從小就耳濡目染了皇宮中的詭計多端和腥風血雨,加上 5歲就喪母,因此他的內心是孤僻脆弱的,即便周圍有很多人,但卻沒有多少人可以跟他推心置腹,交心的朋友,獨特的經曆構成了獨特的從政方式,從後來他當皇帝做事情也看得出他的風格,做事獨斷專行,敏感多疑,剛愎自用。
宮中的內廷太監都有點怕這個不善於言笑的信王,魏忠賢預料到信王可能會繼承大統,為了能夠了解他的想法,曾經派過一個太監潛伏在他身邊,試探信王對自己的看法,他故意讓太監在信王麵前說自己壞話,看看信王怎麽反應。敏銳的信王聽見身邊的太監說魏忠賢的壞話,速來謹慎的他就猜到了,這是一個圈套。於是就將計就計,故意說些好話出來給他聽:魏忠賢的才能,皇上都很重視,我以後還要借重他,你不要在這裏亂說,否則會招致禍害。
話一傳回去,魏忠賢很開心,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於是就對信王不再擔憂對自己的看法。
朝廷的外廷也被閹黨人員控製後,信王知道自己的處境很危險,於是就滴水藏海,韜光養晦。天啟皇帝病重之後,雖然他多次想去探望,但怕留下口實,怕惹出禍事來。於是強忍住了。
為了能讓閹黨的眼線更放心,他還帶上身邊的小宦官在宮外亂逛,買一些小東西以迷惑魏閹的眼線,偽裝的無所事事,貪玩癡耍。
當很多消息傳給魏忠賢的時候,他隻是感歎道:王爺居然傾心於此。看來又是一個好玩的主,果然都是親戚,這玩耍的基因一點都沒變啊。看來是天啟第二了,愛玩的人那就不必擔心了,因此他沒有把重點放在這位信王身上。
表麵上看朱由檢在宮和小宦官在外無所事事,但他真實的想法卻在仔細觀察,一路上,他接觸到大明王朝最真實的市民生活,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加上百姓的生活狀態,使他了解到民眾生活的真實水準。
百姓生活困頓,讓他動了惻隱之心,告誡自己,他若有機會一定勤政為民,要拯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沒想到機會不久就來了。
八月二十日,天啟皇帝病危,上午,太監來給天啟請安,發現天啟鼻子裏流出粘稠的血液,似痰似肉,用手輕拉皇帝,發現他已經陷入昏迷。於是趕緊通知太醫前來,太醫很快趕來,看了他的症狀,配了一副藥,熬好之後讓人服侍灌進去,但天啟還是沒有醒來的征兆。
又過了兩天,內閣大臣黃立極等人前往看望,信王朱由檢也進去看了一眼。天啟躺在**一動不動,下午四點,天啟皇帝在乾清宮駕崩。
從十六歲繼位到二十三歲死去,天啟皇帝在位七年。
對於天啟死亡的確切時間,曆史資料《明熹宗實錄》等史書都說天啟皇帝在二十一日就已經死去,隻是為了安定才秘不發喪,拖到第二天消息傳開之後,張皇後才公布內外。對於這個說法,有待商議。
天啟皇帝死亡,魏忠賢的閹黨應該最先得知,自己的靠山一倒,他一直心急如焚,思考應對的策略,但是時間給他的不多,想來想去還是沒有辦法,於是隻好向張皇後稟報。
張皇後當機立斷,迅速傳旨,命令英國公張惟賢等人迎接並確立信王朱由檢進宮繼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