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下計首輔

葉向高是福建人,為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曾在萬曆和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首輔大臣,在任期間成功的驅趕了荷蘭入侵者,粉碎了其霸占台灣的圖謀。其為人做事情富有謀略,也善於拿捏處理大臣之間的關係,在天啟年間對於維護太子正統和遏製魏忠賢的勢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葉向高同誌沒有很多東林黨人那種自視甚高,極端化的思維,他做事情一般都循規蹈矩,老成持重,雖然內心有自己的想法,但待人接物方麵卻很靈活,在葉向高看來,朝廷裏麵東林黨人和魏忠賢的之爭,魏忠賢的做法固然不可饒恕,但東林黨人自己也有一定的責任。在魏忠賢瘋狂迫害東林黨人的時候,他積極站出來,極力阻擋,憑借自己的智謀救了給事中陳良訓,禦史吳甡等多人的性命,因此,葉向高便遭到了魏忠賢的嫉恨,欲除之而後快。

葉向高在朝廷中基本屬於較為中立的一派,因此在政治鬥爭中的處境就較為尷尬,一方麵,魏忠賢等一批人很想將之除掉,另一方麵,葉向高的某些做法在東林黨人眼中不受待見,很多大臣有有時候理解不了他的做法,你說他反對魏忠賢吧,是因為他曾經救了他們很多人,但在朝廷爭執的時候,他又站出來說他們東林黨人的不是。一點都不給情麵,比如做事太過激進,魯莽等等。他的做法在兩派中都不討喜歡,首輔的工作也幹的異常艱難。

魏忠賢把葉向高列為自己打擊的目標之後,並沒有馬上派人動手。他計上心來,認為一時間把人給弄死未免太不過癮,這個老臣已經多次讓他的計謀落空,既然如此,就要采取最有折磨人的方式來收拾他。葉向高本人做事情基本上沒有多大的缺點,要在本人身上開刀頗為困難,隻有從他身邊的親戚著手。葉向高有個外甥叫林汝翥(zhu),此人在朝廷裏麵擔任禦史。受外公的影響,此人也忠心愛國,正直可靠,一次他率領部下在街上巡視的時候,正碰到兩位宦官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當即命令手下擒拿捉住,兩位手下衝上去就將宦官撲倒在地,一頓痛揍,直接揍得宦官哭爹喊娘。

這兩個宦官的名字分別叫曹進、傅國興。是魏忠賢的爪牙,被打之後馬上上報主子,魏忠賢便知道了這個禦史是葉向高的外甥,他覺得機會來了,馬上指使大太監王體乾到皇帝麵前告狀把兩位宦官的慘痛遭遇都有選擇性的說了一遍,陳述禦史的不對,進而添油加醋講到禦史藐視皇上,魏忠賢和客氏在台上負責吹風點火,天啟皇帝覺得該嚴懲這等臣子。於六月二十一日降旨下詔,杖責林汝翥(zhu)一百棍,將其貶為庶民。

林汝翥回到府邸正在休息,聽到聖旨消息嚇得不輕,巡城禦史平時的職責就是負責首都的治安,出城巡查捉拿為非作歹之徒,伸張正義完全是工作內部的事。遇到宦官打劫,他這麽處理,完全合情合理。以前也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這樣懲治,也沒出過紕漏,處理了兩個宦官居然被貶成庶民了。估計惹禍上身了,之前他聽說朝廷要員萬燝被一棍子打死。擔心自己也會遭到厄運,於是選擇逃跑。

明朝全國各地到處遍布特務,林汝翥為了怕特務的人盯上,跑的時候還特地從自家院落翻牆到隔壁鄰居的家裏,藏在一間沒人住的房子裏待了幾個小時,等著夜深人靜大家都休息的時候才跑。

作為一個官員,接到處理之前逃跑,這叫畏罪潛逃。

魏忠賢的人馬很迅速就追到了林汝翥的府邸,但大門緊閉,人去樓空,隻有零零散散幾個傭人還在,他們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府邸的林大人什麽時候走掉的?

很明顯撲了一個空,情況匯報到魏忠賢那裏。

這個人肯定是跑到親戚那裏藏身去了,馬上帶人搜查葉向高的府邸。

在魏忠賢的指令下,宦官們馬上派出人馬將葉府圍了一個水泄不通,然後直接將大門撞開,進去抓人。

在葉大人家搜查了一遍,還是沒有找到逃匿的林汝翥,宦官們不死心,繼續在裏麵翻箱倒櫃盤查。作為朝廷的內閣首輔,他一向受人尊敬,那裏受得了這些小宦官們在自己府邸裏橫衝直撞,他氣不打一處來。馬上在宦官走了之後,上疏朝廷,說自己的住所被宦官無端搜查,自己的東西被亂砸一通,還有沒有天理和王法。請皇帝明察!

皇帝知道這個事情以後,也覺得處理得不太妥當,就安慰了他一番,將宦官們批評了一頓。

那麽林汝翥會跑到哪裏去了?

林汝翥跑掉之後,他的主管上司,督察院禦史孫瑋自然就脫不了關係,畢竟是自己的下屬,手下維護一方治安的官員,消失的無影無蹤,皇帝要是怪罪下來,自己就吃大虧了,輕點自己要遭處罰降職,往重裏說,自己的政治之路搞不好會因此走到了盡頭。

為了讓自己最大限度免遭傷害,躺在**修整的孫瑋就命令手下李應升起草了一份詔書,由他口述,李應升代筆。陳述林汝翥逃跑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在上疏中說:“林汝翥不肯做強項之人(亦即堅持實事求是的人),竟成了逃跑之臣,致使皇帝座下少了一個仁義的忠臣。禦史台也因為有這樣貪生怕死的官員蒙羞,實在有損國威!不聽皇上的話,那就是目無法紀!”。

這份奏折寫好之後,他又命人讀了一遍給他聽,確認無誤後才上報。

林汝翥作為一個朝廷命官,跑這個辦法還真有點不明智,原因有三,一是自己當了這麽多年的官了,仕途生涯比較順利,如果就這麽一走了之,也就意味這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到頭了,畢竟作為官員跑路這個罪責不小。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不跑被處理,最多遭受杖責,因為明朝處理官員的方式有一定的彈性,所以動用一點關係也就可以靈活處理,對身體的損害就可以少一些,再則,這件事情他確實沒有做錯,到朝廷裏麵申辯是可以講清楚的,但一旦走了之後,那就意味著自己已經無形當中承認自己做了錯事。要不為啥逃跑?

林汝翥(zhu)想來想去,自己這麽到處躲避也不是個辦法,於是,就動了自首的念頭,在他逃跑的時間裏,他飽一頓餓一頓,風餐露宿,過得異常艱苦,算是真正的體會了底層百姓的流浪生活,不但身體勞累,內心還惶恐不安,時刻都緊繃著神經,這樣的日子簡直比要他命還難受。他一路上馬不停蹄,跑到了遵化,就堅定了自首的想法,找到應天府,邁著步子進去,把自己的情況對應天府的鄧大人說了一遍,他想自己如今這樣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至少在這個地方,宦官的勢力一時半會還難以抵達,因此還可以苟延殘喘,不至於死在惡毒的宦官手裏。至於聖旨如果來了就來了,坦白承認吧。

鄧大人聽到林汝翥陳述後,深感事情重大,不敢怠慢,趕緊撰寫了一份奏折,向朝廷如實的匯報了林汝翥的事情,林汝翥本想著皇帝聽到後能夠體恤事情的來龍去脈,給他一個公正的處理,但天啟皇帝似乎並不為鄧大人的奏折所動,也許是之前偏袒的慣性思維占據了上風,皇帝的潛意識認為,你既然沒有幹壞事,那為啥跑?肯定是心中有鬼。聖旨不久之後如期抵達,還是要挨揍。

這個事情馬上就引起了朝廷轟動,明明是好人怕被宦官下毒手才不得已跑路,林汝翥這個人再怎麽說也是朝廷的官員,罪責最多就是潛逃,擅離職守,怎麽也輪不到還要杖責的地步,一些正直的官員忍不下顛倒是非,就商量著要上疏皇帝。

李應升大人覺得林汝翥太冤屈,就準備找林汝翥的上司孫瑋幫忙。

孫瑋正在院子裏踱步,這個時候,李應升大人小跑過來找他,對他說林汝翥是冤枉的,朝中很多大臣憤憤不平,一個正直的官員怎能被宦官所害?問孫大人有沒有好的辦法可以解救?如果林汝翥真要被杖大一百棍,他是十有八九都要命喪黃泉,你也知道宦官下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

孫瑋喝了一口茶,不緊不慢的說,現在還沒有什麽好的辦法,幹脆還是上疏,現在抓緊時間趕緊寫個奏折,大家一起努力,興許可以救他。

作為分管監察的一把手孫大人馬上提出倡議,號召監察的同事們都站出來幫一下林汝翥,在他的振臂呼喊下,十幾個自己管轄區的監察官紛紛落上自己的姓名,聯名上疏救人。

奏疏呈遞上去之後,皇帝沒有任何表示。

林汝翥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朝中內外都知曉了這個事情,輿論目光都聚集他身上。

他被冤枉的事情傳的很開,對自己的性命還是起了一個比較好的保護作用。

執法時候,有官員私底下托人求情,輕點杖責,因為不是宦官處理,是由錦衣衛打,加上負責監督的官員知道這個林大人是冤枉的,因此打的時候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執法的人收了好處就沒有使多大的勁,杖責之後,林大人終於撿下一條命。

林汝翥被處理之後,受影響最大的人自然就是首輔葉向高。

他現在明白了,幾朝元老,幾朝功臣原來都是自欺欺人。在皇帝的眼中,自己隻不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棋子,自己的外甥,林汝翥隻不過秉公執法,抱打不平處理了宦官就落得了如此可憐的境地,這樣在朝廷為官又有什麽意思?

想來自己最初當首輔的時候還是朱由校的父親光宗皇帝請他回來的,光宗駕崩後,朱由校繼位,劉一燝擔任了次輔,內閣首輔的位置一直就空著。一直拖到十月份,天啟皇帝才讓他從福建回到京城,擔任內閣的一把手,那時候的他秉持忠義,選賢任能,朝廷一派熱鬧的景象,怎麽才過了不久,局麵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回顧自己擔任首輔以來的職業生涯,基本上問心無愧,不僅對皇帝盡職盡責,而且對朝中大事的處理也是一片苦心,任勞任怨,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沒有偏袒任何人。

哪怕對朝中同為東林黨大臣的戰友們,如果有什麽不對的事情,他也會勇敢站出來,指出他們的過錯。對魏忠賢宦官的弄權行為,也是盡力給予了抵製。但他不想兩派陷入爭吵,所以在中間盡力調和,就是為了讓明朝不至於陷入損害國家的黨派之爭。

工作三年以來,自己忍辱負重。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保護了多少大臣的性命,每當皇帝生氣的時候,自己也是迎難而上,冒著風險上疏勸諫,甚至常常以辭職的方式請求皇帝醒悟,回心轉意。

但自己的一片苦心卻得不到皇帝的理解,自己和皇帝的感情似乎越來越遠了,朝中關係也是費力不討好,東林黨大臣覺得他吃裏扒外,閹黨覺得他是多管閑事,他和魏閹之間也鬧過了很多次矛盾,之所以盡心勸諫完全是站在國家的角度考慮的。連自己的老臉都不顧了,但讓他寒心的是,楊漣這些忠良的大臣理解不了他,說他的做法太過於軟弱。

他現在覺得這個首輔工作真不好幹,即便是他遇到什麽事情都替別人著想,但都好心沒有好報。日子過得實在憋屈。

葉向高越想越氣,不覺得兩行熱淚已經掛在了臉上。他在想,自己這一切都值得嗎?現在皇帝寵幸宦官,不理政事。作為一國之君,不想的是如何拯救天下蒼生,而一心圖玩樂。朝廷的奏章也讓閹黨鑽了空子,自己也聽不進去朝廷大臣的勸諫,說的話皇帝根本不信,全當耳邊風,他現在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還不及身邊的一個宦官奴才。

難道做忠良的臣子就這麽難?

他實在看不下去皇帝的所作所為了,看不慣閹黨顛倒黑白的弄權行為,提起筆來,寫了一份辭呈,他知道,這份辭呈也許就是最後一次了,皇帝和他已經不似先前那種信任了。

辭職從他心裏來說其實是不太情願的,在官場上,很多時候的辭職都帶點要挾的心態。潛意思就是兩層,一是看在皇帝心中有無地位,皇帝能不能出麵來挽留他,隻要挽留一下說點好話,這個事情就過去了。二是借這一篇上疏來抒發內心的鬱結,話外的意思就是我對現在的朝政狀態不太滿意,提醒皇帝要注意處理的方式了。在之前,涉及官員萬燝的處理,他就對此提出過不同的意見,甚至想以辭呈來表達不滿,但那時候還沒有下定決心,可是現在他的外甥一心為民居然出了禍事。這實在讓他憤慨,徹底寒心了。

葉首輔思忖良久,悲痛萬分,算了,還是放下那顆炙熱的愛國心吧,沒有人理會,把他當回事。那他待在朝中也沒有意思,都這把老骨頭了,實在太累了,這麽一想,他立刻拿出紙筆寫了一篇辭呈,第二天就呈遞皇帝,準備告老還鄉。

天啟皇帝在七月初九就收到了他遞交的辭呈,對於這個老臣子,盡管聽到很多人說他的好話,但在天啟看來,這個臣子也有很多處理的方式讓他不甚滿意,除了在他身上看到固執,執拗,不顧一切的上奏折和爭執之外,他似乎沒有看到更多的特質,對於他近來的表現,天啟皇帝有些失望,他不明白這個眾人所說的幾朝元老好在什麽地方,既然他去意已決,那正好就讓他回去吧,於是假意挽留勸諫幾句就批準了葉向高的辭呈。並給了他賜銀幣、坐蟒,得乘驛傳,派遣行人護送等種種優待。

葉向高收拾好東西之後,準備回家。在回家之前他還給皇帝上了一份陛辭疏,勸天啟皇帝一定要清心寡欲,保重身體,對於臣子的勸諫,萬萬不可再用廷杖的粗暴方式處理。

他知道自己說這些皇帝未必會聽得進去,但這也算是自己真心話,國家大事隨便怎麽變吧,他不想再操這個心了。

葉向高走了,回他的福建福清老家了。他走之後,內閣首輔的位置被韓爌代替。

內閣成員就變成了韓爌、孫承宗、顧秉謙、朱延禧和魏廣微這五人。而孫承宗在朝廷之外督師。所以真正起作用的便隻有四人。

葉大人一走,東林黨人又失去了一個保護的屏障。魏忠賢非常高興,東林黨人現在就是桌子上的肉,隨便受他宰割,沒有多少還手之力,想怎麽弄就可以怎麽弄。在魏忠賢的接連打擊下,東林黨領頭的大臣被打擊得所剩無幾,剩下的一些大臣也是勢單力薄,力量不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