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易守難攻毓璜頂

前線戰報源源不斷傳入幽燕王府。

東線崔楠韋護二將自汴州之戰招降十萬人之後,一時仁名遠播,跋山涉水專向其投誠的叛軍不計其數。投降民軍,皆令其互相舉發,仔細分辨,凡天尊教頭目均嚴懲不貸,取擒賊擒王之意;願回鄉務農的,則發給路費,任其離開。盡管如此,一月之內招降納叛竟有十五六萬人之眾。其餘意圖頑抗地,無不一觸即潰,不成氣候。至此汴州及周邊汝州、鄭州、徐州等州縣叛軍已大抵掃平。

西線鄭鑫鄭森戰果更大。鄭鑫一入河南,便擺出幽燕王長子地派頭,會同河南刺史李心儒、節度使吳延,召集鄧州、海州、青州、冀州州牧及中郎將,定下穩紮穩打、堅壁清野之策——嚴令村民農夫攜帶口糧、牲畜、家禽及農具耕牛搬入堅城之中,逾期不動的便以資敵論處。

民軍無法就地補給糧草兵員,隻好冒險強攻。可叛軍哪有雲梯、石砲等攻城利器,一時難以取勝。鄭鑫鄭榮便遠遠靜候大批叛軍集結,先用騎兵突擊,再以步軍掃**,又同城中守軍裏應外合,盡殲攻城民軍。他們兄弟二人每到一處,均是這樣作戰,可憐天尊教叛軍要麽餓死、要麽殺死,隻好向關內、山東兩道逃竄。

可是這民軍全是本鄉本土地農民,聽說要背井離鄉,大軍還未開拔就已散了大半。關內山東兩道刺史、節度使聽得消息,唯恐背上開門揖盜、引狼入室地罪名,無不在同河南交界地河流峽穀布下重兵。叛軍走投無路,隻好孤注一擲,重回河南道聚集一處,與官軍決戰。

這正合鄭鑫、鄭森之意,於是抖擻精神集合幽燕道客軍、河南本地兵馬及團練鄉勇六萬餘人,在伏牛山下一場大戰,直殺得十萬叛軍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卻怪河南官軍不堪一擊,被叛軍首腦率領千餘亡命之徒殺開一條血路,潛入伏牛山去了。

這天尊教造反作亂之心始終不絕,綿延已近千年。如今平叛形勢大好,鄭榮便一心想乘機除此大害,嚴令河南軍政官員必須配合幽燕大軍進山圍剿,勢必將天尊教叛軍一網打盡,以絕後患。

至於西線大批俘虜之事,鄭榮聞之卻是極感欣慰,不住向謀士鍾離匡讚歎:“淼兒竟如此仁厚,頗有古聖賢遺風,可遠勝本王當年了啊!”

鍾離匡是何等聰明之人,對幽燕王想立鄭淼為世子的心思早就心知肚明,卻半點不想摻和,就事論事道:“這移民實邊之策,關乎國家根本。當年神宗變法也曾計劃遷移川中百姓至河套墾荒,神宗皇帝這般英察果斷,最終也不過胎死腹中。如今皇上不理政務,朝中各部大臣又忙於黨爭。故學生以為,此事若是呈報朝廷,恐怕會泥牛入海,不了了之吧。”

鍾離匡說話從來直截了當,但確實言之成理,鄭榮思索了好一會才道:“不如我們這呈文也用欲擒故縱的兵法。明言當年川中富庶,百姓自然不願千裏遠赴河套而同突厥爭地;如今河南與幽燕相鄰,這十餘萬人皆是情願背鄉離土來幽燕開拓,情勢與神宗之時已大不相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鍾離匡皺著眉頭說道:“即便這樣,戶部也未必就會同意啊!可眼下也隻好死馬當活馬醫了……”

“那本王是不是要奏明聖上,直達天聽呢?”

“萬萬不可!”鍾離匡的語氣異常堅定,“當今萬歲隻想著長生不老,巴不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種奏章又怎會準奏呢?一旦被皇上駁了,那就沒有半分回旋餘地了。恕學生狂悖,也就王爺身份崇高,換作尋常大臣,這奏章萬歲還未必過目呢!”

鄭榮聽了深深歎了口氣道:“那就煩勞先生按方才的意思,擬一道呈文,發往戶部去吧。”

幽燕王一紙要求全殲天尊邪教不留後患的將令,不出三天便已傳到河南。

崔楠韋護二將及鄭淼儀之兄弟二人,因早做打算將俘虜的民軍帶回幽燕,已移軍於兩道交界之處,因此第一個接到將令。於是四人商量,由鄭淼韋護帶領大部將士看管降軍,儀之崔楠二人則率領一支輕軍赴伏牛山進剿天尊教。

走了五六天,兩人才趕到伏牛山下,四周卻無一個敵軍。仔細向當地官軍打聽,這才知道原來經過幾日的搜山圍剿,天尊教徒已被壓縮在伏牛山主峰毓璜頂上。然而毓璜頂地勢險要,鄭鑫、鄭森兄弟二人使盡各種辦法,或強攻或巧取,竟連毓璜頂的山門也沒摸著,正為此事焦慮。

因此,崔楠儀之剛與鄭鑫鄭森剛剛會合,還未寒暄幾句,便被請上山來觀察戰事。

他們四人在眾軍簇擁之下,在山道之中盤旋了個把時辰,這才遠遠望見數百步之遙的毓璜頂。

隻聽鄭鑫遙指遠處,介紹道:“這毓璜頂自古就是天塹,四麵皆是懸崖,隻有一條小徑刀劈斧砍一般從兩塊巨石之間貫穿,隻可容納一人通行,大軍無法展開。上次抓到一個下山來探聽情況的天尊教細作,嚴刑拷打之下才知道這毓璜頂竟是邪教總壇。經營已有近百年,修了石城山寨,存儲了大量糧食兵器,山頂又有山泉飲用,城中一兩千人就是堅守個三年五載也不成問題。”

儀之循著鄭鑫指點的方向,遠遠望見一座山峰孤零零矗立在雲霧之中,山巔隱隱約約有亭台樓閣,想到那日從自己手中逃脫的溫靈嬌或許就在其中,心潮不由有些起伏。略定了定神,見山峰周圍樹木一片焦黑,想必是火攻之後留下的灰燼,隻是這山峰常年霧氣繚繞,樹木花草都十分潮濕,哪裏引得起燎原大火?

鄭森接過話頭道:“自從將邪教匪徒圍困以後,我是絞盡腦汁,可是連山寨的大門都沒摸到,唉~你們看我愁得連頭發都掉了大把。”說著脫下鏨盔,拉住頭發輕輕一拽,指縫之間果然夾了有幾根蜷曲的黃毛。

鄭森平素就以粗魯聞名,卻是一員難得的猛將,論進攻絲毫不遜色於宿將崔楠。眾人見他滑稽,知道這毓璜頂極是易守難攻,沒有一個敢笑的,隻是沉默不語。

見眾人不言,鄭鑫便問崔楠道:“崔將軍帶兵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父王素來稱道,不知有何高見?”鄭鑫引兵進入河南以來,一路高捷、戰無不勝,正要在父王麵前顯示自己的文武雙全,卻在這毓璜頂下蹉跎半月。此番幽燕王又調來援軍助戰,似是對自己有所不滿,心中隱隱有些不快,然而自己確實無法取勝,隻好虛心討教。

崔楠本就少言寡語,反複觀察地形、冥思苦想,良久,還是搖搖頭,說道:“此處乃是絕地,末將無能,也是一籌莫展。”

秋儀之卻在一旁問道:“從旁邊的絕壁攀援而上如何?若是能夠有數十個勇士登城,乘其不備,打開城門,就可裏應外合,一舉擊破了。”

鄭鑫總以為父親溺愛這個螟蛉來的秋儀之更甚於三個親生兒子,因此心頭總有幾分不忿。然而他城府極深,從未表露出來,隻是歎口氣答道:“愚兄當然想過,許下重金才從附近募來不到十個獵戶,說是可以冒險攀登。但攀登之時,隻能隨身攜帶匕首短刀,更不能穿著重甲。愚兄想想,這與送死無異,便打消了主意……”

鄭鑫說得一點不錯,若是幾個獵戶就能殺上山峰,那憑幽燕精兵之勇,早已強攻下來,何必在此空耗時日呢?想到這裏,儀之不由歎息道:“大哥所言甚是,小弟思慮不周了。可除此之外又有何法可破呢?”

鄭鑫四下張望了一下,道:“不瞞賢弟。我軍在此駐紮已久,大軍已生懈怠之心。尤其是河南官軍,成日在軍營中走馬嬉戲,不思操練,愚兄早已將其換防,目下所有圍困毓璜頂的均是幽燕道本部軍馬。就是如此,也唯恐遷延日久,夜長夢多啊!”

鄭森聽了,倒是滿不在乎,道:“怕什麽?我們就在這裏堵他個三年五載,將天尊教匪一個個餓死,又有何不可?”

“賢弟這就有所不知了。我十萬幽燕精兵,有四萬深入河南,眼見民變漸熄,卻因區區千餘殘匪而遲遲不願收兵。朝廷之中芸芸眾口,難保沒有幾個好事之徒,說父王養賊自保,到時就後患無窮了。更何況我兄弟四人,離家遠征,不能再父王身前盡孝,也是人倫有虧啊!”鄭鑫道。

鄭森聽了,一拍大腿,說道:“大哥真是深謀遠慮,小弟隻知道戰場廝殺,哪裏想得到這麽許多? 現在就想著,最好老天開眼,一通驚雷,把這幫天尊教的混蛋,統統劈死了才好!”

眾人聽了大笑,尷尬無奈的氣氛這才稍稍有所消散。

待大笑聲過,秋儀之幽幽地說道:“大哥剛才說抓了個天尊教的細作,我想見見……”

秋儀之極有智謀,往往出人意料,常為父王稱讚,因此鄭鑫隱約間頗有幾分妒意。但目下對天尊教犁庭掃穴之事,自己確無其他良謀,更沒有半分拒絕的理由,於是就遣一名心腹,帶儀之前往審問那名被擒獲的天尊教細作。

儀之被引入軍營之中,一個不起眼的帳篷,隻見其中一人約有三四十歲光景,被抽打得皮開肉綻,手腕、腳踝上都被綁極粗重的鎖鏈,無力地躺在地上,雙眼緊閉,喘著粗氣。四周淩亂地放著各式刑具,讓人看了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