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日丹來投
一個時辰後,後金部隊再一次出現在了山海關城下。他們剛剛經曆了挫折,士氣沒有因此低落,反而高漲起來。他們此刻已經並不太在意眼前這小小的山海關了,而是在意他們的麵子。
自古以來,麵子都是一個極端重要的事情,甚至比一件事,一個目標本事都重要。
皇太極這麽多年厲兵秣馬的,就是為了奪取大明的天下,什麽七大恨八大恨的都是借口。他心裏最清楚,有槍就是草頭王,手裏有兵有部隊,和你要你不給,我就打你。
這種混賬邏輯在當時是比較有市場的,至少他們占據了遼東,打下來旅順,準備步步蠶食大明了。當然現在他們還沒有那樣的胃口,想一口把整個大明吞下去。
他們要的,就是個劃江而治。然而就是這,也不能為大明朝廷所接受,什麽情況這事,喂飽了的狗就變成了連主人都咬的惡狼了?
不過遼東軍事,明軍這邊一直都沒有占據太大的優勢,當年遼東三傑在的時候,後金部隊還沒敢怎麽樣,現在基本上已經不把遼東守軍當回事了。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戰爭一直都是有自己的法則,並不因為明軍是保衛者,後金軍是侵略者就是眷顧明軍。但明軍卻在這一刻占據了真正的優勢。
這優勢並不是主場優勢,而是氣場的優勢。因為後金軍如果失敗,可以退回赫圖阿拉,而明軍如果失敗,就是亡國奴,任人宰割。代價和結果不一樣,自然拚命的程度也就不一樣。
然而阿敏沒有在意這些細節,他隻知道,他手裏有精銳的五萬士兵,他要進入山海關內。打下這座城池,距離京城,已經沒有什麽可守之地了。滿洲漢子,都是以軍功立足的。
戰爭的火藥味和血腥味已經讓阿敏有些瘋狂的興奮了,他甚至已經忘記了自己被割取首級的兒子福猛了。畢竟作為一個大貝勒,他並不僅僅有一個老婆,也就不止有一個兒子。
他現在想的更多的是成就自己攻下明軍最後一道屏障的功業。
明軍這邊,淩雲等人被抬下去治傷,也都漸漸蘇醒了。劉鴻吩咐,讓火頭營專門做病號飯,營養餐。
火頭營營官崔一翔親自監督,燉了一鍋雞湯。在當時,這應該算是比較奢侈的戰場食物了。
崔一翔親自帶著兩個火頭兵來給淩雲等四個人送飯,短短幾個月的功夫,淩雲也已經是百戶了,和自己的官階對等。而且一度還曾經升為副千戶,隻是不知道為何忽然又被降職。
不出當時崔百戶的所料,這小子畢竟不是池中之物。崔一翔來到戰地醫院門口,問了一下門口的醫務兵,知道他們醒著,就徑直進去了。
淩雲還在躺著,看著崔一翔進來,叫了一聲崔大哥,然後掙紮著要起身行禮。
崔一翔連忙緊走一步雙手攙扶,:“賢弟,你身子還帶著傷,這樣客套做什麽,你我兄弟,哪裏還需要這樣的虛禮。來來來,把這雞湯喝了先。另外幾個兄弟也來喝。補一補身子。”
幾個傷兵都有些感動,他們知道,現在物資補給並不算很寬裕,阿敏帶來的是五萬精兵,就算是圍而不打,到底能夠撐多久,也是個問題。
現在唯一不能斷的就是糧食,如果糧食斷了,軍心一定會亂,到時候就不好收拾了。這個時候,就算是總兵大人都不一定舍得把母雞殺掉燉湯。因為母雞可以下蛋。
但是現在為了這幾個傷員能夠喝到雞湯,就殺掉了一隻雞。怎麽能讓他們不感動呢。
他們默默的把雞湯喝完,淩雲有些忍不住,問崔一翔:“大哥,前線的情況如何,我本該帶著我的人去防守,我的士兵們怎麽樣,你和我實說。”
看著這小子都傷成這樣了,還是關心這前線的戰事。崔一翔有些不勝感慨,現在像這樣的軍官,真的是不多見了。他長舒一口氣,說道:“老弟,你且放心養傷,前麵一切都很順利,你們毀掉了敵軍的投石車,一時之間,他們組織不起來更為有效的攻勢。”
聽到這些,淩雲才略微的鬆了口氣,說道:“煩請大哥轉告趙遊擊,我還是希望立刻返回,指揮作戰。”
崔一翔一麵答應著,一麵告訴淩雲,仗在後麵還有的打。身子才是最重要的,先把身子養好,才是對士兵們的負責,因為他們需要淩雲這樣的指揮官。
又叮囑了一些事,他就回到了火頭營。這時候,最不能休息的就是這位崔營官了。因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刻打仗,打的就是兵員和後勤。雖然他的火頭軍僅有百餘人,但要供應近萬人的口糧。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差事。
放下他們不說,就在這時候,山海關竟然來了一波生力軍。這並不是朝廷派來的援軍,而是當時那群在官道剪徑被淩雲教訓過的強人。
在大寨主劉日丹的帶領下,差不多有六七百人來到山海關,準備向山海關守將劉鴻總兵投誠。
劉鴻倒是有些疑慮,此刻正是大敵當前的時候,收容了這些人,萬一要是有什麽差池,那如何是好。
在這個時候,趙崢站了出來,告訴劉鴻,他願意卻甄別這些人究竟有沒有真正的投誠之意。而且他曾經和這些強人有一麵之緣,也曾有意招降他們。
今天他們來到這裏,如果真的是有心投靠。那麽至少就等於添了一支力量。麻雀再小也是一塊肉,此時此刻,任何一支力量的融入,都等於加固了山海關的城防。
劉鴻讚同趙崢的觀點,並授予他全權處理這件事。劉總兵是手持天子劍,有專閫之權的大將。任命罷免斬殺都司以下將佐可以不請旨意。
他告訴趙崢,如果真的這些強人是有意來投,那麽對之前一切可以既往不咎,並且可以任命劉日丹為千戶,仍舊統領舊部,等立功之後,再行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