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順手牽羊 下

王允和呂布在回到長安之後,並未急於聲張,而是選擇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秘密求見天子劉協。

長安城雖繁華,但在這夜色籠罩下,卻透露出一股肅殺之氣。

兩人穿過重重宮門,來到劉協的寢宮前。

劉協早已得知二人來意,他端坐在龍榻之上,臉上帶著幾分疲憊與憂慮。

王允與呂布進入寢宮,跪拜行禮後,劉協揮手讓他們起身,並示意他們靠近一些。

呂布上前一步,目光堅定地看著劉協,道:“陛下,臣呂布,雖為武將,但心中始終裝著大漢江山。臣願向陛下表明忠心,誓死捍衛皇室尊嚴,鏟除朝中奸佞。”

劉協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

他深知呂布勇猛無比,但也聽說過他野心勃勃的傳聞。

於是,他試探性地問道:“呂將軍,你既為朝廷武將,理應聽從董卓之命。如今你言稱要鏟除奸佞,是何意?”

呂布深吸一口氣,道:“陛下,董卓雖名為朝廷重臣,實則專權跋扈,欺壓百姓。臣雖受其節製,但心中始終不服。臣願助陛下重振朝綱,還天下一個太平。”

劉協聽後,微微點頭,但並未完全信任呂布。他繼續試探道:“呂將軍,你既有了這等決心,那朕問你,若朕命你誅殺董卓,你可敢為朕效命?”

呂布聞言,眼中閃過一絲猶豫。他知道董卓勢力龐大,誅殺他並非易事。但想到如今已經上了船,再想下去,怕是出不了這個屋。

他咬了咬牙,堅定地道:“陛下,臣願為陛下效命,誅殺董卓,雖死無憾!”

劉協聽後,心中對呂布的信任多了幾分。他深知,要想鏟除董卓,必須依靠像呂布這樣的猛將。

於是,他拍了拍呂布的肩膀,道:“呂將軍,你的忠心朕已知曉。待時機成熟,朕自會命你行事。你且回去,靜候朕的旨意。”

呂布聽後,心中激動不已。他向劉協行了一禮,然後與王允一同退出了寢宮。

二人走後,劉協獨自坐在龍榻之上,內心湧動著喜悅與期待。

盡管呂布的名聲中夾雜著野心與不忠的傳聞,但劉協也明白,在這個亂世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野心。

呂布雖然心懷鬼胎,但至少在目前,他願意站在自己這一邊,為鏟除董卓而努力。

對於劉協來說,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呂布的力量,而不是過於糾結於他的忠誠與否。

更何況,呂布手裏還掌握著一批軍隊,這無疑是對劉協極大的支持。

這支軍隊雖然不一定完全忠誠於皇室,但至少在目前,他們可以為自己所用,成為對抗董卓的重要力量。

劉協知道,要想除掉董卓,單憑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他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而呂布和他的軍隊正是這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想到這裏,劉協不禁感到一陣興奮。他意識到,自己現在擁有了一個難得的機會,隻要能夠妥善利用呂布和他的軍隊,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願望,除掉董卓,重振大漢江山的輝煌。

當然,劉協也清楚,這一切並不容易。

……

同盟軍中,曹操正在帳中研讀兵法,突然,一名信使匆匆進入,手中捧著一封密信。

曹操見信使神色凝重,心中不禁生出幾分好奇。

他接過密信,拆開一看,隻見信中劉協的字跡清晰,言辭懇切。

信中並未多言,僅要求曹操傾盡全部力量,組織軍隊進攻長安。

曹操讀完信後,眼中閃過一絲疑惑。

他深知,長安作為朝廷的中心,一旦拿下,對於整個天下局勢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董卓作為朝廷的權臣,早已引起了眾多諸侯的不滿。

但此次劉協的請求卻不合時宜,從兵法角度看,此時絕不是進攻的時機。

但曹操思慮過後,還是決定執行劉協的命令。

曹操得知劉協的密信後,立即召集同盟軍十八路諸侯商議此事。

他站在帳篷中央,目光堅定,將劉協的請求與計劃一一道出,期待能得到眾人的支持。

然而,出乎曹操的意料,十八路諸侯的反應卻頗為冷淡。

他們有的低頭沉思,有的竊竊私語,有的則直接表示反對。曹操看出,這些諸侯們雖然名義上結為同盟,但實際上各懷鬼胎,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一位諸侯開口道:“曹將軍,長安城堅池深,董卓勢力龐大,我們若是傾盡全力攻擊,恐怕會損失慘重啊。”

另一位諸侯也附和道:“是啊,我們各自都有領地要守,若是兵力損耗過大,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

曹操聽著這些言論,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怒火。

他明白,這些諸侯之所以不支持,無非是想保存自己的實力,不願承擔風險。但他也深知,若是此次不能趁機鏟除董卓,日後必將後患無窮。

他深吸一口氣,盡量平複自己的情緒,然後說道。

“諸位,董卓專權跋扈,已經成為了朝廷的禍患。我們身為大漢的臣子,理應齊心協力,鏟除這個禍根。”

“若是我們各自為戰,隻會讓董卓更加囂張。此次攻擊長安,不僅是為了響應天子的號召,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將來打算。”

“若是我們能夠成功拿下長安,董卓的勢力必將土崩瓦解,到時我們再來商議如何分配地盤也不遲。”

然而,盡管曹操說得慷慨激昂,但十八路諸侯仍然不為所動。

他們各有各的顧慮和打算,都不願意冒險行事。曹操見狀,心中不禁感到一陣失望和無奈。

他知道,靠這些諸侯是不會有什麽作為了,但他也不會就此放棄。

他決定,即使隻有自己的軍隊,也要拚盡全力去攻擊長安,完成劉協的囑托,為天下百姓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