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
俾斯麥從1862年擔任首相,一直到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4年時間對俾斯麥而言是最艱難的時期。因為那個時候,他的實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一般的普魯士人民也認為他隻是一位保守黨的狂熱分子,所以在他剛受命首相之職時,報上都譏諷他是“吹牛的貴族”、“拿破侖崇拜者”、“都市破壞者”……
在下議院,俾斯麥也很不受歡迎,絕大多數的議員都與他作對,所以議會中,他提出的軍費預算根本通不過。這些議員不明白為什麽要這麽多軍費預算。在議員們看來,隻有根據自由主義的立憲原則才能統一德意誌,攏絡德意誌諸邦對普魯士的向心力。
俾斯麥一直堅信要靠普魯士的陸軍力量才能完成統一大業,但他在議會中無法公開說明這種看法,這是他最大的苦衷,就算在議會中說明,自由主義派的議員大概也不會讚成。因此他隻好采取忽視議會決定的獨裁者態度,而這種做法恰好是他最拿手的,因為他不喜歡與別人商議或妥協,更喜歡命令別人。
每當議會反對他的提案時,他就把議會解散,強製執行他未經議會通過的預算案。每次議會開會,他都要參與討論,如果有人阻礙他的演說,他就立即走下講台,跑出場外,在走廊裏猛抽雪茄,一副旁若無人的神情。所以大多數議員都很憎惡他。
在內閣中,除了陸軍司令,俾斯麥沒有其他的親信從屬。參謀總長毛奇元帥也很討厭俾斯麥。甚至在以俾斯麥為首的外交部內也找不到一位親信人員,被派往各國的大使們多半對他很反感。
總之,在四麵楚歌、八方受敵的情況下,俾斯麥一點也不懊喪,鬥誌反而更激昂。
首先,俾斯麥把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中一切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可疑人士罷黜,4年裏,罷黜人數超過了1000名,同時他們還嚴格實行壓製言論自由的措施,所有反對他的報紙都遭暫時停刊或永久停刊的處分。
普魯士似乎成了由他牽製的專製國家,所有的政敵都祈禱他早日失敗下台,一般國民看過關於他的報道後,也很痛恨他,俾斯麥成為普魯士最不受歡迎的人。
1863年初,波蘭發生了叛亂,波蘭問題在當時算是歐洲之癌,但奇怪的是歐洲各國都很同情波蘭,當叛亂擴大到讓俄國難以應付時,英法國民更同情波蘭。但俾斯麥認為,波蘭暴動是他賣給俄國人情的一個最好的機會。
俾斯麥反對援助波蘭,是想借此機會,不花任何代價就能討好俄皇,但這也使他成為歐洲最不受歡迎的政治家。
後來以奧地利為議長,普魯士為副議長,共同組織了德意誌邦聯會議的一項新議案。
俾斯麥對此項議案強烈反對並擱置起來了。但後來又產生了另一項提案,那就是集合全德意誌的君主,在法蘭克福召開會議,討論德意誌問題。為了讓普魯士國王答應這項新提議,奧地利皇帝親自來到普魯士拜訪威廉一世。
俾斯麥極力勸阻國王出席會議,剛開始國王不同意,俾斯麥極力說服,還動員了王子來勸說國王,國王最後終於同意,俾斯麥又累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