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英雄的德意誌

1815年,偉大的法國人拿破侖,從厄爾巴島逃回法國,重整軍隊入駐巴黎,與全歐聯軍對壘,最終在滑鐵盧一戰中戰敗。戰敗後的拿破侖被英國軍艦載往聖赫勒拿島囚禁,鬱鬱而終。

就在該年的4月1日,偉大的德國人俾斯麥在普魯士的首都柏林誕生了。

當時的普魯士與今日的德國是大不相同的。德意誌在1815年時隻是個地理名稱,有德意誌民族、德意誌語言、德意誌文化,但沒有德意誌這個國家,德意誌人民也根本沒有國家意識。

當時的德意誌分為30多個小邦,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很混亂。德意誌位於歐洲中部,歐洲的戰事常在德意誌的領土上進行,最後一次大戰役便是耶拿一戰。普魯士本是德意誌諸邦中的大國,但因耶拿一戰被拿破侖所敗,失去了領土的大半,國力折損很大,日耳曼民族的自尊心也隨之粉碎。最後除普魯士外,德意誌的其他邦國都對拿破侖俯首稱臣,稱拿破侖的弟弟為國王。

戰敗的德意誌相繼出現了一些英勇的愛國者,最著名的是斯坦因。他因受拿破侖迫害被放逐國外,乘坐雪橇經奧地利逃到俄國,尋求沙皇的庇護。後來拿破侖攻打俄國時,他向沙皇提議在莫斯科采用堅壁清野之策。

拿破侖垮台後,斯坦因回到德國,改革行政,解放了占全國人民三分之二的農奴,並宣布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建立了新興德國的基礎。斯坦因死後,奧登堡繼承了他的心誌,到夏恩霍斯特執政時,首次實行全國征兵製,建立了精銳的普魯士陸軍。

1815年,維也納會議討論拿破侖戰敗後歐洲領土的安排,普魯士的領土擴展了不少,但還是比不上後來的德國的一半,人口也隻有1800萬左右,但在維也納會議的安排下,日耳曼邦聯誕生了。

日耳曼邦聯由30多個小邦國,4個自由市組成,分別派代表到法蘭克福集會討論有關德意誌的大問題,邦聯的主權分屬於各邦國,所以嚴格說來,日耳曼邦聯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隻是類似於國際聯盟的集團。

日耳曼邦聯中奧地利領土最大,國力最強,它的國民除了日耳曼人外,還包括了其他許多民族;而普魯士雖然國家剛獨立,領土還不到奧地利的一半,但國民全是日耳曼人。因此,關於日耳曼邦聯的領袖任命問題,奧、普兩國產生了激烈衝突。他們彼此抗衡的舞台是法蘭克福的聯邦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全是由各邦國選出來,代表各國君主的大公使。

當時歐洲的最大困擾就是君主專製問題,覺醒的民眾逐漸開始從封建專製的君主手中奪回人民的權利,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可是在維也納締結同盟的俄、奧、普三國君主,卻一意維持君權壓抑民權。

反對君權的民主主義思潮,與民族主義思想相結合,形成了歐洲各國的民主運動,這個運動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民族的統一國家。深受拿破侖侮辱的日耳曼民族就是因為發起這種民主愛國運動,所以在滑鐵盧一戰擊敗了拿破侖。但是,因為普魯士的改革並非由下而上,而是由上而下,在專製政體下從事改革,這是日耳曼民族所感到的最大矛盾。

德意誌如果想統一,就必須借普魯士國王的領導,但是如果采用君主專製,那其他30多個邦國的君主一定不願居於普魯士國王之下,德意誌也就不可能統一。在當時,想要統一德意誌必須放棄君主政體而采用民主政體,就是要把普魯士國王的專製君主改為立憲君主。因為存在矛盾,所以德國遲遲未能統一。雖然日耳曼民族有堅強的國民性和偉大的文化,但因自由主義者的偏激理論和保守主義者的頑固不化,所以德意誌遭到了全歐的輕侮嘲弄。

18世紀的時候,歐洲流行過一句話:“法國領導陸地,英國領導海洋,而德意誌領導的是天上的浮雲”。人們都認為德國人的世界裏都是些哲學概念與詩歌音樂,他們是一個不重實際的民族。其實德國並不缺少有政治天分的人才,曾出現過華倫斯坦、腓特烈大帝,但是在當時這種諸邦分裂的時代裏,德國缺少一位英雄,究竟是誰呢?全德意誌人民都在期待英雄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