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邑之役顯神通

“如今皇上昏昧,民生困窘,咱們晉陽城外就是戰場,每天廝殺來廝殺去,我們即使有心改善百姓的生活,也無法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實施,所以我認為隻有順從民意,發動義兵,才是最好的方法,您說對不對?”李世民積極地遊說父親。

李淵聽後大怒,忙把李世民關在房裏不讓他出來。但是李淵不禁想起當年那位奇異書生的話。再有,這回突厥來侵犯邊境,李淵因兵少不幸戰敗,朝廷方麵不聽解釋,曾經要派人押解李淵到江都問罪,幸虧得人解勸,隋煬帝才收回成命,不再追究。李淵想了一夜,終於同意起兵了。這一年,李世民年僅二十歲。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尊隋煬帝為太上皇,輔持當時留守長安的代王侑(隋煬帝之孫)為帝,傳送檄文到各郡縣。古代社會臣子反叛是極大的惡名,因此李淵父子不得不找一個合理的借口起兵。他們以“廢昏立明”為口號發動起義,李氏大軍浩浩****地向長安開去。起義的第三天,就把太原外圍的幾個郡縣都攻下來了。

當時隋朝邊境最強大的敵人就是突厥,為求得援助,李淵特派劉文靜前去交涉,並表示必要時即使稱臣也無所謂。有計謀有遠見的李淵認為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要為一點小事而壞了大局。突厥人喜愛財物,就向他們承諾,成了大業後,一定會送很多金銀給他們。如果財物打動不了他們,必要時也可向他們稱臣。

劉文靜果然不負眾望,不但使突厥首領始畢可汗立即派遣兩千騎兵增援,並且贈送戰馬千匹。

李氏大軍分幾路攻至霍邑城下時,代王派宋老生率兩萬精兵進行抵抗。隋將宋老生是個比較有謀略的人。他知道霍邑城非常堅固,城內存有豐足的糧食,難以硬攻。他想出“避不迎戰”的計策,下令緊關城門,閉不出戰,決心以死守來拖垮城外存糧不多的李家軍。

這一著棋果然下對了。沒幾天,李家軍的糧食快吃完了,敵人還是不肯出來應戰,加上連日暴雨,使得士氣一天天的低落,到後來李淵也泄氣了,下令班師回太原。

李世民得知消息後立即衝到營內對父親說:“李家軍乃是為天下生民而起的,應該直入長安號令天下才對,怎麽能因為一點小挫折,就退回去。這樣豈不是和打家劫舍的盜匪一樣嗎?這樣回去會叫天下人笑話的。父親,請您收回成命,軍隊絕對不能撤退。”

李淵搖搖頭說:“命令都下了,而且雨一直下個不停,可見是天都不幫忙,還是回去才是上策啊。”說完就走開了。

李世民出去一看,左路軍已經開始撤退,便衝過去極力攔阻,但軍心潰散無人肯聽,哪裏攔得住?他一急便跪在軍門外號啕大哭。

李淵被他吵不過,便叫進來問:“你到底想幹什麽啊?半夜三更了,還在那大哭大叫,成何體統!”

“父親,我哭是因為這一回咱們都要沒命!”李世民悲痛地說,“您想想看,這一撤退士氣全無,後麵的敵人卻士氣正旺,不用多久便可追上我們,我們必定抵擋不住,大家不是都要沒命了嗎,我怎能不哭呢?”說完又低聲啜泣。

李淵這時才醒悟過來,歎口氣說:“你說得有道理!隻是左路軍都已經往回撤了,該怎麽辦才好呢?”

“沒關係,我的右路軍還沒動,留他們在這防守,我和大哥分頭去把左路軍追回來。”李世民和大哥建成立即騎馬去追趕。半路上雨愈下愈大,他們兩人居然跑到一個山穀中。

“老二,這是什麽地方?”建成問李世民。

“我也不知道,看樣子我們是迷路了。”

“那怎麽辦呢?我看就坐在這兒等天亮吧,免得不小心摔到穀底喪命了。”建成垂頭喪氣地說。

“不行,那軍隊可就追不回來了。我記得剛才經過一個雙岔口,我想另一條路應該在山的那一頭。大哥,咱們翻過這座小山吧!”

“啊!翻過去——”建成正要反對,看到李世民堅定的神色,隻好將沒說出口的話吞下,將馬丟棄,開始爬山。

天色微亮,建成全身濕淋淋地倚在樹幹上喘氣,望著在他前麵數十尺,仍不停前行的弟弟,不禁搖頭說:“二弟,我真服了你,如果爬過去不是另一條路怎麽辦?”

“總會有一條路的,隻要有路就可以找到他們。”李世民信心十足地說。

費盡力氣爬到山頂,果然瞧見下麵樹林中隱約露出軍隊的旗幟,二人精神大振,又呼又喊地急跑下山,終於將軍隊追了回來。

回到駐地,李世民立刻衝入父親的營帳。

“父親,我在回來的路上想了一下作戰策略,我認為應該用速戰速決的方法才能取勝。您想,宋老生是個經驗豐富的將領,他的部下都是訓練良好、身經百戰的精兵。我們的軍隊成立沒多久,將士沒有經驗,訓練時間不長,士氣還很不穩定。更嚴重的是現在糧食不足,再耗下去,咱們就會不戰自敗,必須用激將法將他們激出來,然後速戰速決。”

“好,好,我立刻叫人去辦,你快去躺會兒吧。”李淵看著奔波了一夜全身濕透卻神采飛揚的兒子心疼地說。

老謀深算工於心計的宋老生起初對李家軍的叫罵毫不理會,但是經過李世民一再挑釁,他手下的將士忍耐不住了,紛紛要求開門迎戰。宋老生在李家軍愈來愈難聽的叫罵聲中不禁心煩氣躁,又在城頭上看到李世民帶著幾個仆從,拿著馬鞭沿著城下,邊走邊指指點點,一副不把城上將士放在眼中的神情,更是氣得火冒三丈。再加上身邊的將士不斷勸說,宋老生立刻傳令敲鼓宣戰。

圍城的第二十六天,宋老生終於率兵出城迎戰了。李氏父子早已擺好了陣勢,李淵和建成帶一路兵攻打城東,李世民和姐夫柴紹帶兵攻打城南。“擒賊先擒王”,宋老生決定先攻東陣,隻要將李淵拿下,這場戰爭就穩操勝券了。他一拍馬便殺了過去,建成立即前來迎擋,三回合後被宋老生擊落下馬,東陣敗退。

李世民一看形勢不對,立刻策馬轉向城東。宋老生前後受敵,應接不暇,隻好急忙退到城邊,想要從事先備好的爬繩梯入城,不料李世民帶領士兵已經追到,一刀就把宋老生斬殺在城下。隋兵見將領被殺,頓時亂了陣腳,沒有費什麽工夫,霍邑城僅半天就被攻下了。

攻下霍邑後,李家軍士氣大為振奮,不到十天又攻下好幾個郡縣。這時,劉文靜請來的突厥援兵也趕來會合,使得李家軍的勢力更強了,影響也越來越大。有許多勢力較小的割據軍隊趕來投靠。針對這種情況,李世民提出了他的主張,就是捐棄私嫌,隻要是真心誠意為國家為百姓的,都歡迎他們加入李家軍。

另一方麵,李世民又吸取了霍邑一戰中因軍糧不足、險些導致不戰而敗的教訓,提出先奪永豐倉(今陝西澄城縣南)再攻長安的主張。

實施這兩大主張後,李家軍的軍力越來越強。等到十月圍攻長安城時,已有將兵二十多萬。代王雖派兵頑強抵抗,但哪能擋得住這一支百戰百勝,又有充足糧食做後盾的雄師呢?因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長安城就被攻下了。

攻取長安後,李淵仍立代王為帝,自己做大丞相,加封唐王。隨後立即和百姓約法十二章,將隋朝苛政全部廢除,並勒令部下不許侵犯隋朝的宗室及天子宗廟。從此,中國北方的政權就轉移到李氏父子的手中。

隋煬帝到江都後,生活更加奢靡無度。這時傳來了長安被攻陷的消息,他便決定不再回北方了,下令在今天的南京市修築丹陽宮作為皇宮,準備把朝廷移到江南。隋煬帝的大臣多半是北方人,他們十分渴望回到家鄉,因此南方朝廷的內部也開始分裂了。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也就是李淵在長安稱唐王的第五個月,江都發生了政變。隋煬帝的寵臣宇文化及與衛隊將領共謀叛變,在一個深夜裏,率兵直入寢宮將隋煬帝絞死,立秦王浩為帝,而實際大權卻操縱在宇文化及手上。

隋煬帝被殺、宇文化及奪權的消息傳到長安,全朝的人都十分震驚。年幼的代王認為今後天下紛亂的局麵絕不是他所能應付得了的,便決定把帝位禪讓給李淵。

忍一時之辱大破薛軍

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李淵登帝位,史稱唐高祖,國號唐。他冊封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另一子元霸年幼早夭,所以隻授諡號。一個新的王朝開始了。

在此期間,全國形成群王割據的局麵,被分裂了。劉武周在馬邑(今山西朔州)稱楊可汗;薛舉在金城(今甘肅蘭州)稱帝,國號秦;李軌在武威(今甘肅武威)稱帝,國號涼;宇文化及在聊城(今山東聊城)稱帝,國號許;王世充在洛陽(今河南洛陽)稱帝,國號鄭;蕭銑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稱帝,國號梁;李子通在江都(江蘇揚州)稱帝,國號吳。

另外,還有兩大不可小覷的勢力,一為河北的夏王竇建德;一為江淮的吳王杜伏威。這些人都想稱霸天下,所以唐朝在建國初期就麵臨著統一全國的艱巨任務。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金城自稱秦帝的薛舉,率兵三十萬前來攻打長安。

七月,薛軍打到高墌(今陝西長武北)。高祖派李世民率八路軍前去抗擊敵軍。

由於部將劉文靜、殷開山沒有聽從李世民指揮,仗著士兵眾多大意輕敵。沒多久劉、殷二人戰敗,高墌失陷了。秦王李世民也染上重病臥床不起。唐朝大軍不得不退回長安。

“唉!薛舉的大軍就要殺到京師來了。”高祖既憤怒又擔心,“難道大唐的基業建立不到一年,就要落入他人之手嗎?”滿朝文武沒一人敢答話,個個低垂著頭,暗自歎息。

可能是唐朝實不該亡,在薛舉大軍殺向長安時,首領薛舉因患急病突然暴斃。薛舉一死,薛家軍不再繼續往長安進發,危急的局麵暫時緩和下來。辦完薛舉的喪事後,他的兒子薛仁杲才又舉兵,再度攻向長安。

高祖擔心薛舉與占據武威的李軌聯合起來,連忙派人去與李軌交涉,獲得了李軌的支持;接著派病愈的李世民再度率兵出戰。

李世民率軍到達高墌,他想到薛仁杲此時一定糧草不足,便決定采取當年宋老生對付他們的戰略。李世民立刻命令挖深溝、築高壘、蓋糧倉,準備與薛仁杲大軍在此展開長期拉鋸戰。

“秦王,我們再也受不了啦。”

“去迎擊吧。”

“太可恨了啊!秦王。”

李世民每天都能聽到部下帶著憤怒的請求,他的心像被一團烈火焚燒。

這天李世民正在辦公,忽然聽到外麵一片哭號聲,便走出來看看發生了什麽事。原來薛仁杲圍城多天,不管怎麽喊罵,李世民仍然按兵不動。

薛仁杲便想了一個狠毒的辦法,將在前幾次戰役中俘虜的唐朝士兵捉到城下,在唐兵的麵前,將俘虜的舌頭、鼻子一點一點地割下來,或是把他們當稻草人一般在身上一刀一刀地刺著;有的則半身被埋在土中,薛兵拿著鞭子狠狠地抽打,到處鮮血淋漓、慘不忍睹,俘虜們淒慘的哀號聲讓唐兵仇恨的烈焰燃燒到無法控製的地步。

“秦王,求求您,去救他們吧。”

唐軍所有的將士都跪在地上懇切地向李世民請命。他們的臉孔因憤怒扭曲著。

“不行,要忍耐!”李世民忍著淚水,一個字一個字清晰地說,“我們的部隊不久前才吃了敗仗,士氣比較消沉;敵人剛剛獲勝,鬥誌高昂,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去應戰。現在,我們能做的是固守城門,慢慢消磨對方的銳氣,等他們旺盛的士氣衰竭了再出擊,才有必勝的把握。”

“秦王,難道我們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自己的兄弟被淩遲、折磨嗎?”隊伍中有人怒吼,“對,我們要打!要打!”“太欺負人了!”部將們紛紛大喊。

“住口!難道你們也希望被抓去拷打、分屍嗎?不要再說了,按照我的計劃去做。再喊要打的人,先把他拖出去斬了,軍中不能有不服從軍令的人。”說完便頭也不回地進去了。

兩個多月過去了,唐朝士兵天天看到自己的兄弟在對方手中受酷刑,心中又怒又恨,個個抱著誓死拚殺的決心。唐軍士氣大振,每個人都隨時準備出城一戰。

這時,薛仁杲的軍隊旺盛的士氣漸漸消竭了,糧食也馬上就要吃完了,有許多薛兵因為無法忍受時時高度防備對方偷襲的壓力,偷偷地跑到唐營投降了。

“明天我們就要出兵反攻了!”李世民有條不紊地宣布作戰計劃,“龐玉,你帶大軍將薛仁杲的大部隊誘往淺水原;我率輕騎兵從後麵夾擊,讓敵軍頭尾不能相顧,一定會有許多士兵掉入澗穀中的。”

一切都像李世民預料的一樣,當薛仁杲的部隊發現不妙時,大軍已陷在峽穀中,進退不得。沒用多長時間,薛仁杲的士兵死的死、傷的傷,有的轉而投入唐軍,幾萬大軍就這樣潰散了。

許多敗兵紛紛逃往薛仁杲駐守的折墌城(今甘肅涇川東北)。李世民擔心他們到那兒和薛仁杲會合,增加對方兵力,等不及和龐玉的大軍打聲招呼,就大喝一聲帶著二十多名輕騎兵追去。這一仗打到深夜,敗兵們四處逃命。

夜還未過,薛仁杲站在城牆上隻聽到一片廝殺聲,也搞不清誰是自己人誰是敵人,不敢開城門,又不敢出城增援,焦急萬分。

天色剛亮,薛仁杲不禁跌坐地上大聲喊說:“天哪!唐軍竟然隻有二十多名,快開城門派兵去把他們一網打盡,殺得一個也不留。”

可惜已經沒有機會了,龐玉率領的大軍已經趕來了,並且迅速將折墌城包圍起來了。薛仁杲一看大勢已去,隻好開城投降。

戰爭結束後,部將問李世民在淺水原擊潰薛軍大部隊時,為什麽隻帶二十多名騎兵去追擊逃兵,要知道薛仁杲在折墌城還有幾萬人馬呢,難道他就不怕嗎?

李世民很自信地告訴他,這就是用兵的訣竅啊。如果當時沒有緊追,而讓他們回駐地得到休息,情勢就完全不同了,整個戰役都會非常艱難。何況對李世民來說,那二十多名騎兵都是精兵,對付這群落荒而逃的敗兵綽綽有餘了。

“這次戰役能一舉取得成功也是因為薛軍上次打贏了我們,就不把我們放在心上,這次也認為一定會贏,根本沒做失敗後的準備,所以吃了敗仗就慌了手腳,一味地隻知逃命,毫無戰鬥力,哪怕我們的人再少也能打敗他們。”李世民向大家解釋了敢於帶著極少的人追擊薛軍逃兵的原因。

“真是高見!”所有的人都讚歎不已。

“對了,秦王,當初這一群惡人殺害我們的兄弟,今天該輪到我們報仇血恨了吧?”一名部下按捺不住地問,全體將兵聽了都鼓掌叫好。

“千萬使不得,”李世民立刻搖頭正色地說,“既然對方已經投降了,就不要再追究過去的事,禍首薛仁杲已經被殺,其餘的人肯投效到我手下,就是我的部屬。我對大家是一視同仁的,不要再提什麽報仇不報仇的事。”

“明天我們去打獵,可別讓他們跟去,免得半路上發生意外。”有人說。

“為什麽?怕他們不是真心投降嗎?如果做什麽事都疑神疑鬼,是絕不會成大事的。再說,既然是慶功狩獵,所有的人都可以參加,為什麽不許他們去?你害怕的話,讓他們都跟著我吧。”說完,李世民豪爽地大笑。

高祖派李密前來慰勞士兵,當他看到李世民正和一群前幾天才投降的叛軍,拿著弓箭在草原上追逐野兔時,忍不住讚道:“真是個勇敢英明的人!這麽年輕如此有膽量、有氣魄,難怪他能平定這些禍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