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的印度之征

亞曆山大考慮到伊朗方麵的安定問題,認為有必要先去平定印度,以免印度侵犯邊界。因此他率領著大軍進攻印度西北,也許這就是他遠征印度的出發點吧。亞曆山大這項新的遠征計劃真的隻是消極地防禦印度對波斯的進攻嗎?對征服者亞曆山大來說,印度是一片未知的土地,不知是因為這片土地的神秘,還是它處在亞曆山大征服亞洲的必經之路上,亞曆山大對它充滿了征服的欲望。

遠征印度在性質上也和過去不一樣,他的動機並不是為了報複,也不是為了擴增領土,而是由於亞曆山大個人的衝動,他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希望能突破自己,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事業。對亞曆山大來說,他希望實現奧德修斯的願望,追求人間最高的榮譽,永遠與日月同輝,這才是驅使他率領著大軍走向天涯盡頭的真正動機。總之,亞曆山大進攻印度,再次展開遠征,這一切的發展似乎是在意料之中,整個遠征的過程似乎有互相關聯的因素,一環連著一環。亞曆山大的觀念中,印度是這個世界上最偏遠的一個國度。他希望能再向東,到達那個未知的土地,成為當地的征服者,他非常希望能看到印度邊境世界盡頭的海洋。亞曆山大一心一意想踏入印度這塊土地,他有著“難以抑製的衝動”。

以一個希臘人來說,當時的亞曆山大對印度的知識可以說是十分貧乏。波斯帝國曾經征服過印度的北方,使當地成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公元前6世紀末,大流士一世派人花了很長時間去了解調查當地的地理環境,這個調查記錄一直遺留至今。印度這個國家,北麵是崇山峻嶺,東麵是一望無際的海洋,當時亞曆山大聽人說,站在興都庫什山的山嶺上,可以望見印度東邊的海洋。這種說法與實際情形相差得十分離譜。受到當時地理知識的限製和當時人對地理位置認識的偏差,導致亞曆山大憑借自己的觀念和想法繪製的大進攻的地圖在現在看來十分幼稚可笑,這樣的進攻地圖如何指導大軍行進呢?

亞曆山大照舊實行他的進攻計劃,雖然對印度的地理知識非常粗淺,他毅然決然地率領部下翻越了興都庫什山。但他們完全不知道,高山和大海的之間,還隔著一片廣袤無垠的平原,當他們看到實際的情況和他們料想的情況相差如此之大的時候,士兵們一個個都害怕了起來。亞曆山大的軍隊中,過去從馬其頓本國帶來的增援部隊到現在所剩無幾,後來另外又補充了大量的希臘傭兵,被派駐在巴克特裏亞和其他地方。目前,率先進攻印度的大軍總數有5萬人之多,但其中的百分之三十都是東方人,他們單獨編成以騎兵為主的部隊。至於軍隊的指揮權方麵也有極大的變化。在東征開始的時候,帕曼紐把持軍權,重要的職位多半由他的親戚朋友出任。在菲羅塔斯的陰謀事件爆發以後,帕曼紐在軍中的勢力一落千丈,取而代之的是應亞曆山大所主張的東西協調路線而新編成的軍隊,這支新軍隊將要執行的新任務就是進攻印度。這一連串的軍事改革之後,亞曆山大總算有了屬於自己的軍隊,現在的主要將領完全是亞曆山大培植出來的,而不再是帕曼紐的子弟兵。亞曆山大率領著這支新的“屬於自己的軍隊”,將要向更大的目標進行挑戰,這就是征服印度。

公元前327年6月,亞曆山大率領大軍再一次越過了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山脈以南的地方,這是在兩年以前建立的山中殖民城市。大軍在這兒無所事事地過了一個夏天,因為這個時候進攻印度並不適當。此外,他們還要準備未來的作戰,跟當地的居民和睦相處,在戰爭以前搜集一些必要的情報。

到了秋天,亞曆山大分兵兩路行進,他自己則率領著一支軍隊通過海拔1100米的山口,進入了平原地帶。當先頭部隊通過印度河之後,將河中的小船連成一座橋,讓後麵的部隊陸續通過。亞曆山大率領的是一支最精銳的部隊,他進入了斯維特高地,並且平定了那裏的叛亂。因為這個地區是一條走廊地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如果不能完全平定,遠征軍很可能會麵臨孤立無援的境地。亞曆山大把斯維特的反抗力量徹底地鏟除了,確保了印度和波斯東部的穩定。這次平叛戰鬥中,許多高級指揮官都受了傷。

在進攻馬薩卡的時候,敵人擁有7000人的軍隊和亞曆山大對峙,同時亞曆山大的軍隊攜帶笨重的攻城兵器在山上行進,戰鬥異常艱難。他們攀上雲梯,卻受到敵人猛烈的反擊而失敗了。亞曆山大自己也受了傷,不得不命令軍隊後退,經過幾天的休戰後,這座被當地人形容為“連鳥都飛不到”的地方還是被征服了,亞曆山大運用計謀,最終把城池攻了下來。這一次在深山絕穀中和敵人展開激烈的戰鬥讓亞曆山大確實耗費了不少的力氣。

馬薩卡向南望去,是印度河衝積而成的平原,這在戰略上是非常重要的地段。這處要塞中有豐富的水源,靠近山頂也有很豐富的物產,當地守軍們曾經誇口說:“即使被圍好幾個月,糧食也不會短缺。”當亞曆山大聽說後,便決心要攻下這座要塞。從正麵去進攻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笨重的攻城武器不能像平常一樣攜帶到這高山絕頂之上,尤其是下麵有深不可測的山穀,易守難攻,形勢實在險要;但是如果能從要塞的北麵繞過去攻打,倒是有一絲希望。因此亞曆山大決定翻越另一座山而到達要塞。最後,他們布好陣營,把帶來的兵器安置在最理想的地方,並且在山上修築棧道,克服了許多天然的阻礙,使戰爭能夠順利地進行。敵軍見亞曆山大竟然不畏艱難,充滿了必勝的決心,不由得心驚膽戰,士氣也瓦解了,最後隻好放棄要塞不戰而降。這可以說是整個東征過程中最大的一次山嶽戰。

平定了斯維特,公元前327年到翌年冬天,亞曆山大把部隊運過印度河去之後,按慣例進行了祭掃,然後就離開印度河朝繁華的塔克西拉城前進。這座城市是印度河和海達斯佩斯河之間諸城市當中最大的一座。這裏的國王名叫塔克西利斯,他對亞曆山大的態度非常友好,亞曆山大和他的軍隊受到意想不到的歡迎和款待。他們在這兒看到許多超越他們以往所見所識的印度人的生活、習俗、思想、戰備和社會製度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亞曆山大稱這個城市為“**的哲人”。他曾去訪問那些最負盛名的印度哲人並和他們相會。

據說塔克西利斯國王的領土非常肥沃,國王本身深具智慧,他第一次看到亞曆山大時就對他說:“如果你來這裏,並不是要強取我的水和糧食,那麽我們為什麽要作戰呢。如果我的財富比你多,我願意和你共享;如果你的財富比我多,我也願意接受你的饋贈。”

他這一番話令亞曆山大非常高興,亞曆山大對他說:“我知道你是一位仁慈慷慨的國王,但是我決不希望你在慷慨方麵勝過我。”

於是亞曆山大在接受了國王的饋贈後,很大方地回贈塔克西利斯國王1000波倫的錢幣。亞曆山大的許多老朋友為此感到不悅,但是亞曆山大卻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深厚友情。兩年之後,亞曆山大回返時就曾帶著當地的哲學家一起回去,他希望東西方思想能夠互相交流,燃起新的文明火花。亞曆山大的軍隊在塔克西拉停留了一個多月,享受當地人民熱情的款待,就像五年前進入巴比倫時所受到的歡迎一樣。當年進入波斯東部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一連串激烈的戰爭,在斯維特曾經有過一番苦戰,如今在這水草豐美的地方過著和平的生活,怎不令人流連忘返!但是亞曆山大的那些充滿優越感的部下卻對亞曆山大的做法深為反感,對他們大王的這種行為冷嘲熱諷:“我們的大王不遠千裏到達印度,就是為了花1000波倫去結交這樣的一個朋友。”

在塔克西拉過了一個月舒適的生活,亞曆山大卻沒有忘記作戰的準備,他不停地搜集當地的各種情報,獲知這一帶的土著們相互間向來無法和平相處,因此認為要將他們各個擊破並不困難。塔克西拉國王和波魯斯國王之間素來不睦,彼此世代為仇。當亞曆山大要求波魯斯國王向他進貢及迎接時,對方卻一口回絕,並表示要和亞曆山大對抗到底。

波魯斯在海達斯佩斯河彼岸集結了他的全部兵力,決心阻止亞曆山大過河。得到這個消息後,亞曆山大就派人回到印度河,將較小的船拆成兩段,把那些大船截成三節,然後裝在大車上運到海達斯佩斯河岸。到達後再重新安裝起來放到水裏。於是這些船又在海達斯佩斯河上形成一支完整壯觀的艦隊。這時,亞曆山大率領他原來帶到塔克西拉的那些部隊,另外加上由塔克西利斯和該地區其他官員率領的5000印度部隊,向海達斯佩斯河挺進。到達後,亞曆山大就在河岸紮營。隔著河,亞曆山大軍隊可以看見對岸的波魯斯和他所率的全部軍隊,同時,他們還發現了一群大象。就兵力而言,亞曆山大這一邊是占據優勢,可是對方前線布置的200頭大象可是一樣非常可怕的“武器”。亞曆山大的騎兵部隊在這樣的龐然大物跟前根本沒有辦法發揮威力。同時,希臘的馬匹第一次看見這麽大的動物,都驚異、恐懼不已,陣營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

波魯斯看到亞曆山大紮營的地點,也親自率部在對岸防守;在沿河其他有可能渡河的地點也都派兵守衛,決心阻止亞曆山大過河。看到這種情況,亞曆山大決定按兵不動,因為貿然渡河對自己不利。亞曆山大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叫軍隊向不同方向移動,混淆波魯斯的視聽,讓他拿不定主意。然後他又把部隊分成幾部分,自己帶領其中一部分來回活動,一方麵破壞敵方的物資供應,一方麵偵察理想的渡河地點。其餘各隊也一隊接一隊地朝不同方向出動。同時,亞曆山大安排供應物資從四麵八方朝營地運來。此時正是夏至季節,當時印度所有的河都水流湍急,印度到處大雨連綿,而多數河流的發源地高加索山上的積雪也在融化,大大地增加了各河的流量。但一到冬季,各河水位普遍下降,河身縮小,河水清澈。到那時,不少河流就可涉水而過。在波魯斯看來亞曆山大已下定決心要在河岸長期駐紮下去,要等待冬季河水水位下降時在許多地點同時渡河。亞曆山大安排船隊也在河上朝不同的方向航行,並在皮筏裏塞上穀殼形成浮力。以上種種,都使波魯斯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也不允許他選擇一個最適宜的地點來防守和集中兵力。亞曆山大雖然做足了長期駐紮的準備,但暗中卻在窺伺,準備一旦有機可乘就出其不意、迅雷不及掩耳地偷渡過去。

經過他的長期觀察,波魯斯本人駐守的那一帶河道幾乎是不可能衝過去的,那裏不但兵力集中,還布置了許多戰象,而且部隊陣容嚴整、裝備齊全。亞曆山大的那些馬匹甚至連登岸都成問題,因為馬匹一但靠岸,戰象會立刻朝它們衝過來,那些龐然大物奇怪的形狀和刺耳的叫聲一定會把馬匹嚇壞的,甚至馬匹們在皮筏上渡河的過程中老遠地看見它們,都會被嚇得掉進河裏。經過一番思考與衡量,他決定偷偷渡河。

在夜間,他帶領大部騎兵在河岸上來回奔跑,並高呼衝鋒口號,同時還敲敲打打,搞得營地鬧哄哄的一片喧囂,一副即將強行渡河的樣子。波魯斯聽到後立即帶著他的部隊循著聲音的方向集中了過去,還把象隊也帶了過去。亞曆山大就這樣時不時地牽著波魯斯的鼻子折騰一遭,使他對他們的行動逐漸麻痹,在這種事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波魯斯便不再跟著對岸的動靜東奔西跑了。

終於,機會被亞曆山大等到了。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他率領了二分之一的軍隊到達了和敵軍相距很近的一個島上,其中包括一部分步兵和騎兵部隊的精銳。當時大雨傾盆,而且雷電交加,但是亞曆山大還是毅然決然地從小島出發,當他們繞過島嶼接近對岸時,已毫無遮掩,全部暴露了。岸上的敵哨發現他們來了,就飛馬馳去向波魯斯匯報。這時,亞曆山大第一個下船登岸,然後把其他大船上的部隊也都帶了上來。當騎兵正在陸續下船時,他就把部隊部署好,然後帶著他們以戰鬥隊形前進。但沒想到,由於對地形的不熟,登陸地點並不是河對岸,而是另一個島。雖然它和對岸之間那條水道並不寬,但一整夜的大雨已使河水暴漲,因此騎馬的人找不到渡河點。亞曆山大因此擔心要想完成渡河任務可能不得不從頭再來一遍,那就很容易使整個行動前功盡棄。最後他們還是找到了渡河點,亞曆山大不避艱險帶頭搶渡。他涉過深及腰部的河水,率領著他的步兵,在急流中前進。

亞曆山大心裏已經有了準備,如果敵軍是以騎兵向他進攻,他將有絕對的把握;如果是以步兵進攻,他的步兵也可以及時趕到。對方果然先派了1000名騎兵,全部被亞曆山大的部隊製服了,還當場殲滅了波魯斯的400名騎兵。敵軍看到亞曆山大親自率領密集的騎兵大部隊不是以一條戰線的形式而是一中隊接一中隊地向他們衝過來時,便紛紛敗退了,波魯斯的兒子也戰死了。因為道路泥濘,車輛難於運轉,波魯斯的那些戰車在戰鬥中毫無用處,亞曆山大部隊將戰車和車上的各小隊敵兵在撤退中也一起俘虜。

波魯斯聽到逃回來的騎兵匯報:亞曆山大本人已率全軍過了河,他的兒子在逃走時已陣亡。經曆一番抉擇,他還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跟馬其頓主力和他們的國王決一死戰。戰鬥中,波魯斯率領著全部的軍隊向亞曆山大進攻,自己留下一小部分,攔阻其他的馬其頓軍隊渡河。這時,亞曆山大把隊伍分為兩路,將敵軍兩邊都擊退,使對方不得不向後退卻。亞曆山大的騎兵們將目標對準騎在大象背上的士兵,步兵們則拚命地砍大象的腳,使大象像發了瘋一樣亂竄、奔跑,很多馴象師和大象被打死、打傷,有些大象由於厭煩,又已無人駕馭,在這場混戰中也不再躲避,仿佛被臨頭大禍刺激得發了狂,左衝右撞,對方很快地就陷入混亂。

在戰鬥中,波魯斯本人的表現非常值得尊敬。與大流士三世不同,他不但是一位統帥,而且還是一名勇猛的戰士。當他看到他的騎兵和象隊遭受屠殺,有些大象倒下,有些則由於無人駕馭而到處奔馳,猶如喪家之犬,而且他的步兵也已經大部分犧牲。在這種情況下,他並未率先逃命,相反,隻要還有一部分部隊仍然堅守陣地,繼續戰鬥,他本人也要繼續英勇作戰。最後,波魯斯王身負重傷而被捕,但他真不愧是名王者,在被捕的時候,仍保持著國王的尊嚴,毫不慌亂。當亞曆山大問他希望受到怎樣的待遇的時候,他從容地回答說:“就像一個國王一樣。”亞曆山大再次問他還有沒有其他的要求,他說:“就隻有這一點。”亞曆山大不但沒有殺他,反而讓他以總督的名義繼續統治他的國家。這就是亞曆山大為了安撫被征服的地區所采取的寬大的政治措施。如同當初征服波斯一樣,他必須維持當地勢力的均衡,為了長治久安,他唯有尊重舊有的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