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智奪根據地

鄭成功在沒有占領金門和廈門以前,主要的活動範圍就是福建和廣東等沿海一帶,因為福建和廣東沿海的島嶼極多,在過去的戰爭中,鄭成功曾經占領的就有銅山港,且一度攻占了詔安灣。這些海港不但非常曲折,而且港灣開闊,對他的海軍作戰非常有利。但是,若以地理位置來說,金門和廈門才是上上之選。

古人曾這樣描述過這兩個地方:廈門是控製漳州的咽喉,金門是控製泉州的咽喉。金門和廈門,就是漳泉通往海洋的咽喉地帶。向東可以控製台灣和澎湖,向北可以控製浙東和浙西。

鄭成功的叔父鄭鴻逵,曾勸說鄭成功要以泉州為據點,但攻打泉州失敗了。他的另一個叔父鄭芝莞認為,現在這樣攻打泉州很難,如果以廈門做根據地再攻打就輕鬆多了。當時的金門和廈門兩地,被鄭成功的堂兄鄭彩和鄭聯所占據。他們在那裏胡作非為,但是他們海上的力量很強大。

鄭成功聽了叔父鄭芝莞的這番話,認為廈門現在已經是鄭聯所有,攻打自己人,在道理上總是說不過去,而且他在海上的勢力也很大,萬一攻打不下,反而成了仇人,這樣就會削弱鄭家軍的力量。鄭成功對鄭芝莞的這個建議,感到非常猶豫。

對鄭成功本身來說,他現在極需一個根據地,泉州無法得手,廈門是理想的對象,基於軍事上的需要,他非常希望能夠得到廈門,可是要用什麽理由才能得到呢?

這時,他的部下施琅看出了鄭成功的心事。施琅原是鄭芝龍的部下,鄭芝龍降清後他就跟隨鄭成功抗清。施琅是個十分聰明的人,很有軍事才能。因此就勸他說,現在鄭聯在廈門的所作所為簡直是暴虐,即使是出兵奪取了這個地方,也算是替天行道啊。施琅的話一語就道破了鄭成功的心事。鄭成功聽後說道:“他的船很多,海軍的力量也很強大,萬一和他正麵衝突,不能取勝就糟糕了!”

施琅接著又說:“我們用不著和他正麵衝突,兵不厭詐。不如趁早采取行動,攻其不備。”鄭成功沉思了一會兒,說道:“此計可行,但最好能以和平方式取得廈門,我實在不願擔負殺兄的罵名。”

鄭芝莞接著勸道:“如果不殺了鄭聯,恐怕他的部下不會誠心歸服,還是殺了為好。”鄭成功終於下定了決心。

在中秋節那個晚上,鄭家軍悄悄地到達了鼓浪嶼,當時鄭聯正在喝酒,爛醉如泥。鄭成功一再求見,可是鄭聯卻不肯見他。

直到了第二天的早晨,鄭聯終於答應在船上接見鄭成功。

這時的鄭成功裝著滿臉笑容,一副乞憐的表情,乞求鄭聯說:“自從隆武帝死後,我一直都很不順利,攻打泉州,沒有攻下,攻打同安和雲霄,結果都得而複失,現在依然是一場空。因此,我趕來找你,希望能暫時在此地有個安身之所,我是不會忘記你今日的恩德的。”鄭聯聽了鄭成功的話說道:“兄弟何出此言,幫助你是應當的,你先回去休息,明日再說。”鄭成功告辭出來後,趁鄭聯不備,令部下陸續進港,並暗中部署好。隨後,鄭成功設宴請鄭聯同飲,在鄭聯回去的路上設下埋伏,殺死了鄭聯。鄭聯死後,他的部下就投降了。一夜之間,鄭成功取得了廈門。這使當地的百姓們都感到非常的高興,鄭聯手下的整個船隊也收歸鄭成功下,鄭家軍的兵力得到擴充。

鄭成功不知道鄭彩聽到這裏的事情後,會有怎樣的反應。他先是派人把這個消息通知了鄭彩(當時鄭彩遠走南洋)。鄭彩本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大勢已去,不如做一個順水人情,因此就派人回信給鄭成功說:“如今我年紀已大,我們鄭家的子弟就數你最有出息,因此,我願意把我的部下都交給你統轄。”

有了鄭彩這樣的一句話,鄭成功大為心安,馬上派人接鄭彩回國,兄弟兩人又像以前一樣的和睦,心裏沒有一點芥蒂。這時,廈門完全由鄭成功支配了。就這樣轉戰幾年後,鄭成功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這也將是他一生事業的起點。

鄭成功在這幾年間,曾經攻打海澄、泉州,結果都沒有成功;後來攻打同安、雲霄,卻又得而複失。現在終於取得了廈門。幾年來的東征西討,確實已經奠定下鄭成功武力的基礎,他又以廈門為根據地,展開了對清政府一連串的攻擊,使他的反清複明的戰爭達到了**。

這時有一個名叫周全斌的人,向鄭成功提出過三個戰勝清軍的策略。他說:“我這三個計策,分為上策、中策和下策。上策是最積極的作戰辦法——你要言和。如今最好能夠聯合背叛清政府的三個藩王——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聯同他們的力量,進行反清複明。他們不但力量相當大,足夠滅亡清政府,而且現在發生叛亂,正是清廷最大的心腹之患。如果能夠說服他們與之聯合,那麽反清複明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中策是聯合支援桂王的孫可望、李定國,裏應外合,總比現在孤軍奮戰要強得多;最後下策,就是伺機待發。守住現在已有的根據地,慢慢地找占領東南沿海一帶城市的機會,再圖發展。”

在周全斌三個建議之中,上策是鄭成功不願意做的。因為清初三藩,都是曾經背叛明朝的人。至於中策聯合孫可望、李定國兩人,成功的可能也不大。因為他們兩人,為了爭奪功勞,已經私下不和。因此,一切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鄭成功並不急功近利,他寧願選擇下策等待時機。

金門和廈門,在鄭成功對清朝的作戰中,所起的作用是利弊參半。從有利的一方麵來說:鄭成功所采取的作戰方式,是水陸兩棲的作戰方法。進可以取泉州、漳州,退可以守海上。不但活動力強,而且很有彈性。那時候的海戰,既沒有雷達,又沒有潛水艇,因此行在海上,如入無人之境,不但比陸路安全,而且迅速得多。隻要有一艘船,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海上活動,使清廷防不勝防。古人說“千山隔不如一水隔”這是有道理的。就世界曆史來說,許多島國之所以能稱霸一時,多半就是靠“千山隔不如一水隔”的原因。例如,以元朝武力之強,可以席卷歐洲,曾經越過無數的山脈,但是卻不能攻下隔著一洋的日本。歐洲的拿破侖,當時聲威之盛,卻不能攻下一水之隔的英倫三島,都是基於同樣的理由。

不過就這種地理環境而言,鄭成功必需有三道海防線:第一道是海外,第二道是沿海,第三道是本土。如果能掌握到第一道外圍防線,就能保障自己本身的安全。掌握了後兩道防線就能保障海上的補給,而且還不容易被敵人切斷,能夠作持久的戰爭。從鄭芝龍到鄭成功他們控製沿海地區,已經有了二十三年的曆史。福建、廣東一帶沿海的小島,早就成了鄭家軍的勢力範圍,對於鄭成功作戰是很大的幫助。

在占據廈門後,清兵攻打鄭成功,隻有一次成功。那次是因為鄭成功南下,讓叔父鄭芝莞獨自留守廈門,結果不敵清軍慌忙敗走,使清政府奪得廈門,但是很快又被鄭成功奪了回來。在其他大部分的戰爭中,清政府總是吃敗仗的多。當然這與鄭成功善於海戰的軍事才能有關,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優越的地理壞境。

說到不利的一方麵,就是以海上為基地,必需不斷地攻擊對方,才能守住本身的陣營。而以海上為根據地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容易取得軍糧的補給,因此必需發動很多次的戰爭,才能獲得軍糧。將海島作為根據地,取得小的勝利是可能的,但是卻無法獲得全麵性和決定性的勝利,這就是製於海也受製於海的道理。

清政府自然知道鄭成功的弱點,因此就諷刺地對他說:“中國向來隻有馬上皇帝,卻沒聽說出過水上皇帝。”

但是,鄭成功以海上為根據地,和清廷進行了多年的對抗,在中國曆史上還是首次。

過去雖然也有許多水上作戰的記錄,最有名的就是“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戰役以規模來說,要比清政府和鄭成功作戰的規模更大,但是就時間而論,清政府和鄭成功作戰的時間卻是最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