隳三都,削三桓

孔子在外交上打了勝仗之後,轉而在國內繼續施展他的抱負。

當時周朝為了防範諸侯日後造反難以平定,曾立下一個規矩: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但此時三桓掌控魯國大勢,根本不理會這個規矩。

孔子想要削弱貴族的勢力,建立中央集權,以免再出現昭公出奔的舊事。於是他聯手魯定公開始實行“隳三都”的行動,也就是推掉三桓封地城牆多出18尺的部分。

當時季孫氏的城堡在費邑(今山東省臨沂縣西北),叔孫氏的城堡在邱邑(今山東省東平縣東),孟孫氏的城堡在成邑(今山東省寧陽縣東北)。

孔子的這項主張,首先得到了季孫氏的響應。因為費邑的地方行政長官叫公山不狃,他曾與陽貨交好,陽貨兵敗逃亡齊國之後,他借著費邑堅固的城牆和季桓子對抗。季桓子想趁此機會把公山不狃趕走。

孔子派子路去執行這個任務。公山不狃頑強抗命,後來被左右司馬率兵擊敗,被迫逃亡。費邑的城牆得以順利被拆除。

接著,叔孫氏主動將邱邑的城牆拆掉了。

最後輪到孟孫氏,卻遭到了拒絕。他的理由是,成邑靠近齊國,假如沒有堅固的城牆,根本無法自保。

孔子認為,保衛疆土是政府的責任,不需要各大夫自擁軍隊,自建城堡。孟孫氏堅決不受,孔子於是奏請定公派軍隊強製執行,但卻屢攻不下,雙方陷入僵持。

孔子覺得長此以往,實非國家之福,何況“隳三都”的計劃已完成了三分之二,也就暫時擱置了孟孫氏城牆的問題。

“隳三都”的行動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桓的勢力,同時也使孔子和三桓成了敵人。

孔子日後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被迫與弟子們周遊列國,與這件事情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