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書聖

一揮而就傳千古

中國的書法到了王羲之的手中才算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他的書法造詣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他與三國時的鍾繇同被稱為“南派”的開山祖師,而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蘭亭集序》不僅使他在當時的書法領域中威名廣播,時至今日,這幅作品也稱得上古今中外書法界的藝術珍品。千餘年來,曆代的書法家、藝術家都一致推崇《蘭亭集序》為行書的始祖,書法界中幾乎無人不學王羲之的字,就算沒有去直接臨摹它,但或多或少也受到它的影響。直到今天,人們臨帖習字仍然脫離不了他的風骨,可見這本《蘭亭集序》在中國書法領域的地位之重了。而有關於王羲之作《蘭亭集序》的故事,在曆史上也常為人津津樂道。

桓溫第二度北伐失敗,王羲之也準備辭官退隱。那年的三月,正是初春時節,會稽一帶天氣晴和、風和日麗,王羲之看到國事日漸混沌不明,自感前途渺茫,心情十分苦悶。他終日枯坐家中,想起自為官以來,國家內憂外患的局麵不但沒有改善,反倒越來越惡化,覺得自己的才能無處施展,報國無門,心情更加惡劣。

一天,王羲之看著窗外的春景,心想:“我再繼續悲愁下去也是徒勞,與其這樣自尋煩惱,不如出外散散心,像這樣美好的景色,要是再邀來一些老朋友聚一聚、喝喝酒、吟吟詩,那該有多好啊!”

想到此處,王羲之馬上攤開紙筆,準備寫邀請函,但是用什麽名目比較合適呢?總不能無緣無故地把客人給拉來吧!想了一想,現在正是初春三月,就用“修禊”的名義吧。中國的古俗,三月上巳,也就是三月裏第一個巳日這一天,人們必須到河畔,用河水洗去自己的罪惡。漸漸地,這一種習俗由宗教儀式演變為春光明媚下男女老幼的郊遊、宴樂。一些達官顯貴們更是要趁此機會聚在一起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漸漸地成為一種雅事。後來,人們就以三月初三這一天代替三月上巳,目的是便於記憶。

王羲之正在埋頭寫信的時候,他的兒子王徽之看到了,便問道:“父親,‘修禊’是什麽意思?我不大懂。”

王羲之放下了筆,對兒子說:“嗯,這個嘛!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儀式,通常在冬末春初的時候舉行,人們利用這種儀式祛除去年的壞運,迎接今年的好運,這種習俗周朝時便有記載,已經由來已久了。你想不想跟我一道去見識見識,順便再拜見一下你的叔叔伯伯們?”

徽之一聽可以出去遊玩,十分雀躍,便帶著興奮好奇的心情準備跟父親一道去開開眼界。

在三月三日的這一天,王羲之帶著包括徽之在內的三個兒子與一些文人雅士,浩浩****地來到會稽山陰縣的蘭亭(現浙江紹興西南的蘭亭渚)舉行“修禊”祭拜的儀式,謝安兄弟、孫綽兄弟及王羲之的叔父、內弟等均在此列。王羲之領著大家祈禱,儀式過程中,王羲之想到自己一介文人,不能領兵驅逐異族收複失地,又無力通過政治作為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如今連自身尚且不保,心中悲憤萬分。他在心中默默地禱告:“這百年來,百姓沒過過一天太平日子,為什麽這些無辜的百姓要遭受這種罪?我不求自己的幸福,隻求天下能夠安定,讓百姓過幾天安穩日子吧!”

儀式完畢以後,大家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王羲之心情還沒平複,躲在一邊獨自地喝著悶酒。

這時,一個人站起來說:“今天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四周的景色又如此之美,我們不能辜負這美好時光,何不每人作詩一首,要切合時令,也要符合我們今天聚會的意義。咱們不妨來個規定,如果哪一個人作不出來,每人罰他一大杯酒,大家覺得怎麽樣?”

這種提議對在場的文人們來說正中下懷,哪有不讚成的道理!於是,眾文士們紛紛展開紙張,磨墨的磨墨、拿筆的拿筆,有的人搔頭苦思,有的人一揮而就。王羲之見大家興致勃勃,不好掃興,也參與進來。他首先作了一首四言詩。這一輪賽詩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15人沒有交出作品,當場每人被罰飲了三鬥酒,等到罰酒的這一幕鬧劇過去以後,大家就開始品評各人的詩,有人擊節讚賞,有人搖頭晃腦地吟哦,好一幅歡樂的場麵。

酒過數巡之後,又有好事的人提出意見,說道:“今天這一次的聚會實在太難得了,又有這麽多的佳作,我們何不把這些作品都收集起來,匯訂成冊,再請一位高手寫一篇記敘這次蘭亭集會的文章,不但有紀念性,說不定還會留名後世呢?”

大家一聽都表示讚同。不過,找誰來作這篇序言呢?這個人必須要寫得一手好字,而且還要文筆優美流暢,否則,好好的一次集會,卻毀在文章上,豈不是大煞風景!大家想來想去,公推一位文筆好,書法更是首屈一指的人出來做這件事,這人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

王羲之當仁不讓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他攤開蠶繭紙,提起鼠須筆,趁著幾分酒酣耳熱的醉態一揮而就,寫下了這一篇名垂千古的《蘭亭集序》。這篇序言的全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蘭亭集會圖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篇《蘭亭集序》的意思是這樣的:晉穆帝永和九年,即癸醜年,三月之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北麵的蘭亭聚會,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這裏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的環形水渠裏來,讓酒杯飄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輕輕吹來。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此放眼觀賞,開闊胸懷,窮盡視聽的享受,實在快樂啊!

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一輩子。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誌趣抱負,在房間裏跟朋友麵對麵地交談;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盡管人們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這樣的體驗,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自己所要的東西暫時得到了,就快樂而自足,竟不覺得衰老即將到來;等到對於自己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歡快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舊的往事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況壽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後一切都化為烏有。古人說:“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發生感慨的緣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樣的,我總是麵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歎感傷,心裏又不明白為什麽會這樣。我本知道,把生死同等看待是荒謬的,把壽命的長和短等同看待也是虛妄。後人看今天,就如今人看以前,可悲啊!因此我將當時的人與詩記下,縱使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情趣依舊。後人也將同樣有感於這些詩文。

褚遂良摹《蘭亭集序》

這篇《蘭亭集序》字字璣珠、雋妙雅逸,它打破成規,另辟蹊徑,不落窠臼,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論誌,都令人耳目一新。而《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法藝術,全序共有28行324個字,序中凡遇重複的字,全用不同寫法,其中以“之”字最多,共有20個,也就是說,光是“之”字就有20個不同的神韻,這樣的序言,除了王羲之,還有什麽人寫得出來呢?

《蘭亭集序》雖然是王羲之在醉意正濃時隨興完成的,但它卻寫得十分傳神,有如神助一般,就連王羲之自己也覺得十分得意。酒醒之後,王羲之看到自己竟然寫了這麽好的一幅字,感到十分意外,於是又拿起筆來想要再寫一遍,但是試了好多次,都比不上之前的那幅好,因此,王羲之對這一篇《蘭亭集序》視若珍寶,常常拿出來欣賞。

“蘭亭修褉”因《蘭亭集序》而成為美談,而《蘭亭集序》更是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佳作傳誦至今。古今不知有多少名人雅士模仿過它,很多帝王將相都想一睹真跡,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傳說和曲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