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二王
九死一生的孤臣文天祥此時站在船板上,欣賞著海的壯闊美麗,心中充滿了希望和對未來的夢想。海船駛到揚子江,他曾寫下一首詩:
幾日隨公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經過台州(今浙江臨海)海岸,這裏已經是南宋的勢力範圍了。他們下船休息,補給一點東西。台州是一位宋朝開國名將張永德的故鄉,他的後人張哲齋也是愛國之士,聽說文天祥過境,便立刻邀請他們到家裏來。
文天祥和張哲齋談得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張哲齋受到感召,願意挺身而出,追隨丞相抗敵複國,擁護二王中興大計。
自文天祥離開之後,張哲齋便積極地籌備起來,先擬好了討伐元韃子的檄文,張貼在台州城門,並且檄召海上的各路英雄準備舉事。他與文丞相約定好,隻要一接到動員令,他便立刻號召海上船隻和水兵跟著作戰。
可是時間一天天地過去,張哲齋左等右等,也沒有一點消息。直到六月才知道,文丞相到了福安後,本來想率領勤王義士海陸並進,攻取明州。但是這個計劃觸到了陳宜中和張世傑的短處,所以他們極力阻止文天祥。
張哲齋不僅報國未遂,反而招來殺身之禍。兩年後,元軍大帥張弘範領兵南伐,經過台州的時候,見各地牆壁上仍貼著檄文,知道張哲齋有抗元之心,他派人把張哲齋抓來,張哲齋寧死不屈,張弘範便下令將他處死。
且說文天祥由通州趕到永嘉時,廣、益二王已經離開永嘉遷往福州了。
於是他一麵派人趕去報告,一麵糾合舊屬,準備和沿海英豪舉兵反攻。鄒洬等各地義士聞風而來。文天祥見各地士氣激昂,非常高興。
五月初一,從北朝燕京傳來不幸的消息,忽必烈廢恭帝為元朝的瀛國公,恭帝不久便被剃度為僧,全太後也被削發為尼。
南方的文武大臣認為帝係不能斷,於是恭請益王登基,改年號為景炎,加封弟弟趙昰為衛王,並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同簽書樞密院事,陳文龍任參知政事。
文天祥接到命令後,立刻動身往福州,覲見皇帝。此時的文天祥已經兩鬢斑白,形容枯槁,皇帝看到後非常感動,立刻任命他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兵馬。
文天祥希望統率一支軍隊,由台州、永嘉一路,經略浙東。因為他路過台州時,已經約好了海上英雄張哲齋在那裏接應。雖然皇帝想把複國重任交給文天祥,但是陳宜中依然把持著政權,文天祥見到他的時候,談了幾句便話不投機。
當文天祥質問他當初為何棄職潛逃時,陳宜中又羞又惱,更視文天祥為眼中釘,對他言不聽計不從。文天祥雖身居相位,卻是徒有虛名。
左右丞相本來應該共同輔佐皇帝的,但是陳宜中卻不肯合作。文天祥性情剛直,最看不慣屍位專權的人,尤其是陳宜中依仗著張世傑率領的大軍為所欲為,權威用事,不立紀綱。雖然朝廷的任命已經下來,文天祥卻堅持請辭。他說:“我要是當了右丞相,勢必與陳宜中發生衝突,內部先爭起來了,還怎麽能抵禦強敵呢?”
當時的端宗皇帝年幼,隻好以文天祥為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文天祥上疏,請求帶兵回到永嘉,準備收複浙東。但陳宜中極力阻止文天祥的計劃,因為他和張世傑先前就駐紮在永嘉,那時候隻聽說北人打來了,他們倆便放棄了浙東,這時候見文天祥自告奮勇,他們覺得很沒有麵子。
老奸巨猾的陳宜中對左右參謀說:“以目前勤王的軍力來說,數張世傑和文天祥的兩支兵力最大。張世傑是個武將,處處聽我的。與其派文天祥,不如讓張世傑去。如果世傑立下大功,收複了浙東,那也就等於是我的功勞。”
左右參謀接道:“是啊,論目前的威望與名氣,沒有人比得上文天祥。如果是他立下大功,收複浙東,那麽這個功勞怎麽樣也算不到您這邊的。”
陳宜中以私心誤大事,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誤了朝廷。南宋末年國家艱危,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這就注定了它必然失敗。
陳宜中派張世傑、張文虎以及在江西吃了敗仗的吳浚,率十萬大軍往永嘉攻打定海,無奈元朝大將李恒所統率的兵馬既精又多,所以張世傑一方吃了個大敗仗,吳浚逃到寧都避難。
當時很多人都想請文天祥出馬,挫一挫敵人的銳氣。七月初四,文天祥自福州出發,十三日到達南劍州。南劍州是閩江上遊劍溪、沙溪的匯合處,依山建城,地勢非常險要,素有“八閩屏障”的稱號。文天祥在這裏建立了同督府,親自草擬檄文,號召天下義士參加勤王義軍。
揚州的戰事也越來越不妙,元將阿術攻下了高郵、寶應以後,就等於完全切斷了揚州的糧道。而博羅所率領的另一支元兵又攻下了泰州的新城,李庭芝的處境更加孤立。
為了招降李庭芝,阿術還把淮西夏貴的降卒趕到揚州城下,大聲喊話:“天下皆歸附大元,揚州一隅之地,何能久守?”
李庭芝的帳下幕友也受此影響,十分感慨地說:“李將軍,既然皇帝都投降了,我們守著這孤城還有什麽意思呢?”
李庭芝說:“降元一途,我絕不考慮。城破之日,我唯有一死。”
阿術又派了使者,以元主忽必烈的手詔詔示李庭芝,隻要答應投降,什麽條件都可以。李庭芝打開了城門,把使者迎接進去。沒過多久,阿術卻看見那使者人頭被掛在揚州南門,李庭芝還當眾焚毀了元主的詔書。
其實揚州的軍糧早已吃完了,李庭芝向民間求糧,不久,連民間也沒糧了。城外的元軍,火力不斷,城內的淮東軍,雖然糧盡援絕,依然力戰不屈。
阿術見圍城已長達三個月,卻久攻不下,於是又請元主下詔,隻要李庭芝肯降,不但赦免他斬使焚詔的罪,而且官上加官,祿上晉祿,李庭芝卻不為所動。
端宗即位後,下詔到揚州,命李庭芝去福建討論軍國大事。李庭芝率薑才一夥七千多人乘夜突圍,想由泰州出海,逃往福建,將揚州交給副使朱煥堅守。沒想到,李庭芝前腳一走,朱煥後腳就開了城門,迎入元軍,防守了三個多月的揚州,就這樣落到了元人手中。阿術進城後,發現李庭芝已出走,立刻帶兵追趕,李庭芝與薑才且戰且走,進入泰州城的時候,兵馬已損失了一千多。
阿術將泰州圍住,並從揚州逮捕了李庭芝全部家屬,要挾李庭芝投降。李庭芝認為不應為私情而損大義,所以固守不降。
可是泰州守將孫貴、胡惟孝等並沒有守城的決心,尤其那幾天,薑才背上長了疽瘡,沒法應戰。李庭芝身邊的一夥將領也覺得前途未卜,所以他們乘李庭芝不備的時候,偷偷開了北門。等李庭芝得到消息,元軍已蜂擁而入,不得已,李庭芝轉到後院,投荷花池自殺,卻因水淺自殺未遂,最後和薑才一起被捉,被解到了揚州阿術的帳下。
“我們屢屢勸你歸降,你為何抗拒到底?”阿術問。
“要殺便殺,沒什麽好說的。”李庭芝、薑才態度非常強硬。
阿術本想留下他們,卻聽降將朱煥說:“揚州自用兵以來,屍骨遍野,就因為他們兩個一直不肯歸順,害得全城的老百姓都跟著受苦。若不把他們殺了,怎麽對得起已死的將士和百姓!” 於是二人被推出轅門,同一天被斬首。
就在李庭芝死後不久,元軍攻陷真州,守城苗再成與城共亡。從此,兩淮之地,都是元軍的天下了。
元軍乘勝大舉南下,浙西、浙東和江西的元兵,以端宗皇帝為攻擊目標。阿剌罕、董文炳、忙古歹、唆都等分別帶領水師,南襲福建、廣東沿海的州郡。大將塔出與呂師夔、李恒的騎兵則沿永嘉南進。
三路進攻的消息傳到福州,朝廷又開始動搖了。文天祥認為,朝裏既然還有正式軍隊十七萬人,民兵三十萬人,何況正規軍裏有一萬多名淮軍的精銳部隊,如果善加指揮,大可以背水一戰,根本不必奔逃。
但是陳宜中這個膽小鬼可不這麽想,他已經沉不住氣了。他既不同意文天祥進軍浙江,也不同意文天祥反攻江西而與戰友會合,還命令文天祥自南劍移兵汀州(今福建長汀),南劍州的防務交給都承侍郎王積翁負責。
陳宜中下令,命張世傑準備船隻,大家都慌慌張張地跟著皇帝逃命去了。文天祥的大軍南移之後,浙南閩北更形同虛設,元人見機會難得,立即發動攻勢。元兵統將阿剌罕越衫關,打處州,李玨不敵而投降。接著進占邵武、建寧,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逼迫南劍州。王積翁受不了,連忙拱手請降,於是元軍直取福州,知州王剛中也不戰而降。
大局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各地的守將逃的逃,降的降,宋朝幾乎是到了全麵瓦解的地步了。
端宗皇帝跟著一群逃難的官員到了泉州避難。泉州的地頭蛇蒲壽庚本是商人出身,隻知道賺錢,他瞧這破落戶的小朝廷來到他的地盤,便想利用端宗好好做筆生意。更糟糕的是,隨著陳宜中、張世傑來的軍隊已經軍心渙散,常常在民間鬧事,使當地人非常不滿。
蒲壽庚暗地裏跟元兵聯絡,談好價錢,打算來一個非常行動。
張世傑發現此人圖謀不軌,於是和陳宜中商量多次,結果決定再次遷都。蒲壽庚發現事情敗露後,幹脆先下手為強,鼓動全城百姓起來仇殺。
端宗皇帝雖然被陳、張二人擁著逃走了,但是來不及跟去的皇親國戚和大隊淮軍,都被砍殺得片甲不留。隨後,泉州便升起了大元的旗幟。
北麵的福州和南麵的泉州城都投降了,夾在兩城中的興化府,受到重大的威脅。守興化府的陳文龍,是極少數的愛國分子之一。王剛中獻出福州以後,曾派代表送信來,勸他投降,如此不但可保性命,還可享受榮華富貴。
陳文龍讀過來信以後,咬牙切齒地說:“我也是宋朝的狀元,即使不念國家的恩惠,也要替天下讀書人爭一口氣。”
於是他下令把送信的正使殺了,讓副使持回信而去,信中罵王剛中背恩叛國。興化城有許多謀士,都來勸他,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宋朝大勢已去,興化孤城是守不住了,不如跟元人談談條件!”
陳文龍卻回答:“你們怕的就是一個死,要知道,人總是要死的,怕有何用?”
雖然陳文龍願意抗爭到底,其他的部將卻不以為然。所以當陳文龍派部將林華去偵察元兵的行動時,林華竟偷偷引著元兵進來了。陳文龍當即被俘,弓刀手逼他投降。陳文龍指指自己的肚子說:“這裏裝的全是節義文章,你們怎麽逼我都沒用。”
大家見他不服,便把他送往臨安城去,陳文龍在途中就絕食而死。
十月間,小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向南發展。十一月,文天祥將督府移到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