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明哲保身

曆史往往有一定的規律,而其中不變的一條就是,等到開國的君主把天下安定了之後,就馬上開始誅殺功臣,漢高祖劉邦也是如此,但是張良卻在這規律當中明哲保身,急流勇退,所以想要保全晚節還是需要高深的智慧、高度的修養的。

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之後,有一些在中途投奔關係不是特別近的人都是身敗名裂,比如韓信、英布和彭越等人。而那些與劉邦關係十分密切的人也都被他關押、抓捕,讓他們一輩子也都生不如死,比如樊噲、蕭何等人。

漢高帝五年的五月,劉邦正在洛陽南宮宴請文武大臣,觥籌交錯,興高采烈,正喝到高興的時候,劉邦也是喜不勝收,他還沉浸在一統天下的驕傲當中,於是就問群臣:“你們說說,寡人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是什麽原因?而項羽失去了他的大好前程,又是為什麽?”

王陵因為是劉邦的同鄉,而且從小就一起長大的,關係十分密切,他站起來對劉邦說:“大王,我覺得這個道理十分簡單,大王您的脾氣不是很好而且經常罵人,但是項羽的脾氣跟大王比起來算是好的,按照道理說,應該是比大王的人緣好才對。但是大王您出手大方,而且每當有將領下攻下一個城池,您就把那個地方賞賜給他,所以人人都勇猛無比,因此才能得到天下。反觀項羽卻十分小氣,他的將領打了勝仗,占領了城池,他不論功行賞,所以沒人為他拚命效忠,自然就會失去天下。”王陵說完之後,其他的大臣也都跟著發言,但是內容都和王陵說得差不多。

聽完這些,劉邦更是神采飛揚地跟他們說:“你們說得都不正確,你們隻是看到了表麵,沒有看到根本。寡人可以告訴你們,如果說到擬計劃、定策略,攻城略地,奪人先機而致勝,我比不上張良;要是說到辦後勤、練軍隊、安定後方,愛撫民眾,我比不上蕭何;要是說到指揮百萬大軍,攻城略地,我比不上韓信。他們這些人都是曠世奇才,而寡人卻能夠知人善任,讓每個人都發揮他們的特長,這就是我能夠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卻隻有一個範增,他還容不得這個人,使得範增被迫回鄉,你們試想,他能不失敗嗎?”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有功之臣,當大家都為這名利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張良卻是淡然處之。

劉邦對滿朝文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是張良的功勞,封他為齊國三萬戶,地點任由張良自己選擇。

張良卻沒有接受這封賞,他對劉邦鞠了一躬,謝禮說:“臣蒙陛下的美意受寵若驚,但是臣不敢領受這封賞。想當初臣在下邳起兵,本就沒有什麽固定目標,然而萬幸的是在留縣遇到陛下,這可以說是上天的安排讓微臣有機會追隨陛下左右。而在微臣跟隨陛下南征北戰的那段時間當中,即使臣有些建議有幸被采用,也是托陛下的洪福,微臣沒有任何功勞。臣隻是請求陛下賜封微臣留縣,留下來做個永遠的紀念,這樣臣就心滿意足了。”可想而知,當滿朝文武都在為爭功而互相排擠和爭鬥的時候,而張良卻拒絕了這個封賞,實在是淡泊名利,而且擁有大智慧。因為這樣一來,張良沒有任何把柄會握在別人手裏,而此舉也讓劉邦十分欣慰和讚賞。

自從建都關中之後,張良就公開說:“我的祖父和父親之前都是韓國的宰相,國家被滅之後,我就散盡家財,隻是為了報國仇家恨,到後來,我卻因為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竟然能夠追隨著帝王的身旁,而且受封萬戶,位為列侯,這對於一個文弱書生來說算得上到達了人生的頂峰,所以我非常滿足現在的生活,而且決定從今天開始,我會舍棄所有的塵世之間的大事小情,追隨著赤鬆子修仙學道去了。”後來張良真的將家門關閉,說是在家中修習奧妙之術,從來不接見別人,隻是獨享神仙般的生活。

但是,就在高帝七年左右的時候,張良因為太子的廢立問題而無奈地被卷入政治的洪流當中。

漢高祖劉邦有一個很是寵愛的妃子戚夫人,她生下了兒子趙王如意,於是劉邦就打算把原配夫人呂雉的早已經被立為太子的劉盈廢掉,改立如意為太子。滿朝文武都反對劉邦的這個想法,但是劉邦哪會聽從他們的勸告,呂雉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這時候忽然有人告訴呂後,讓她去向留侯張良求救,因為漢高祖十分尊敬張良,而且張良的建議他大部分會很樂意接受的。呂雉聽到後馬上就派出自己的弟弟建成侯呂澤登門拜訪張良。

但是呂澤對張良這個人並不是很了解,進了門他就直接劈頭蓋臉地教訓張良說:“張先生您經常為陛下出謀劃策,而現在陛下他要廢掉太子,對於這種大事,您真的打算坐視不理嗎?”

張良見他說話鏗鏘有力,但是話中帶刺,就悠悠然地跟他說:“有這樣的事情嗎?這應該是個值得我們謹慎考慮的大問題,您說的也沒錯,之前我萬幸被陛下誇讚,而且曾經也采納過我的一些計策,但是現在天下已經太平,如果陛下想換太子,這恐怕是他們父子之間的事情吧?清官難斷家務事,你讓我去說,有什麽用呢?”

呂澤一聽張良的話就慌了,他隻好哭喪著個臉懇求張良賜教妙方,但是張良仍舊不肯答應,呂澤軟磨硬泡,死賴著不走,一心想讓張良出個主意。張良被他纏得難以招架了,隻好幫呂氏家族獻上了一個妙計。

張良說曾經有四位隱士,高祖對他們都畢恭畢敬,而且之前好幾次都打算請這四個人出仕,但他們都婉言拒絕了。這四個人就是商山四皓,他們分別是東園公、綺裏季、夏黃公和甪裏先生。這四個人年紀都很大,之前因為劉邦習慣動不動就罵人,他們難以容忍,就打算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張良讓他們可以派人備下一份厚禮,帶上太子的親筆信函專門去請他們出山,如果商山四皓能夠出山成為劉盈太子的賓客,那麽高祖知道此事之後一定倍感驚喜,之後也會對劉盈太子刮目相看。

就這樣,呂氏一族聽從了張良的計謀,太子劉盈按照張良的辦法費了一番周折,請了商山四皓出山。

就在漢高帝十一年的七月,突然傳出一個消息,淮南王英布起兵謀反。此時劉邦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劉邦打算讓太子劉盈代替自己領兵征討。商山四皓聽到這個消息,都覺得他們此番下山是來輔佐太子,保護劉盈的安全,如果讓太子親自領兵去征討,十分危險。

四個人找來國舅呂澤一起商議,他們覺得,此次出征如果有幸打了勝仗還算好說,對於將來繼承劉邦的位子沒有什麽影響,但是如果打了敗仗,不僅現在這個位子難保,可能還會有大的災難發生。因為此次派去征討英布的將領,都是一些當年和劉邦一起打天下關係十分密切而且都能夠和劉邦平起平坐的將領,假如真讓太子去統領他們,那就等於讓一隻羊去統領一群野狼,縱然他們嘴上不說,但是心中一定是一萬個不服,這樣的軍隊失敗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大了。現如今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得到高祖的寵幸,高祖早就想要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再加上如果此次征討英布戰敗,這麽好的借口都被找到了,那麽太子的地位絕對岌岌可危了。

他們四人商議決定將此事盡快報告呂皇後,讓呂皇後去劉邦那裏哭訴,就說淮南王英布勇猛無比,善於用兵,漢朝此次派出的都是當年追隨劉邦的將領,都是太子的前輩,太子不可能能指揮得了他們,而且讓太子統帥,可能會遭到英布的藐視和嘲諷,如果英布長驅西進,那漢朝就岌岌可危,而如果高祖親自帶兵統領督軍的話,可以振奮士氣,那麽,征討英布也就手到擒來了。

聽完這個計劃之後,呂澤趕忙把這些話告訴給呂皇後。當劉邦聽到呂雉的哭訴之後,也認為現在太子確實還沒有這個能力,於是決定親自統帥全軍征討英布。

當聽到劉邦要親自督軍的時候,張良深深舒了一口氣,自己的計謀果真成功了。當劉邦帶兵出征的那天,滿朝文武都來為劉邦送行,而張良特意獨自送他到很遠的地方,這樣可以為安定太子的地位再施一些手段。張良對劉邦說,自己從小體弱多病,他為此次他不能親自跟隨劉邦而倍感歉疚,劉邦也安慰了他幾句,讓他回去調息。

於是,張良趁著劉邦臨走之前,提醒劉邦忘記一件事情,因為從古至今,隻要是帝王出征,都是太子守國,張良因為自己與外界很少有往來,而且劉邦此次行動又迅速,沒來得及告訴劉邦,也就疏忽掉了。

當劉邦聽到張良提到太子,心裏很不高興,隻是勉強地問張良該如何補救。張良認為劉邦此時應當下一道手詔,讓太子兼領將軍,監督關中,這樣一切就沒問題了。劉邦滿口答應下來,告訴張良,之前派叔孫通做太子太傅,但是這個人辦不成什麽事情,所以決定在他出征的這段日子,讓張良做太子少傅。就這樣,太子的地位算是保住了,由於張良的勞力,更是為他增加了一些保障。

漢高帝十二年,淮南軍英布戰敗被殺,征討淮南王成功,但劉邦卻是帶著箭傷回朝,而且傷勢越來越嚴重,因此他改立太子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後來,張良再次獻計,讓太子劉盈在劉邦凱旋的慶功宴上帶上商山四皓,這樣劉邦可能會有改變。於是太子劉盈就帶著商山四皓前來參加劉邦置辦的酒宴。

當劉邦見到太子劉盈身後竟然跟隨著四位鶴發童顏、仙風鶴骨的奇人的時候,就想認識認識,商山四皓就告訴劉邦他們的名號。劉邦聽到後感到十分驚喜,但又倍感驚詫地詢問他們,之前自己也是三番五次地請他們出山,但不見他們有出仕的意思,為什麽現在卻樂意輔佐自己的兒子呢?

商山四皓聽完劉邦的疑問,就告訴他,這是因為之前劉邦總是輕視侮辱賢士,總是喜歡罵人,所以他們就歸隱山林,不敢接近劉邦。但是現在太子生性淳樸,而且為人敦厚善良,更懂得禮賢下士,天下很多人都願意在太子門下效勞,所以他們就出來投在太子門下,希望能夠好好輔佐他。

劉邦總是想著要廢掉太子而去改立儲室,是因為他看太子劉盈特別懦弱,怕他即位之後,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把自己嘔心瀝血打下來的江山讓別人霸占,那可就白費力氣了,而現在那些開國元勳,尤其是他最信賴的張良也都一致反對自己的想法。而且,現在一直自己請都請不動的商山四皓竟然主動投到了太子門下,他這才放心。於是,劉邦從此不再說要廢掉太子的話了。

太子劉盈即位六年之後,張良去世了,而隨著他殉葬的竟然隻是一塊黃石。原來當年張良在下邳接受了黃石公的贈書之後,黃石公曾經跟他約定13年之後在濟北相見。黃石公還告訴張良說在穀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他本人。張良到了13年之約,就去到濟北的穀城山下去尋找黃石公所說的石頭,結果真的讓他找到了。後來張良就把它帶回家供奉起來。在張良即將去世的時候,他吩咐家中的人一定要把這塊黃石一起帶上陪葬。

當然,這隻是一個傳說,但是這個傳說也讓更多人把“圮上贈書”的故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