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奴製的現實
成為一個好領主,這是托爾斯泰的新理想,也是他目前的工作。關於工作在生活中的意義,托爾斯泰曾寫道:
如同被綁在車上的馬一樣,人也不得不做一些事情。所以,工作的真實價值就和人需要呼吸一樣,重要的是一個人要做些什麽才能算是具有真實價值的工作。
托爾斯泰認為,工作的目的分為兩種:有的人為了當天的麵包而工作,這是直接目的;有的人卻為了比較遠大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理想而工作。而他自己的工作無疑是後者。
托爾斯泰的工作目標並不是要鼓勵農奴努力工作好讓自己能多收點田租,而是要想辦法讓農奴們過得幸福。這是一個很偉大的理想,隻可惜托爾斯泰對當時俄國的農奴製現實認識並不深刻,所以他的熱心隻能是徒勞無功。
一開始,托爾斯泰嚐試深入田間,和農奴們一起生活,了解他們的需要和願望,但是他對農事一無所知,農奴們也不肯跟他說任何事情。年老的保姆曾告訴他:“農奴們都說你年紀輕輕的知道些什麽?他們譏笑你的想法太不切實際。”
托爾斯泰被這話嚇了一跳,他想起姑母意義深長的回信,“要經過失敗才會知道天職”。他開始反省自己。
托爾斯泰想起一位瘦弱貧窮而且經常生病的老婆婆。
她住在一間簡陋得幾乎連天花板都要掉下來的房子裏,肮髒而快要倒塌的牆上掛著幾件破爛得不能再穿的衣服,蟑螂在床邊爬來爬去,房裏飄著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老婆婆像一隻疲憊不堪的瘦山羊般躺著,家裏其他的人都到田裏幹活去了,她還要勉強支撐身子爬起來洗衣煮飯。家中幼小的孫兒很多,她得費心照顧他們。
田間勞作的托爾斯泰(油畫)
這一天,托爾斯泰去拜訪這位老婆婆,告訴她:“您應該靜靜地躺下來休息休息,否則您的病是不會好的。”
他的目的是要安慰老婆婆,可沒想到老婆婆卻憤怒地看著他,慢吞吞地回答道:“雖然你是我們的領主,但請你說話要客氣一點。”
托爾斯泰對老婆婆的反應很詫異,他以為她誤會了自己的意思,連忙說:“老婆婆,我並不是在嘲笑您,您不是有病嗎?我的意思是請您多保重。”
老婆婆眨眨眼睛,好像哭訴似的說:“如果我像你一樣是個領主,就能躺下來休息了。”
“不管是什麽身份,老婆婆,您得安心養病呀!”
老婆婆翻了翻白眼說:“我有六個孫子,最大的才七歲,你叫我怎能放心睡得著呢?唉,你真太不懂事了!”
托爾斯泰嚇了一跳:“真是殘酷啊,身體不舒服的病人還要照顧六個孫子,這簡直是戕害人命!”這句話他說得很大聲音,好像是在埋怨她的子女不孝。
老婆婆很憤怒地說:“什麽戕害人命?我們太窮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所以說,我們的身份和你不同。”
“不管怎麽說,您還是要靜靜地養病,這樣身體才會很快地複原;如果太勉強的話,反而會使病情惡化的。”
“我都說我沒有這種福氣了,你還不懂嗎?”
“或者我可以把您送到療養院去。那裏的醫療和藥物都是免費的,收容了許多像您這樣不幸的人。”
老婆婆聽了托爾斯泰的話後非常不高興,臉上露出憤怒的表情,冷冷地下了逐客令:“請你回去吧。”
托爾斯泰搖搖頭說:“我是同情您的生活,才這樣勸告您,請您不要誤會。”
老婆婆用雙手掩著臉,說:“少爺,請你不要再這麽說,你如果再叫我去療養院,我今晚就去自殺!”
“自殺?那才是開天大的玩笑!好啦,請您好好地養病吧。”
“叫我去療養院,你真是要把我活活逼死嗎?我的家人一定會認為我是個無用的老人,你是不是希望我快點死?連少爺都說這種話,那我現在就死給你看。”
老婆婆對托爾斯泰怒目相向,那表情讓他驚慌恐懼得不知所措。
“老婆婆,請您不要誤會,我並沒有說要您趕快死,我隻是希望您能趕快把病養好。”
老婆婆已經不願再聽他的話了,她掙紮著走過來,還沒說什麽就口吐白沫,倒在地上。
這時幸好這家男主人回來了,他急忙把老婆婆抱進了房裏。然後,他將托爾斯泰趕出了家門,他甚至咒罵托爾斯泰是討厭的惡魔。
托爾斯泰本來是要安慰這位瘦弱生病的老婆婆,當然他也很同情她,自然不會希望她早死。可是老婆婆卻把他當做仇人般地怒目相向,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托爾斯泰為什麽會被人誤會呢?主要原因還是在身份上。托爾斯泰雖然以仁慈、誠懇的態度對待農奴,但在他們心裏,他是領主,是伯爵的兒子,他所說的話代表貴族,代表統治階級,他不會真心實意地為農奴著想。當然,這也是因為托爾斯泰無法用農奴的語言來表達他的心聲,他們的語言無法相互溝通。
這種事件後來碰到很多次,他在後來的一部作品中寫道:“一個人是否能清楚地認識人生,在於他能否以平民的語言與平民溝通。”
托爾斯泰思考了很久,他不知道如何才能消除農奴們對貴族的成見,如何才能跟他們和諧地相處。所以,他希望成為一個被人敬愛的好領主的想法,完全失敗了。
他的理想和農奴的現實生活,有著很大的差距,這一點托爾斯泰當時無法了解。他開始變得憂鬱,一連幾天都吃不下飯。
他開始更深刻地思考人生,他看到林間那些自由自在的動物,想到人類,人類也得像那些鳥兒、山羊、兔子或狼一樣,必須尋找食物撫養家人,可是如果像動物那樣隨意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活,那最後一定會自取滅亡。
人類活在世上不能僅僅為自己,也必須為大眾而活。也隻有人人過著正當不損害他人的生活,並且為大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人生才會幸福。這是托爾斯泰心中堅定的信念。
可是這一年中,托爾斯泰的內心卻一直籠罩在黑暗之中,甚至越來越迷茫。19歲的他,總覺得自己的失敗是根源於這種存在著很大矛盾的社會形態,但是他沒有意識到這種矛盾,僅靠他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
與托爾斯泰結交多年,並引導他步入文學家行列的屠格涅夫曾說過:“農奴製度一天不廢除,領主與農奴就永遠無法互相了解接近。”
可惜,當時的托爾斯泰並不能理解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