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小學

托爾斯泰想把亞斯納亞·博利爾納的農莊變成一座理想的村莊、神聖的村莊,他一再地失敗,但也一再地努力。他開始將這種努力擴展到小孩身上,而不僅僅局限於大人。

托爾斯泰認為,孩子們肩負著未來,在下一個時代裏,他們將能夠把亞斯納亞·博利爾納建設成一個理想的家園。所以,如果想將這個農莊變為神聖的地方,就必須把孩子們好好撫養教育成人。於是他想到為孩子們建一所學校。

當時亞斯納亞·博利爾納還沒有小學,農奴的孩子們就算是想上學也沒有機會,而他們的父母又從來沒有受過教育,所以無法教小孩子讀書。

教會的神父雖然識字,偶爾也有人向他們請教,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

因為沒有學校,農奴的孩子們不是在家裏照顧弟妹,就是牧馬放牛或幫家裏分擔一些工作;也有許多年紀還小的孩子,竟然學著大人的模樣抽煙,無聊時就互相扭打。托爾斯泰看到這樣的情形,就更加堅定了要辦一所學校教孩子們讀書的決心。

這時是1848年,托爾斯泰20歲。

有一天,他把農奴的孩子們召集到一起,讓他們參觀他房中的書櫃。

托爾斯泰對孩子們說:“你們看,這裏有很多書是不是?這些書我都讀過,讀書能讓你們明白很多道理,知道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大家如果想成為有用的人就必須讀書。”

聽完托爾斯泰的話,孩子們的眼中都流露出企盼的光芒,他們都很想讀書。

經過一番溝通和交流,托爾斯泰辦學校的一顆心已然躍躍欲試。

他認為凡是人類,不論是貴族或平民都應該是平等的。如果隻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而農奴的孩子們連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農奴的孩子中有些因為先天環境的因素,不愛上學,對讀書不感興趣。但是如果因此以偏概全地認為所有農奴子弟都不堪造就,那就大錯特錯了。有許多農奴子弟甚至比貴族子弟聰慧靈巧,學起東西來進步得更快,如果他們的天分就此埋沒,那真是可惜了。

沒過多久,托爾斯泰就在自己家裏設了一所小學。可是兩三天後,一個農奴找到了托爾斯泰,他希望學校馬上停止教學活動。在他的觀念裏,讀書不僅沒有讓他的孩子們明白事理,反而把他們教壞了。

托爾斯泰非常驚訝,這位農奴說孩子們讀書之後,就變得神氣起來,再不安安分分地做農事了。

托爾斯泰試圖勸服他:“小孩讀書是好事啊,難道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嗎?”

“就算希望又能怎麽樣呢?農奴的兒子隻有當農奴的份,書讀得再多也不可能成為像少爺一樣的貴族。否則我們也不會世世代代都過著痛苦的農奴生活。”

托爾斯泰堅持自己的看法,讓孩子們讀書並沒有什麽不對。這個農奴也堅持農奴子弟就應該割草、放牛、喂馬,這些才是符合他們身份的工作。“割草、放牛、喂馬也是對的,但是孩子們可以一麵工作,一麵讀書。”

“這可不行,因為讀了書的人就變得神氣活現,他就不願再去割草、放牛、喂馬了。”

這個農奴的話讓托爾斯泰很難過,這些農奴們不僅沒有學問,也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還不讓孩子們受教育,如此麻木不仁,豈不是要永遠過著這種世代窮苦被欺壓的生活?!他們和政府官員階級立場對立,但對於農奴接受教育一事卻態度相同,政府官員擔心農奴讀書懂得道理之後,就會不聽政府的話。

托爾斯泰極端反對這種論調,他認為農奴之所以貧窮,完全是因為沒有受教育的緣故,他們應該接受教育來改善生活環境,而且有了知識還可以提高農奴們的生活水平,他之所以要辦學校,其目的也就在此。

在托爾斯泰決定創辦學校時,他以為不僅會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更會得到他們父母的支持,可是事實卻正好相反,他聽到了許多埋怨。

不讚成孩子讀書的不隻前麵提到的那個農奴,因為來學校上課的孩子,一天比一天少,最後連一個孩子都沒有了。

當托爾斯泰去找那些孩子們,希望他們繼續回來上課時,他們對托爾斯泰說:“老師,如果我不去牧馬,就會挨罵。”

托爾斯泰的學校被迫關門。

之後,他開始反省。托爾斯泰認為,他辦的小學是適合自由自在的貴族子弟的學校,而不是合乎農奴子弟環境的學校,這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托爾斯泰沒有氣餒,他決定進一步研究和改善自己的辦學方法。他後來在一部作品中曾寫道:“小孩子比大人更聰明,他們的靈魂也更純潔,因為他們不了解人類存在著的身份差異。”這是他從這次創辦學校的過程中,領悟出來的道理。

農奴雖然對托爾斯泰的改革和興辦教育嗤之以鼻,認為他一個有錢的貴族少爺什麽都不懂。但那些孩子們卻是天真的,他們能感覺到托爾斯泰的理想,他們並沒有以身份和地位來決定一切,這使他十分欣慰。雖然因為孩子們父母的反對,學校不得不關門,但孩子們並沒有變成托爾斯泰的敵人,他們不來學校上學並非是反對他的做法。每當托爾斯泰外出遊玩,孩子們總會用一臉的微笑迎接他,這種笑容和沒有上學以前的笑容完全不同,這是一種有親切感的笑容。從孩子們的笑臉上托爾斯泰發現自己的心血沒有白費。

人類的地位和身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人類的價值也不是以地位和身份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