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代

雙親

1749年8月28日,歌德誕生於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他的全名是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歌德的祖父原本是法蘭克福一家服裝店的老板,因為在法蘭克福謀生困難,後來舉家遷往奢侈品工業發達的法國,在裏昂定居下來。168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廢除了1598年頒布的保護新教徒信仰與政治自由的“南特赦令”。歌德的祖父和其他新教徒一樣被迫離開法國,回到法蘭克福。後來,他兼營一些葡萄酒生意,家境逐漸殷實,死後留下了相當可觀的財產。

歌德的父親約翰·卡斯帕·歌德學法律出身,獲得學位後在政府部門任職。

歌德的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市長的女兒,她與卡斯帕在1748年結婚,先後養育了五個兒女,但除了長子歌德和次女科尼麗亞外,其餘都夭折了。

歌德家在法蘭克福的房子很大,但年代有點久遠,距當時的法蘭克福市政廳不到100米。這幢建築物本來分為兩部分,1755年卡斯帕為使內部統一和舒適,對它進行了改造。第二年,改造後的房子外觀豪華氣派,室內布置精致典雅,每一處細節都充分彰顯出主人的富裕及教養。卡斯帕愛好收藏,每個房間,甚至是傳達室都擺放了很多他遊曆各地時帶回來的藝術品,更別說藏書豐富的圖書室和滿置當代名藝術家作品的陳列室了。

歌德故居

《我的生平 詩與真》是歌德的一部自傳體性質的作品,在頭幾章中,歌德以散文形式,忠實地描述了他幼年的生活環境,他回憶道:

幼年時代,家中最惹我注目的是父親用來裝飾前廳的一係列羅馬風景畫。三樓有一個房間,窗子麵向西,窗外樹木高聳。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喜歡這個房間,它誘發了我的一種近乎憧憬的心情。從這兒往外看,視線可以越過庭院和碉堡,一直延伸到西部的美麗平原。夏天,我多半在這個房間裏做功課,並盼望午後的雷雨。因為窗口朝西,我每每注視著落日的餘暉,百看不厭。同時我還可以看到鄰居們在庭園裏散步,照拂花草,或者小孩子們嬉戲玩樂,客人們閑聊談天的場景,有時還可聽到九柱戲(豎立九柱,用球撞倒的遊戲)的球滾動,擊倒柱子的聲響。日複一日,我的心裏便萌生了寂寞與憧憬,這些感情以及我性格中天生的執拗和敏感,與日俱增地左右著我。

家庭環境與歌德的成長和性格的形成有很大關係,而法蘭克福整個城市的氛圍也對歌德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幼年的歌德總是被故鄉那些狹窄的巷弄、特殊的傳統習俗和小市民的活動所吸引。在《我的生平 詩與真》中,他懷著深切的愛,詳細地描寫了美因河靜靜流淌的河水、兩岸居民的日常工作和娛樂生活。市政廳的圓頂建築物和童年玩耍嬉戲的市集廣場,無一不在他心中留下鮮明的難以磨滅的印象。歌德年老時,還能清楚地回憶起童年時法蘭克福發生的一些大事。

要從《我的生平 詩與真》一書中具體勾勒出歌德父親卡斯帕的性格恐怕十分困難,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歌德之後的一些詩作中看出端倪。歌德有兩句詩是這樣的:

得自父親之性格稟賦

即人生真實之向導。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歌德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遺傳自他的父親。甚至隨著年紀日長,他的生活方式、對諸多問題的看法,以及對秩序的愛好也逐漸與父親接近。盡管歌德總是避免描述父親的性格,但他曾經屢次提及父親對自己及他人嚴格的要求,這對歌德的成長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

與父親的嚴肅性格完全相反,歌德的母親是個“隨時都明朗快活”的女性。他們年齡相差懸殊,歌德出生時,母親18歲,而父親已經39歲。母親對日複一日長大的孩子充滿了驚喜與好奇的感情。在父親的嚴厲和孩子的叛逆之間,她就是那作為緩衝的柔弱葛藤,善解人意而充滿幻想。

歌德從父親那兒承襲了堅忍不拔的精神,從母親那兒則繼承了樂觀、幽默、空想等稟賦。

少年時代的歌德並沒有很多玩伴,與他關係最親密的是他唯一的妹妹科尼麗亞。1773年,科尼麗亞嫁給了歌德的一位律師朋友,一段短暫的婚姻生活後,她在1777年去世,年僅27歲。

對於妹妹的回憶,歌德曾這樣寫道:

我與妹妹科尼麗亞自小就生活在一起,她隻比我小一歲。我們既是兄妹也是最親密的朋友。小時候不管是遊玩,還是做功課,我們都是在一塊的。我們受到的教育也是一樣的,幾乎到處都有人誤認為我們是孿生兄妹。這樣的共通與信賴,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它一直保存在我們之間。青春年代的一些困惑和因此而發生的種種錯誤與迷離,我們兄妹都是攜著手共同承擔的。

歌德少年時代的教育,大部分由父親親自督導。但依當時上流社會家庭的慣例,歌德的父親也聘請私人教師教孩子一些必要的專門科目。少年時代的歌德似乎在語言方麵有著極為驚人的天賦,他那時已經開始學習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英語及意大利語等。這些才能我們可以從至今尚存的歌德的拉丁語、希臘語練習簿中找到根據。歌德10歲時,已經閱讀了《伊索寓言》《魯賓遜漂流記》《天方夜譚》等名家名著。

除了學問修養外,歌德還同時接受法蘭克福市勢力最大的路德教派的宗教教育。他必須按時參加禮拜,每天研讀《聖經》。多年以後,歌德成了多神論者,但他依然承認自己的宗教素養大多來源於《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