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

1787年的一天,奈弗老師對貝多芬說:“你的才能已經超過了我,我無法再繼續教你,到維也納找莫紮特教你吧,隻有他才有辦法再啟發你的才能。”

莫紮特?莫紮特這個名字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崇拜與向往的代名詞。貝多芬聽了老師的話,心中雀躍萬分:“我可以到維也納去向莫紮特先生請教了”。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希望與興奮。那一年,貝多芬帶著弗蘭茲的推薦信到了維也納。

長久以來,母親的身體一直就很不好,每天一到晚上就發燒頭痛,偶爾還會咳嗽。當貝多芬準備離開波恩去維也納時,久已不曾有笑容的母親,用慈愛的笑顏歡送他,但是貝多芬知道那笑容是勉勉強強裝出來的。貝多芬懷著沉重的心情來到維也納,心裏老是惦記著她。

貝多芬到維也納拜訪莫紮特,還有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貝多芬來到莫紮特的住所,莫紮特以笑臉歡迎素不相識的貝多芬的突然來訪。貝多芬非常興奮,但是,貝多芬馬上知道那是自己天真的想法。

進門後,莫紮特的微笑消失了,冷冷地問了他幾個問題。

“你的老師都是誰呢?”

“你都會使用哪些樂器?”

貝多芬都用心地一一答複。莫紮特顯露出無奈的神情,這也不能怪他,他是出名的大音樂家,每天不知有多少像貝多芬這樣的無名小卒求教於他。

一會兒,莫紮特說:“彈一下讓我聽聽。”

貝多芬直視著莫紮特說:“好!”看他的表情好像隻是礙於情麵聽貝多芬彈一曲,然後就要把貝多芬趕走的樣子。

貝多芬坐在鋼琴麵前,自負的他不甘示弱地仰起頭來,對這位他特地從遙遠地方趕來、想拜為師的莫紮特,燃起了憎惡的敵意。貝多芬說:“先生,請您出個題目。”

“題目?”莫紮特用奇怪的口氣反問。“你是說用題目來彈一首即興曲嗎?”

“是的,我不想彈練習曲。”

莫紮特想一想後,給貝多芬出了一個題目。貝多芬也不知道彈得好還是不好,隻是忘我地想出什麽就彈什麽。彈完以後貝多芬看看莫紮特,看到他的臉上流露出驚奇的表情。

“你有很好的天賦,但是很遺憾我無法當你的老師,我現在正忙著寫歌劇,不過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倒想好好教教你。”

有了這一番話,貝多芬已經心滿意足了,因為偉大的莫紮特肯定了貝多芬有天分!後來,莫紮特曾向一位朋友說:“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他就會揚名於音樂界。”

沒想到父親寄來一封母親生病的信,使貝多芬不能繼續待在維也納了。

從父親潦草的字跡中,就可以判斷母親的病情有多麽嚴重了。既然已經沒有希望做莫紮特的學生,貝多芬對維也納也就不再留戀,他掛念的隻有母親的病,因此立刻趕回了波恩。

在維也納僅僅短暫停留了兩個星期,就匆匆忙忙地離開了,來時的滿懷希望已經凋謝在悲傷之中了。街道旁邊的樹木,恬靜的田園風景,春天的氣息已悄然來臨,但貝多芬的心情卻十分沉重。接到父親的來信時,貝多芬知道母親病得很重,他在心中不斷祈禱她能盡快康複。

“神啊!請保佑我母親,讓她看到我的成功,讓她享受幸福的日子。神啊!用您的慈愛來保佑母親吧。”

貝多芬無時無刻不牽掛母親的病情,旅途中他一刻也不敢停留,晝夜不停地趕路。越接近波恩,貝多芬的心中越是不安。回到家時,病**的母親看到焦急的貝多芬,滿眼含淚地掙紮起衰弱不堪的身子。

“媽媽!”貝多芬抱著母親大哭。

母親用消瘦的手輕輕撫摸著貝多芬。“孩子,媽媽天天盼著你回來,沒想到果真還能看見你。”

貝多芬的心中一陣陣酸楚,此刻,他不知道該說什麽樣地話來安慰她,父親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他們母子二人。

從此以後,家裏的經濟重擔和看護媽媽的責任全落在貝多芬稚嫩的肩膀上,貝多芬沒有一點兒休息的時間。媽媽的病是肺結核,嚴重得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眼巴巴地看著疼愛自己的媽媽一天天消瘦,貝多芬的心如刀割一般。每次望著睡眠中的媽媽,貝多芬總會不知不覺地啜泣。

貝多芬與家人的悉心嗬護並沒有挽回媽媽的生命。不久,他最小的妹妹也夭折了。媽媽尚未去世前,貝多芬已在勃羅寧先生家當音樂教師。勃羅寧先生曾經是宮廷顧問,現已去世多年,家中隻有夫人和兒女。勃羅寧夫人是一位慈祥、優雅的女士。勃羅寧家的溫馨與歡樂,在母親死後成了貝多芬心靈的避難所。

貝多芬一方麵要為家庭生計操心,一方麵還要照顧兩個弟弟,可說是一點兒空閑也沒有。勃羅寧夫人的慈愛總讓貝多芬感到溫暖。當孩子們練琴時,才是貝多芬的自由時間。貝多芬不是一位很稱職的老師,他常常任自己的思想天馬行空般馳騁。貝多芬很喜歡思考關於精神、道德、上帝、音樂等問題,思考時不喜歡別人來打擾,這並非成人之後才如此。

勃羅寧家有三男一女,貝多芬比較喜歡女孩埃萊奧諾,她天真漂亮。貝多芬對任何事都很在乎,所以時常會為了小事和她的兄弟吵架,那時,袒護貝多芬的總是埃萊奧諾。

貝多芬有時教她彈琴並不很專心,被她猛然一問才意識到自己心不在焉。“你說什麽?”貝多芬迷糊地反問她,心想大概又是沉思得忘了一切了吧。

“我剛剛彈錯了,老師您沒注意到嗎?”

“噢,是嗎?”貝多芬嘴巴這麽問,心仍沉浸在思考中,不知想些什麽。

自從母親逝世後,貝多芬常會想到“死”。死是什麽?為什麽?為什麽會有死?偉大的音樂家所作的樂曲能永遠活在世上,為什麽作曲的人會死呢?人可以任意以自己的意誌放棄生命嗎?死隨時都可以嗎?貝多芬不知道,但自殺是罪惡的。那麽,人為什麽會死?難道這真是神的旨意,神來決定嗎?

埃萊奧諾見貝多芬沒有回答她的問題而獨自默想,就向勃羅寧夫人說:“奇怪,老師呆呆看著天花板,不知在想些什麽?”

勃羅寧夫人見貝多芬心不在焉地沉思,也覺得納悶:“真的,為什麽會這樣呢?慢慢地應該會好吧?”可是貝多芬這種毛病越來越嚴重,有時候甚至無法教課。不過,勃羅寧夫人從不責怪貝多芬,她會說:“看,路德維希的‘精神恍惚’又開始了。”說完這句話以後,便講些有趣的瑣事來轉移貝多芬的心思。多虧勃羅寧夫人的愛護,貝多芬灰暗的日子漸漸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1788年,波恩的新劇院落成後,貝多芬加入樂團擔任中提琴手,再加上宮廷琴師也有薪金,所以生活稍有改善。在這裏,貝多芬開始接觸當時的歌劇作品。音樂充滿貝多芬心中,看到屹立在風中的樹、田裏辛勤工作的農夫,貝多芬心中就浮現新的樂曲。貝多芬一一地把它們寫下,心想將來作曲時說不定能派上用場。

貝多芬的琴技進步神速,有人開始說他是天才了。為了撫養兩個弟弟和照顧愛喝酒的父親,貝多芬的生活過得不輕鬆。不過,人們對貝多芬的讚美與鼓勵很溫暖,這使貝多芬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1789年5月14日,貝多芬入波恩大學就讀。他深受教授歐洛吉奧·施內德的影響,從教授那兒了解了當時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思想。貝多芬後來的作品中也反映出這種影響,特別是《費德裏奧》裏解放政治囚徒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