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水逝
自大曆元年(766年)到夔州,杜甫一家在生活上雖然還過得去,但是當地潮濕的氣候使得杜甫不能適應,他想要離開這裏。大曆三年(768年)正月中旬,杜甫一家自白帝城起航,出三峽,首先到了荊州(今湖北荊州),秋季又到公安縣(今湖北公安),歲暮時抵達嶽州(今湖南嶽陽)。
在安定的土地上求溫飽對杜甫來說本就艱難不易,更何況是漂浮無定的水上生活,杜甫年已老邁,無法營生,隻能依靠兒女們偶爾捕魚賣魚勉強度日。杜甫也曾想去投靠各地親友,但依賴別人生存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而這裏停一個月,那裏停數十天,以船為家,不知道哪裏才是彼岸。
在嶽州,杜甫登嶽陽樓見水勢遼闊,天地悠悠,滄海一粟,想到飄零半生,親朋零落,不禁老淚縱橫,悲從中來,遂有《登嶽陽樓》的感傷。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嶽陽樓》
這時的杜甫耳朵已半聾,手臂很不靈活。第二年三月間,杜甫先到潭州(今湖南長沙),後來又到衡州(今湖南衡陽)逗留了些時日,夏季又再回到潭州。
大曆五年(770年)春,杜甫在潭州靠著在漁市擺攤賣藥來維持生計,有一天他竟然遇見了玄宗時的樂師李龜年,他也流落到潭州。杜甫昔年常到岐王李範或崔滌家裏聽李龜年的演奏,如今亂世他鄉,竟能再度遇到故人,杜甫心中既欣喜又感慨,轉而吟哦成詩,短短的四句詩道出了幽幽的歎息和無奈。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回想起昔日長安的繁華,至今已十數年了,如今的長安殘破不堪,連當初受玄宗寵愛的樂師如今也落得漂泊四方,靠賣唱為生的境地,時移世易,怎能不令人歎息再三。
杜甫擺攤賣藥的收入根本不足以維持生計,時常入不敷出,這時他聽說舅父崔瑋在郴州任錄事參軍,於是放棄了賣藥生涯,溯郴水入耒陽(今湖南耒陽),沒想到遇江水大漲,小舟無法前行,隻得停泊在方田驛。這一困就將杜甫圍困了五天之久,他與外界斷了聯絡,糧食也逐漸告罄。幸虧耒陽縣令聶某聽到這個消息後,修書慰問,並饋贈了許多酒肉,使得杜甫一家免於被餓死的命運。杜甫當時還寫了首詩作為答謝。
江水一直不退,杜甫無奈之下隻得北上回衡州。等水勢退去後,聶縣令派人來迎接杜甫,卻找不到他的蹤跡,他以為杜甫一家已死於江中,聶縣令以敬悼的心情在耒陽城北為杜甫築了一座空墓,作為紀念。當時曾有一傳說,杜甫因為十多天沒吃東西,當耒陽縣令來迎接他,並帶來牛肉白酒時,他由於餓得太久,於是猛吃猛喝,卻不料因此一夜之間暴斃。
杜甫墓
事實上,當杜甫脹死的謠言流傳甚廣時,他已經回到衡陽。倦極思歸,貧病交迫的杜甫因長年逐水而居,宿疾轉劇,風濕纏身,臥倒船中。悠悠江水都承載不了他的鄉愁。杜甫知道自己的病體拖不了多久,想祈求諸位親友資助他返回故鄉,於是作了一首《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中除透露意欲返鄉的願望外,還表現了杜甫不忘國難、關切民生的悲憫胸襟。
秋末,杜甫已病入膏肓,小舟靜泊於水流之上,江岸秋葉一地,江麵寒霧籠罩,滿目的淒涼蕭瑟,仿佛在為杜甫的病危而哀歎。秋天過後,寒意更濃,杜甫抵抗不了死神的召喚,終於帶著一生的愁懷和未竟的心願,遺憾地與世長辭了。
這位偉大的詩人在冬風乍起的時節悄然病逝於湘江舟中。江麵一片寂然,白霧茫茫,隻聽得水流嗚咽和家人們的哀泣聲。由於家貧無力安葬,杜甫的靈柩暫時厝在嶽州,可憐這位偉大的詩人半生飄零,死後魂魄亦不得歸返故土,時為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杜甫享年59歲。
直到43年後的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杜甫的孫子杜嗣業才有能力赴嶽州移柩返回偃師(今河南偃師),葬之於首陽山下杜預與杜審言的墓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