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悲聲

杜甫從天寶五年(746年)起,已經在長安度過了七八年的時光,除了為功名而到處拜訪顯達的朝廷貴人外,他還目睹了當時朝廷窮兵黷武以及君臣驕奢**逸的一麵,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裏。

玄宗自寵愛楊貴妃後,楊氏一族頓成顯貴,競相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外戚專權使得國政荒廢,貪汙盛行。可憐的百姓重擔壓肩,哭訴無門,隻得無奈地忍受著貪官汙吏的盤剝,苟全性命。

杜甫定居的地方是個環境優美的勝地,附近的曲江一帶遍植奇花異卉,萬紫千紅互相爭豔,煙水明媚,菰蒲蔥翠,柳蔭四合,碧波紅葉,實在是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麵。

距此較遠的地方,北有渭水,南有終南山,東有驪山。驪山山麓又有溫泉,就是玄宗經常巡幸的華清宮所在地。

雖然杜甫住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但他卻無心多賞景色,他的心牽掛著整個社會民生。由於他本身的窮困潦倒,所以,他更加了解百姓們痛苦煎熬的滋味。蘊藏在他心中的豐富情感,漸漸匯成詩句,從他的筆端流露出他那悲天憫人的天性,以及他對時代的控訴。

杜甫早年的詩句還不足以讓人咀嚼再三,不斷回味,因為那時候,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家家戶戶都豐衣足食,順境中的感受力較為淺薄,無法觸動心靈,留下難忘的記憶,基於此創作出來的詩句,也不足以發人深省。

但在長安寥落、壓抑、愁苦的這段時期,杜甫既感受到了貧困得衣食無靠的悲哀,又經曆了為求官位而奔走權貴的無奈,再加上親眼所見、親身經曆的離亂社會及昏聵朝政,杜甫的感慨是深沉的,他的詩句便成了人們痛苦的呻吟聲和絕望的表情,同時也反映出了時代的黑暗和悲哀。從這時候開始,杜甫的詩逐漸走向不朽的境地。下麵列舉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從中可以看出杜甫當時的情境及心情:

戚戚去故裏,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前出塞》其一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前出塞》其二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複何有!

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前出塞》其三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複同苦辛!

——《前出塞》其四

迢迢萬餘裏,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寧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為奴仆,幾時樹功勳?

——《前出塞》其五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

——《前出塞》其六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前出塞》其七

單於寇我壘,百裏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為我奔。

虜其名王歸,係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一勝何足論?

——《前出塞》其八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前出塞》其九

《前出塞》九首寫於天寶末年,時玄宗好大喜功,邊境大將多投其所好,戰亂迭起。這九首詩就是杜甫根據當時的境況寫成的。

九首詩中,第一首以即將成為士兵的人的口吻,寫出了他限於朝廷征召,不得已要離開故鄉,到遙遠的交河(故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服兵役的故事。和雙親告別,不能承歡膝下、略盡孝道,隻能自己忍著哽咽,背負著刀箭武器背井離鄉,這是時代的悲劇。

接著二、三兩首,是一種自我期許,借著奮發報國的情操來勉勵自己。

第四首寫的是將士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決絕,以及知道自己生而無望的淒楚;若是在路上遇到相識的人,便托他帶消息給親人。

第五首以不同士兵的口吻,問出了“主將寧盡聞”“幾時樹功勳”,一方麵表達了士兵們艱苦的軍旅生活,另一方麵也暗示了他們不過是統治者開疆辟土的卒子,莫說是不一定能建立功勳,就是成王拜相,也不過“一將功成萬骨枯”。

第六首明白地顯示了杜甫仁人愛物的胸懷,“苟能製侵陵,豈在多殺傷”,他不希望有太多的死傷和犧牲,他是具有反戰思想的。

到第七首時,懷念家鄉的情緒不斷地膨脹,長期的征戍使人厭倦,渴盼著歸鄉的日子早些到來。

最後兩首敘述了意欲向朝廷邀功的決心與意誌,諷刺了邊關大將的貪功好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