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資聰穎

書香門第

大唐盛世雖然已經越來越遙遠,遙遠得我們已經很難從史書中的片語隻言重現當年的繁華,但在那流傳後世的《全唐詩》裏,我們無疑可以看見一個清明治下的盛世江山。

杜甫就是這盛世江山中一抹亮麗的風景。

杜甫生於公元712年2月12日,是晉代名將杜預的十三世孫。杜預,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他的兒子杜耽曾為晉涼州(今甘肅武威)刺史,杜耽的孫子杜遜在東晉初年將全家遷到襄陽 (今湖北襄樊),後任魏興(今陝西安康)太守。傳到杜甫的曾祖杜依藝一代,已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杜甫的父親杜閑曾任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

鑒於上麵一段關於杜甫家世的描述,我們應該知道他為什麽自稱“京兆人”,而史書卻記載其為襄陽人。杜甫的出生地是鞏縣。整個家族雖然不是很顯赫,而且越到近世似乎官職越低微,不過就像杜甫在一篇賦中提到的那樣“奉儒守官,未墜素業”,家族的悠久傳統和殷實家境為杜甫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經常說些前代先祖的故事給杜甫聽,他們的輝煌、他們的風采,在幼小的杜甫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審言本身也頗有文名,少年時曾與人並稱為“文章四友”,他在唐代文學史中的地位與稍晚一些的宋之問、沈佺期齊名,同為五言律詩的奠基者。他豪放誌狂,聲名顯赫一時,無人能及。然而他並沒有留戀昔日的成就,反而以更為高曠幽遠的胸襟,包容了昔日的極盛及今日的恬淡。雖然如此,但他眉宇之間流露的英氣,絲毫不減當年。杜審言的儒雅風姿、豐碩文采,都對杜甫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長大後的杜甫,自稱是詩人之孫,且誇耀道“詩是吾家事”,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疑,他承襲了乃祖遺風,才會有這樣自負、優越的豪氣。

杜甫的母親崔氏也是大戶人家的女兒,在杜甫尚未記事時她便過世了。繼母盧氏過門後,杜甫有很長一段時間寄養在洛陽的二姑母家。姑母為人賢德、善良,對幼小的杜甫關懷備至,視如己出。有一次,杜甫和姑母的兒子同時患病,姑母夜不能寐、盡心盡力地照顧這對表兄弟。無論在什麽情況下,她總是先照顧沒有母親的侄子,然後再去照顧自己的兒子。不久後,杜甫痊愈了,姑母的兒子卻一天天病重,最後不幸夭折。杜甫長大後從大人們口中知道了這件事,他對姑母很感激。姑母在公元742年逝世後,杜甫還曾為她撰寫墓誌銘。杜甫同情弱小、憐憫民生疾苦的性格,與姑母的身教有一定關係。

公元717年,即唐玄宗開元五年,杜甫隨家人寄居郾城(今河南漯河)。在這裏,他看到了公孫大娘的劍舞。劍舞起源於武後末年,是唐代兼容並蓄的文化政策的產物,以柔弱女子之身體現一種雄渾豪邁之情。到開元初年,劍舞頗受歡迎,而公孫大娘則是劍舞中的第一人。

爧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這是50年後杜甫再看公孫大娘的弟子舞劍時寫下的詩,雖時過境遷,但依然可以從中看出當年公孫大娘的舞姿。這也說明,幼年時的杜甫就已經對藝術有了較強的感受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舞蹈、書法、繪畫、音樂、詩歌,這些藝術形式彼此都是相通的。據說,當時的書法家、一代草書大師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後,大受啟發,書法大有長進。事實說明,這種激昂頓挫的舞姿對此後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杜甫的童年生活安定,李唐王朝剛剛從女子當政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各地官員揣摩上意,憑空捏造了很多祥瑞之兆。今天看來,鳳凰、仙草等不過是無稽之談,不過當時君王和臣民對這些都很受用,這是政通人和的一種體現。這些在杜甫心裏也印象深刻,因為杜甫七歲時做的第一首詩就是一首歌詠鳳凰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