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依多曼尼奧》

歌劇一直是莫紮特渴望得到的委托,所以他極為勤奮熱心地工作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沒有問題產生的。首先,劇本太長而且缺乏戲劇性,原作者又不肯將它縮短。莫紮特隻能將他希望留下的部分配樂,從整個劇本中挑出來印刷。其次,這部歌劇的男主角由歐洲最著名的男高音擔任,但是那時他已經六十六歲了,莫紮特很懷疑他是否還能唱歌。另外,這位男主角還向莫紮特提出了很多自己的並不受歡迎的忠告,他反對使用四重唱。當時的歌劇在傳統上隻用獨唱的抒情調和二重唱,即便是二重唱裏,兩個人也是用不同的音域唱相同的旋律。但是莫紮特寫的四重唱是四個人同時唱不同的旋律,借此描繪每個角色的心境。這無疑給歌唱者和樂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這之後,四重唱、五重唱和六重唱很快發展為歌劇的主要部分,莫紮特是這一形式的開山鼻祖。

這部歌劇於1780年12月完成,莫紮特二十五歲生日的兩天後,即1781年1月29日在慕尼黑上演。莫紮特的父親和姐姐都去觀看了這次演出。這是莫紮特的第九部歌劇,被稱為《依多曼尼奧》(K.366),這也是他以這種形式寫的第一部成熟作品的首次公演。

歌劇中講述的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故事,《聖經·舊約》中也有所記載。依多曼尼奧是克利特的國王,他在特洛伊之戰後回國的途中,被狂風暴雨困在海上,情況十分危急。他為了脫離險境,乞求海神的幫助,並且答應會把他安全到達陸地後看到的第一件生物奉獻給海神。可是他看到的第一個人是他最鍾愛的獨子依達曼提。依多曼尼奧滿心驚駭和恐懼,他不願意獻出自己的兒子,並試圖帶著兒子離開克利特。這時的依達曼提與特洛伊公主真心相愛,不願離開公主,從此流亡。最後海神被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所感動,取消了與依多曼尼奧的協議,成全了他們。依多曼尼奧也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兒子,結局皆大歡喜。

《依多曼尼奧》是莫紮特當時自認為最完美的作品,它符合莫紮特之前對歌劇的所有構想,規模宏大,使用華麗的管弦樂曲,每一幕都以合唱結束,節奏清晰分明,從頭到尾始終保持一貫的高貴、強而有力,以及令人震顫的氣勢。

《依多曼尼奧》中有一些場景的配樂令莫紮特引以為榮,那些暴風雨、船隻遇難、狂暴亂衝的海怪,以及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地下聲音都被配上音樂,這樣就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麵讓觀眾感受到一種怪異的狀態。

莫紮特還特地從薩爾斯堡運來了小號和長號的弱音器,以供劇中嚴肅的場合使用。

劇中的抒情調也很了不起,而且莫紮特賦予了每一個角色一個特殊的音樂個性。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單戀王子依達曼提的伊萊特拉,她是憤怒和嫉妒的化身,在舞台上狂躁地四處走動,用尖叫聲唱出她所受到的挫折和求不得的痛苦。

就像莫紮特這之前和這之後所有的偉大歌劇一樣,《依多曼尼奧》的主題是愛,它是這世間最強大的力量,它可以給人活下去的希望,可以使人們有崇高的行為;缺少了愛的人會抑鬱瘋狂,甚至被毀滅。當然,這裏的“愛”不是指狹義的男女之愛,它的範圍和涵義更為廣大和深遠。《依多曼尼奧》中也敘述了父子之間的愛。當依達曼提知道他父親曾經為什麽執著地想要帶他離開克利特,甚至不顧他與特洛伊公主的愛情時,他了解了父親對他的愛有多深,因此他自願完成父親與海神的協議,獻出自己的生命。公主出於對他的愛,準備代替他去死。這些廣大而深遠的愛終於得到了海神的同情,使得故事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莫紮特用輝煌燦爛的音樂將一個相當空泛俗套的劇本提煉成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是他特別喜歡的作品,其中有很多好的特色都重現在《唐·喬凡尼》和《魔笛》裏。

《依多曼尼奧》在慕尼黑公演了兩次。巴伐利亞選帝侯看了以後大為高興,他驚歎於莫紮特的才華,但很奇怪的是,他既沒有給予新的委托,也沒有給予莫紮特一份工作。

莫紮特逗留在慕尼黑,參加了嘉年華會,並寫了兩首優美的室內音樂:雙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重奏(K.370)以及第十號小夜曲(K.361)。後麵這首小夜曲長達一小時,由十三支管樂器演奏,但是即便沒有弦樂器的加入,它聽起來仍然充實而豐富,一點都不單調。

莫紮特對每種樂器都有著極為準確且深刻的認識,他擅長在作曲中使用各種木管樂器,並使之相互襯托。這種能力很奇特,純粹是一種感官的測量,在使用木管樂器的慢樂章裏,旋律總是更為廣闊而緩慢,木管樂器的持續音調也更接近人聲。前麵我們說過,莫紮特不喜歡橫笛和豎琴,但他似乎對一種低音域豎笛有著很特別的感情。

莫紮特的假期在親王主教柯羅瑞多召他返回維也納時結束。這時,柯羅瑞多正在維也納,因為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的逝世,所有親王聚集在維也納舉行大型的哀悼儀式。1781年3月初,莫紮特與父親告別,前往維也納。

開始的時候隻是例行性的旅行,結果維也納卻成了莫紮特生命中的雙重轉折點,從這時起,他終於開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和創作。他在這個城市裏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十年,創作出他最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