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意大利學習歌劇

利奧波德看出他的兒子在音樂創作方麵可能會有驚人的發展,於是決定帶這個男孩到歌劇的發源地意大利去。

歌劇誕生於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意大利,是一種綜合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而以歌唱為主的戲劇形式。通常由詠歎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麵等組成,有時也包括念白和朗誦。

早期歌劇的主題取材均脫胎於希臘神話,所以也有人認為古希臘時期的悲劇是歌劇產生的根源。

到18世紀,歌劇開始流行用曆史作主題,當然不能是當代的曆史。當時所謂嚴肅歌劇,宣揚所有高尚的行為,並且都一成不變地給持高尚行為的人加上一個圓滿的結尾。

歌劇大多是用意大利文或法文寫成,這是因為意大利是歌劇的發源地,也是文藝複興運動的中心;而法國巴黎是當時歐洲大陸的文化中心。

18世紀音樂家唯一真正的成功之路就是歌劇,而意大利的歌劇發展極為成熟,擁有世界頂尖水平的歌劇作者和表演者。到意大利去走一趟,確實有此必要。

利奧波德和莫紮特於1769年12月動身前往意大利,南妮爾和她母親則留在家中。利奧波德想,這不是旅行演出,而是為了讓莫紮特學習歌劇,南妮爾實在不必隨同前往。何況她跟著一塊兒去的話,可能會對莫紮特產生什麽不利的影響。這時候的南妮爾已經十八歲,是一名極優秀的音樂家。她在遍遊歐洲大陸時也是眾人關注的焦點,現在父親卻把她留在家裏,她心裏應該是不太舒服的。不過,在父親看來,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南妮爾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因為兒子而遭到忽視的女兒。

這之後的一段時間裏,一家人分散兩地。莫紮特經常寫信給母親和姐姐,利奧波德似乎很有先見之明,他堅持將這些信件全部保存下來,包括自己的在內。後來,1938年,莫紮特和他家人的共六百多封信件首次結集出版。這些信中都是閑談,他對家人講述曾經遇到和加以觀察的許多人,對他們作性格上的研究。莫紮特喜歡在信中用雙關語、顛倒字和各種笑話,他在同一封信中用好幾國的文字,而且常常用音樂或圖畫來說明他要表達的意思。莫紮特所有的信幾乎全是寫給自己的家人,沒有一封是寫給另一位音樂家或名人的。他的書法很差,而且信裏到處是被墨水沾染得髒兮兮的汙跡。他的信不是為了流傳後世而寫的,然而它們卻都留了下來。

莫紮特從一開始就對意大利之行感到興奮而充滿期待,他已經不再是個神童,而是一位給人深刻印象的年輕音樂家。

意大利的鄉間有美輪美奐的景致,但這些並不能打動莫紮特。他隻對擠滿了人和到處有音樂的城市感興趣。莫紮特的音樂裏很少表現山或海等自然風光,唯一能夠吸引他的就是人性。

他們的第一站是博爾紮諾。在這裏,莫紮特接觸的再不是奢靡膚淺的貴族,而是當時意大利著名的音樂家和教師。這裏到處都是音樂,遊客們幾乎每天晚上都去聽那種具有流暢旋律和美感聲音的意大利歌劇。莫紮特對意大利的音樂氛圍極其滿意。

在米蘭,正當莫紮特為他的歌劇事業努力時,利奧波德發現這個男孩正在長大,並且開始變音。這使得他在作曲時不能再唱歌了,盡管那是他非常喜歡的事。在米蘭的演出非常成功,一共表演二十場,門票很早就銷售一空,隻剩下站位,向隅者無數,喝彩聲不絕於耳。莫紮特的耳朵裏響著鼓掌聲,他的口袋裏裝著一份委托書,委托他為下一次音樂季寫一部嚴肅歌劇。在這種情形下,莫紮特和父親心情愉快地奔赴下一站——佛羅倫薩。

1770年春天,父子二人到達佛羅倫薩。莫紮特表演時遇到一位朋友,這是他生平第一個真正的朋友,他叫托馬斯·林雷,和莫紮特同年出生。他是英國人,從倫敦到佛羅倫薩來學小提琴。莫紮特和林雷常常在一起作二重奏,並且交換一些在音樂和其他方麵的經驗。莫紮特要離開佛羅倫薩,與林雷道別時,不禁難過得哭了起來。林雷也寫了一首十四行詩來表達他的依依惜別感情。後來,林雷二十二歲時,不幸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溺水身亡。莫紮特得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他從沒有忘記這個朋友。

父子二人繼續旅行,走過崎嶇的道路,住在一家“最可怕而且肮髒的旅社裏,除了雞蛋和花椰菜外,什麽都吃不到”。這一年的四月,他們終於到達羅馬。

在羅馬,莫紮特在一次音樂表演中展露出他那豐富的學識和在表演事業上的天賦,這使得他聲名大噪。

位於梵蒂岡的西斯廷禮拜堂裏有一首讚美詩的配樂,它屬於教堂獨有的財產,不許任何人抄錄,否則就會被逐出教會。這是一首極為複雜的聲樂作品,有四部合唱、五部合唱,結尾時是一段九部合唱。莫紮特在聽過一次後憑著記憶將總樂譜默寫出來,幾乎一個音符都沒有錯。這件事更是使他出盡風頭。

他到聖彼得教堂參觀,寫信告訴南妮爾說:“我能夠吻到聖彼得的腳,覺得十分榮幸,但不幸的是,我長得太小,必須要別人幫忙將我高舉起來。”他滿腦子都是意大利,就連這封信上的簽名也模仿了意大利文的拚法。

離開羅馬之後,他們來到那不勒斯,這是當時意大利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意大利的歌劇中心。有些較為迷信的人看到莫紮特手上戴著一枚指環,就開始傳播一個謠言。他們說莫紮特在音樂上的天才完全是那枚指環製造出來的巫術。這個謠言一度讓莫紮特很不開心,他給南妮爾的信中有一句對維蘇威火山的描寫,體現了當時那種煩躁的心情。他說:“維蘇威火山今天瘋狂地冒著煙,並且充斥著打雷和閃電。”後來在一次表演中,莫紮特當眾除下指環,謠言不攻自破。

再度回到羅馬之後,莫紮特被羅馬教皇授予金馬刺勳章,這是他生平得到的象征最高榮譽的勳章。在此之前,隻有兩位音樂家獲得過如此的殊榮。羅馬教皇接見莫紮特時說:“我知道,從你很小的時候起,你就能夠在大鍵琴上彈奏出最美的聲音。你的才華無與倫比。”

在歐洲的封建時代,頭銜的意義非常重大,但是莫紮特一生都沒有用過他的騎士頭銜,也很少佩戴那枚勳章。也許,他所在的那個知識分子的圈子裏,平等主義的觀念早已為人讚揚且信服,並且深刻地影響了他;也許,他已經看透了那些貴族和宗教人士的虛偽和做作,根本沒有興趣加入他們;或許,他過於驕傲,不願使用除了姓名以外的任何頭銜。無論如何,那個勳章最後的命運是進入一家當鋪,之後的歸宿無可考證。

在波隆那,莫紮特向一位被認為是歐洲最好的音樂理論家派德裏·馬丁尼先生學習旋律配合法。三個月後,莫紮特被選為愛樂協會會員,他是有史以來獲得這項榮譽者之中最年輕的一個。這使他受到其他音樂家的讚譽,對莫紮特來說,這個榮譽顯然比羅馬教皇的勳章重要得多,因為他一直保留著這張證書。

8月,父子二人又回到米蘭。莫紮特準備了一部新歌劇來慶祝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的另一個兒子費迪南大公的婚禮。

他寫信給南妮爾說:“這裏的環境很理想,我們樓上有一位小提琴家,樓下也有一位,隔壁房間裏有一位授課的歌唱老師,我們對麵的另一個房間裏有一位雙簧管吹奏家。如果他們同時練習,這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它能給你很多作曲方麵的靈感。”

他並不是在說笑話。縱觀莫紮特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在吸收寫作的題材和選擇能夠影響自己的作品這兩方麵,都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不過,即便如此,莫紮特的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個人的風格。

新歌劇極為成功,反響很好。費迪南大公開始考慮指派他們父子二人擔任米蘭的宮廷音樂家。他首先寫信給他的母親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王。女王回信說:“不要讓沒有用的人增加你自己的負擔……當這些人像乞丐似的在世界各處遊**時,會使得你的重視降格。”很明顯,女王並不讚同費迪南大公的想法。

莫紮特沒有得到這份差事,利奧波德對此感到非常憤怒和不平。他一直就是個不快樂且愛發牢騷的人,很少有事情能夠讓他滿意,他最常抱怨的就是錢太少,他的兒子受到的待遇太差。有一位作曲家曾寫道:“利奧波德對他兒子的讚揚似乎過分了些,他總是極盡所能做些溺愛的事。好在這個孩子本性善良,希望莫紮特不要被他父親的過分做法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