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景淒涼落葉歸根

開展慶曆新政,是範仲淹政治生涯的巔峰。倉皇離開京師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回朝廷任事,而是轉徙各地擔任地方長官,直到終老。

範仲淹不僅是有名的政治家,還是個大詩人、詞人。他的詞保存下來的不多,但都堪稱不朽名作,頗為後世推崇。《蘇幕遮》是他經略西北時的作品: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離開京師,再回到西北,麵對這些舊作,範仲淹感慨萬千。

1045年,他奉命到邠州(陝西邠縣)任地方官兼任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在此期間還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他閑暇無事,就帶著下屬們去登樓遠眺,還設置了酒宴準備喝酒談天。剛坐下,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他並沒有因此生氣,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發生了什麽事。

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準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範仲淹聽後露出悲傷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他們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喪事。百姓們見他如此善待窮人,都感激不已。

範公亭

7月,石介病亡。夏竦仍不放棄對他及範仲淹等人的迫害。正好徐州孔直溫謀叛事發,據說在搜家的時候,搜到石介寫的信。夏竦就上言說:“石介其實並沒有死,他隻是受富弼之命,偷偷到契丹計劃起兵之事。”

範仲淹聽到後為了避嫌,稱疾請求解除兵權,改治內郡。他在《陳乞鄧州狀》中說,“臣則宿患肺疾,每至秋冬發動,若當國家有急難之時,臣不敢自求便安,且當戮力。今朝廷宣示西事已定,況邠州原係武臣知州,伏望聖慈,恕臣之無功,察臣之多病,許從善地,就訪良醫。”

不久,範仲淹拖著病體前往鄧州(河南鄧州)做知州。此時,富弼已貶至青州(山東益都一帶),歐陽修被貶去滁州(安徽滁縣),滕宗諒貶到嶽州(湖南嶽陽),尹洙則到筠州(江西高安附近),當時他已經病得很嚴重了。

於是範仲淹上書申請,把尹洙接到鄧州來養病。尹洙臨終時極為貧困,但他笑著告訴範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規律。既無鬼神,也無恐懼。”

範仲淹在鄧州擔任知州時,為政清簡。沒有政事時,常與賓客琴詩宴遊。到鄧州的第三年,朝廷有命,要調他到今湖北境內的荊南府時,鄧州百姓不忍他們愛戴的知州離去,成群結隊攔下朝廷使者,懇求讓他留任。於是,朝廷命範仲淹仍留鄧州。

1046年,範仲淹應滕子京的要求,創作了最能表達他一生的心誌,也為天下傳誦的《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製,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範仲淹就是以追求“古仁人之心”為人生目標,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理想境界的仁人君子。他為人處世所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沒法達到這些目標和境界。

在日常生活方麵,他曾在家書中說:“凡見利處,便須思患;老夫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

“忍窮”說來容易,做來可不簡單。但範仲淹早年就懂得自製,中進士踏入仕途之後,仍一直能保持儉約習慣。即使做到參知政事,貴為二府大臣,也是“非賓客,食不重肉”(除非請客,絕不吃兩種葷菜)。每天在就寢之前,都要檢討當天有沒有奢侈浪費的情形,所做的事情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如果檢討的結果,沒什麽浪費或不對的地方,就安然睡下;若有,則第二天必會設法為百姓多做一件有利的事情來補償。

1049年,範仲淹被調往杭州做知州。這一年,他出資為範氏一族購義田,設義宅,被天下人作為德義的榜樣。

1050年,吳中鬧饑荒,範仲淹開倉救災,並募集民力,興辦各項利民建設。他身體更加虛弱,於是請求改調。

1051年,他以戶部侍郎的身份調往青州(山東益都)做知州,兼任淄濰等州安撫使。這兒正是當年母親帶他改嫁的地方,是他人生的第一個故鄉。

範文正公之墓

責任心強的範仲淹到青州之後,發現黃河以北水災所造成的流民,尚在村落,正需救濟;而且歲饑物貴,盜賊滿路。他的憂勞有增無減,大感力不從心。日漸衰弱的身體,使他不得不請求他調,讓心力皆能配合的人來拯救那些災民。

他請求改調穎州(今安徽阜陽)獲得朝廷的準許。1052年,範仲淹堅持帶病前去赴任,結果才走到徐州就病逝了。這裏正是範仲淹出生的地方,他生於徐州死於徐州。

範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涼等地的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百姓們紛紛為他建祠畫像,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悼。12月,範仲淹被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裏的萬安山下。宋仁宗親篆碑“褒賢之碑”,並敕賜西京褒賢顯忠禪寺,及蘇州天平山白雲禪寺,永燃範仲淹香火。

範仲淹曆官推誠保德功臣、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護軍汝南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食實封六百戶,贈兵部尚書,諡文正。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德是中華美德的精魂,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並將一直傳承下去。他艱苦自律、勤勉好學、正直忠誠、為百姓為國家嘔心瀝血的形象將永遠樹立在後代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