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他鄉作故鄉的時期

追溯範氏源流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刻苦自律、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一生數次遭貶卻始終不改其為國為民之誌。這裏從範仲淹的家譜開始講述他的一生。

範氏年譜中曾記載,範仲淹的十世祖範履冰是範滂的裔孫,範滂是範仲淹的遠祖。範滂生於137年,卒於169年,當時正處於東漢末年。年少時,他就“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因為德行俱佳,被舉為孝廉,任清詔使。他尤為痛恨貪贓枉法之事並加以嚴懲,到各地巡察的時候,凡是做過違法之事的官員,不等他到來就把官印留下,主動辭官。後來他在太尉府任職的時候,有一次彈劾過二十餘人,被人認為是借私報複。範滂見時局太過黑暗,無力扭轉,就憤然辭官而去。

辭官回鄉後,家鄉汝南郡太守聘請他為功曹,主管行政事務。上任後他大刀闊斧進行人事改革,把行為不端之人全部開除,引進一批孝悌仁義者任職,任人唯賢絕不徇私。郡中遭他革職的人,都把他所用的人稱為“範黨”。

由於光武帝提倡儒術,崇尚氣節。社會上逐漸蔚成以名節、操守相尚的風氣。不論在朝或在野,都勇於批評政治,即是所謂的“清議”。清議與當權的宦官勢力衝突的結果,是造成了動搖東漢國本的兩次黨錮之禍。當時宦官的爪牙遍布天下,清議領袖司隸校尉李膺及各地方正義官員,都憑借職權製裁不法的宦官。

在兩次黨錮之爭中,範滂都是被害者。第一次時,他被拘禁了一段時間,並判終身不得為官。當第二次逮捕令送達縣府時,縣令竟然解去印綬,表示願意與他一起逃亡。範滂不願因為自己連累別人,堅持寧死也不願逃亡。

十世祖範履冰,被武則天任命為春官(禮部)尚書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位置。範仲淹所作的《歲寒堂詩》有一句“我先本唐相”,意即他的祖先是唐朝宰相。

四世祖範隋,於鹹通十一年被調升為麗水縣丞(浙江麗水),因此舉家由邠州(陝西邠縣)遷到江南,之後就一直定居在南方。

曾祖範夢齡,曾在吳越國擔任判官(判官是節度使下的文職幕僚)。祖父範讚,從小就聰敏過人,“嚐舉神童”。他擔任秘書監,掌管王室的圖籍。曾經集春秋及曆朝史,寫成《資談錄》60卷刊行於世。

959年,五代時期最有謀略的後周世宗駕崩,其子恭帝即位,年僅7歲。由於皇帝年齡過小,朝政由太後和外戚把持。960年正月,鎮州(河北正定)和定州(河北定州)有人來京城報告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擊後周。後周符太後和宰相範質、王溥不辨真假,忙派禁軍軍官趙匡胤統領大軍北上禦敵。大軍行至陳橋驛站(河南開封東北)駐紮。第二天黎明,部將們敲開趙匡胤的房門。他當時酒醉方醒,迷迷糊糊中隻見部下把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並高呼萬歲。就這樣,陳橋兵變後宋朝建立了,趙匡胤被稱為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統一了全國大部分地區,隻剩下兩國——北方的北漢和南方的吳越。趙匡胤駕崩後,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史稱宋太宗。

978年,吳越王錢俶獻上所轄13州歸順宋朝。次年,太宗又滅北漢,天下終於底定。太宗對來歸的吳越王非常禮遇,除封他為淮海國王、封他的兒孫為節度使以外,舉凡其手下的官吏,也都予以任用。這些官吏當中就有範氏六兄弟。六兄弟中排行第三的範墉,曆任成德、成信、武寧軍節度掌書記。掌書記是管理書牘奏記的幕僚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