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祖國
“撒地亞·哥拉哈農場”
1914年8月6日,甘地剛抵達倫敦,就聽到一個令人震撼的消息:兩天前,由於德國軍隊入侵比利時,英國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戈克利因為健康的關係去了巴黎,因為戰爭的爆發,巴黎和倫敦之間的交通已經斷絕,不知道他什麽時候才能回來。
這次的戰爭,英國決心孤注一擲、全力迎戰,全國人民表現得慷慨激昂,尤其是學生們,更是爭先恐後地參加義勇軍,捍衛自己的國家。遇到這種異常的情勢,身為印度人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呢?這時甘地的朋友勸他:“英國忙於應付德國,沒有餘力顧及其他,我們應該借著這個機會,提出印度自治的要求。為了避免印度叛變,英國政府一定會答應我們的要求的。”
甘地認為在對方有困難時,應該先協助它解決困難,等到問題解決以後,才可提出正當的要求。乘人之危的做法,他是堅決不同意的。甘地仍舊采取與布爾戰爭相同的行動,組織印度誌願軍,訓練救護隊以救援受傷的英軍。
但是,招募誌願軍的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再加上他長期在南非奔波,以致積勞成疾,得了肋膜炎而住進醫院。他原先還以為隻要住幾天就可以出院了呢,可醫生卻告訴他說:“你最好趁著冬天還沒有到來時趕回印度,否則,冬天一到,你的病情將會惡化。”
甘地隻好聽從醫生的勸告,在1915年1月9日返回印度。比他提前一年回國的戈克利特地趕來迎接他,同時,還為他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會。也許是戈克利曾向大家提過甘地要返回印度的事,所以有很多印度的名人都出席了這個歡迎會。他們從南非的活動,一直談到英國的情形、印度的自治以及印度民族的未來命運等問題。
當所有的人都告辭了,隻剩下甘地和戈克利兩人時,戈克利非常關切地問他:“你今後有什麽打算?如果你願意,歡迎你加入我創立的印度人服務協會。”
所謂的印度人服務協會,就是為印度人爭取福利的工作團體。起初,甘地也想按照戈克利的意思,在印度服務協會工作。可是後來,當他跟該協會的會員接觸時,才發現他們的觀念和做法卻與他完全不同,雖然他們的目標也是為了爭取印度全民的利益。
他想回到故鄉拉奇科特去經營農場,召集以前在南非菲尼克斯農場共事過的朋友,大家一起重過甘苦與共的生活,發揚“撒地亞·哥拉哈”精神,以求印度獨立。因為要讓印度獲得自治以至於獨立,光靠政治運動是不夠的,必須全印度人的精神都蘊涵真理。他對戈克利說:“我想和在南非時的朋友一起經營農場,然後以這個農場為基礎,把‘撒地亞·哥拉哈運動’拓展到整個印度。”
戈克利聽了也很讚同,他心平氣和地說:“甘地先生,我明白你的心意,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雖然我們的目標相同,但是做法和觀念還是有差別的。如果經費上有困難,隨時可以來找我。”
不必操心經費問題就能開設農場,這簡直是做夢都意想不到的啊!甘地高興極了,於是準備立刻著手籌劃。戈克利又叮囑他說:“你離開祖國已有22年了,很多東西都在不斷地改變,我建議你先到國內各地去遊曆一番,以了解印度的現狀,這樣才能更正確地把握方向。至於別人的閑言閑語,務必仔細辨別真偽善惡,經慎重考慮之後才作決定,不可輕易動搖自己的信念。”
甘地接受他的建議,開始到各地旅行。旅途第一站就是山吉尼克丹農場,這個農場位於孟加拉國的波爾布亞,菲尼克斯農場的同仁們就暫時居住在這裏。
長時間坐火車旅行對甘地來說,無疑是和痛苦搏鬥。在他年輕時,尤其是在南非的那段日子,甘地不肯輸給白人,每次都要坐頭等車廂。自從開始“撒地亞·哥拉哈運動”後,他的想法慢慢改變了,他覺得沒必要跟白人爭麵子問題,他要爭取的應該是實質上的平等。所以後來他就穿著工人的服裝,與工人一樣搭乘三等車廂。去英國去見戈克利教授時,他也穿著印度工人的服裝——木棉製短袖衣服,纏著腰布,外麵罩上一件氅衣,戴著頭巾。
回到印度以後,他仍舊乘坐三等車,由於氅衣和頭巾有很多不便,所以他就改戴克什米爾的廉價木棉帽。任何人看了他這副打扮,都會認為他是個貧窮的工人。
以這種裝扮來搭乘三等車實在很相稱,沒有一個人會特別注意你。可是三等車廂的車票卻不好買,因為三等車的車票不預售,開始售票時,等著買票的人便一擁而上,你爭我奪地搶著買票,往往一不小心就會碰得頭破血流。即使好不容易買到了票,可是車廂已經擠滿了人,根本上不去車,隻能從窗戶裏爬進去!此外,三等車廂的髒亂也無法形容,以至於甘地常常懷疑這是不是人坐的車。
在這種情況下,能擠上車就算是幸運的了。因為如果擠不上,說不定就要到載牛羊的貨車上,那種滋味才難受呢!
除了三等車乘客的自私和不講衛生,鐵路局寧可為白人花錢保養頭等車廂,而不肯為工人花錢維護三等車廂的整潔,也是造成三等車如此髒亂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三等車上,要連續乘坐20小時,甚至30小時,簡直就像地獄之旅一樣。這種痛苦,正是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工人、農人共有的痛苦。這樣一想,甘地就下定決心,隻乘坐三等車旅行。
甘地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印度各地旅行,對印度農民、工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於是他就開始著手建立農場。這個農場位於阿赫梅達巴近郊的撒爾馬河河畔,於1915年5月25日建設完成。
當盼望許久的農場建成後,甘地便請山吉尼克丹農場的朋友來幫忙。他們的人數加上甘地全家人,隻有25人,大家輪流做飯,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經過討論,他們決定把農場命名為“撒地亞·哥拉哈農場”,希望借著對真理(撒地亞)的把握(哥拉哈)來伸張正義,改變不合理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