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法國巴黎

馬克思退出《萊茵報》編輯部以後,準備到國外去創辦一本新的雜誌。他認為最合適的地點是巴黎,因為巴黎是當時歐洲革命的中心,聚集著各國的許多革命者,特別是德國的一些革命者多數都流亡在那裏。馬克思希望通過創辦這本雜誌,能夠把德國和法國的革命者團結起來,共同從事革命活動,所以把雜誌定名為《德法年鑒》。馬克思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準備在巴黎出版《德法年鑒》,然後秘密運回德國境內發行。

馬克思同青年黑格爾派的盧格商定了出版雜誌的計劃,對於相關的細節也做了充分準備。盧格很有錢,他同意出資共同創辦這本雜誌。正當創辦雜誌的準備工作即將就緒的時候,普魯士政府改變了手法,他們請來一個說客,企圖以名利來收買馬克思。

1843 年初的一天,也就是普魯士政府查封《萊茵報》法令通過後不久,一個陌生人突然來到《萊茵報》編輯部,大大咧咧地要找主編。

“馬克思先生在嗎?我是他父親生前的朋友,叫埃賽爾。”

埃賽爾已是普魯士首席監察樞密顧問官高級官員,馬克思很快記起了他。

“《萊茵報》要查封停辦,出於與你父親的友誼,也是根據普魯士政府的意圖,我來請你去擔任《魯普士國家報》的撰稿人。”

埃賽爾用不容商量的口氣說。

“叔叔,感謝您對我父親的懷念和對他兒子的愛護。”馬克思深切地說,並不由得看了看帶在身邊的父親的銀版照片。

“馬克思,你馬上做個簡單移交,今天就可以跟我走。”說完,埃賽爾滿意地笑了。

“不,叔叔。《萊茵報》真要被查封,我還敢去《普魯士國家報》登大雅之堂嗎?那是不合適的。”馬克思認真地說。

“沒有問題,如果不合適的話,我也不會特意來請你上任的。

孩子,國家報紙的撰稿人,既有顯赫的位置,又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對方也懇切地說,“我們老了,隻看你們長大成人了!”

不用說這個職業所帶來的社會地位,就是固定收入這一項,對於一個已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在普魯士境內又不會有其他就業機會的人來說也是十分需要的。這也可以為馬克思舉行隆重的婚禮創造更好的條件,從而使他心愛的燕妮得到安寧和幸福的家庭;加上燕妮的哥哥在普魯士政府已有了重要地位,結婚成家後在政府裏謀個更好的職位是不成問題的。可是,馬克思對這些都看不中,尤其是一想到燕妮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就更心煩起來。

“叔叔是一片好心好意。但有人是想要收買我,讓我不說真話。為著他們長此以往過安寧日子,這怎麽能辦得到?!”馬克思說得有些激動,“叔叔,《萊茵報》不封行不行?我退出編輯部總可以了吧?”

“……?”顧問官一時不知說什麽好。

“請叔叔放心,我退出《萊茵報》,也不去國家報工作,相信我也一定會長大成人的。我是不會給爸爸和爸爸的朋友臉上抹黑的!”

顧問官無可奈何,隻好悻悻地離去了。

馬克思拒絕了政府的委任。為了忠實於自己的理想,為人類而工作,為大多數人謀利益,他咬了咬牙關,挺住各種困難,像普羅米修斯那樣,寧願被縛在崖石上,也不做宙斯的奴仆。

到巴黎去!到“新世界的首都”去!

馬克思給盧格寫信說:

到巴黎去吧,到這個古老的哲學大學和新世界的首府去吧!必須做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我毫不懷疑一切困難都能克服,困難之大我是完全知道的。

1843 年10 月底,這對年輕的夫婦放棄了在德國唾手可得的榮華富貴,來到了異國他鄉——法國巴黎,隨同的隻有女傭德穆特·琳蘅。他們很快就把家安置在了巴黎瓦諾街38 號。

巴黎是座擁有33 座塞納河大橋的城市。燕妮和馬克思喜歡這座城市,他們覺得再沒有一座城市能有這樣漂亮的街道和富麗堂皇的建築了!這裏有不少哥特式藝術的紀念建築物:巴黎聖母院、聖保羅教堂;大學和很多高等學校所在地的拉丁區,坐落在塞納河右岸的先聖祠,以及市政廳和商場;這裏還有寬闊的林蔭道、大廣場和建築物;河的北岸有盧浮宮和具有曆史意義的土伊勒裏宮,有總統府所在地的香榭麗舍大街,有凱旋門所在的星形大廣場。

可馬克思不是帶妻子來巴黎觀光的,他來的主要目的是在這裏盡快出版和發行《德法年鑒》這份作為“一種主張徹底改造社會”的刊物。

一天,這對年輕的夫婦走過市政廳的時候,碰巧遇上一陣暴風,突然間大雨傾盆。燕妮和馬克思在頂風鬥雨中歡快地跑起來,後來他們在路易·菲利普大橋旁、格勒河岸才停下來,含笑地觀賞著風雨奇景。

他們安詳地在大雨中慢慢走過大街,並從波旁河岸拐到聖路維希島,這時天空中電閃雷鳴。塞納河對麵奧姆岸上矗立著一長串灰色的房子,它們彼此不同的屋頂,互相掩映,清晰地顯出輪廓來。市政廳的青色石板屋頂和聖保羅教堂包著鉛皮的半球形屋頂被暴雨衝刷得閃閃發光。

他們倆走著走著,隻差幾步路就到了住所,可馬克思卻還挽著燕妮在雨中往前走,不留意下雨的事,他的思想又回到了《德法年鑒》上。

“你知道嗎?是誰寄給我一篇文章?”馬克思突然問。

燕妮搖了搖頭,雨珠從帽子上淌下來了,眼睛一片模糊,隻聽任馬克思挽著走。

“恩格斯!就是那個‘商人的兒子’,他住在曼徹斯特。他的文章確實可以用,是研究古典政治經濟學不可多得的文章,正如他自己說的,他的那支筆確實非常爭氣。我將把他的文章放在我的年鑒的第一期上,文中可以看出這位‘商人的兒子’非常透徹地認識到了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非常難能可貴啊!”

燕妮注意地傾聽,默默地貼近馬克思走著。當一位打傘的女人與他倆撞個滿懷時,才發現他們早已在雨中走過了自己的住宅。

“卡爾,你知道嗎?”燕妮卻快活地說,“我在家鄉壓抑地度過了精神上的孤獨生活之後,在這美麗的巴黎才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並且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和幸福!”

在巴黎的頭幾個月裏,馬克思把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了《德法年鑒》的編輯出版等具體的準備工作上。由於盧格生病,編輯的責任幾乎完全由馬克思獨自承擔,到1843 年底,出版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1844 年2 月,《德法年鑒》出版了第1― 2 期的合刊創刊號。馬克思是這期間刊物的主要撰稿人。

創刊號以馬克思和盧格的通信開頭,發表了馬克思1843 年3 月至9 月寫的《致盧格的三封信》和《論猶太人問題》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馬克思把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區分開來。他認為政治解放就是資產階級革命,隻能使人民擺脫封建的束縛,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由於它不消滅私有製,因而是不徹底的;人類的解放則是要通過消滅各種剝削和壓迫,使人們從現代社會的弊病中解放出來。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已經從唯心主義觀點轉到了唯物主義觀點,並且已經從一個革命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文章以其對革命形勢的深刻分析和對勞動人民革命前途的信心,很快就從巴黎影響到了德國。

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雜誌剛出版,普魯士當局就慌了手腳,通令各省省長嚴守國境線,用一切手段阻止這本雜誌入境。反動政府無法在巴黎抓到馬克思,但在萊茵河的汽艇上,在德國和法國的邊境線上,警吏搜出好幾百本《德法年鑒》,並將其沒收,致使馬克思的經濟狀況陷入了極為艱難的境地。

《德法年鑒》隻出了創刊號,馬克思和盧格之間發生了原則上的分歧。盧格不同意馬克思使《德法年鑒》具有民主精神和共產主義傾向。他說最糟糕的就是那些德國共產主義者,他們想解放全人類,還想通過財產公有和公平分配的辦法來消滅私有製。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號召無產階級群眾爭取實現“人類的解放——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

革命雜誌剛剛問世,就受到了外部和內部的打擊。由於多方麵的原因,這本雜誌隻出版了一期就不能再出版了。但沉重的打擊並未使馬克思灰心喪氣,他準備投入更大的精力,繼續探索已經初步形成的新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