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國去

法國二月革命爆發,設在倫敦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決定將自己的職權交給馬克思領導的布魯塞爾區部委員會,以便就近指導歐洲大陸的革命運動。這個決定傳到布魯塞爾時,當地已實行戒嚴,不可能將盟員尤其是德國盟員加以聯合,同盟領導人不是已被逮捕或被驅逐,就是隨時都有被驅逐的可能;而巴黎是整個革命運動的中心。因此,布魯塞爾中央委員會月3 日作出決定:解散布魯塞爾中央委員會,把中央委員會遷到巴黎,授權馬克思在目前獨自實現中央對同盟一切事務的領導;委托馬克思親自選擇人員在巴黎成立新的中央委員會。

馬克思於3 月5 日到達巴黎,3 月8 日召開同盟巴黎支部會議,決定建立德國工人俱樂部;3 月11 日在巴黎組成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

馬克思當選中央委員會主席,恩格斯當選中央委員,委員會的其他成員有:亨利希·鮑威爾、約瑟夫·莫爾、卡爾·沙佩爾、卡爾·瓦勞和威廉·沃爾弗。

馬克思立即通知還在布魯塞爾的恩格斯,告訴他當選的消息,並建議說“我勸你到這裏來!”

隨後的幾天裏,恩格斯忙於運送馬克思由於匆匆起程而不得不留在布魯塞爾的東西,並給自己籌措旅費。他回信把自己即將動身的消息告訴了馬克思,信中還高興地寫道:“德國的情況確實大好;到處起義,而普魯士人並不讓步。這就更好。希望我們在巴黎居留不久。”

恩格斯3 月20 日離開布魯塞爾,第二天到達巴黎。這時,柏林人民獲勝的消息也傳到巴黎。

柏林的工人、手工業者、小市民和學生在街壘戰鬥中使普魯士的軍國主義遭到決定性的失敗。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受到了從來沒有受過的“奇恥大辱”:他不得不遵照人民的吩咐,在王宮的陽台上向盛殮的街壘戰陣亡戰士致敬。

柏林的三月戰鬥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最**。三月革命推毀了普魯士封建專製製度。3 月30 日任命了一個自由派的內閣。人民群眾獲了重大的民主權利。恩格斯談到德國革命第一階段的這個結果時說:“革命的結果,一方麵是人民有了武裝,獲得了結社的權利,實際上爭得了主權;另一方麵是保存了君主政體,成立了康普豪森—漢澤曼內閣,即代表大資產階級的政府。”

“這樣,革命就有了兩種必然會背道而馳的結果。人民勝利了;他們獲得了無疑是具有民主性質的自由,但是直接的統治權並沒有轉到他們的手中,而落入了大資產階級的手中。”

“總而言之,革命沒有進行到底。”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分析德國形勢。根據德國的現狀,無產階級必須表明自己的態度,提出把革命進行到底的綱領和策略。為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十七條。

《要求》是以《共產黨宣言》為依據的。兩個文件貫穿一個思想。要求的第一條就是“全德國宣布為一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國。”綱領在隨後的各條中列舉了鞏固統一、民主的各項措施。要求所有年滿21 歲的公民都有不受任何限製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同時要求發給人民代表以薪金,使德國工人也有可能出席國會。要求武裝全體人民,以便能夠對付任何反革命。

法律製度應加以改革,訴訟免費,打破教育至今一直為統治階級所壟斷的狀況,並保證每一個德國人都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要求把一切礦井、礦山、私人銀行和運輸工具,以及各邦君主的領地及其他封建大地產收歸國有。為了改善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民主國家應該建立國家工廠,以保證工人們最低生活,並給喪失勞動力的人以補助。《要求》所追求的目的是:剝奪貴族和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權力,建立一個依靠資產階級社會的民主力量,依靠工人階級、農民、小資產階級和部分民主資產階級的政權,廢除一切封建義務和租稅,給農民指出一條從封建和容克地主的資本主義剝削中解放出來並努力建立工農之間緊密聯盟的道路。

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及時通過《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並立即付印,十七條要求,於3 月24 日問世。

“組織在法國的德國共產黨人,攜帶‘新式武器’,立即回到祖國去!”

馬克思恩格斯作出決定。

這時,住在巴黎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卡爾·伯恩施太因和格奧爾格·海爾維格等人正在組織義勇軍,準備用輸出革命的辦法解放德國。他們的活動得到法國臨時政府的支持。賴德律·洛蘭和拉馬丁之流的資產階級政客,對各國革命工人懷著先天恐懼心理,十分願意資助工人離開巴黎。

馬克思恩格斯堅決反對海爾維格等人把革命當做兒戲的冒險計劃,認為當德國已經發生人民起義的時候侵入德國,從外麵強行輸入革命,實際上將對革命起著破壞作用。因此,他們說服工人不要參加義勇軍團,動員工人單個行動,悄悄返回祖國,分散到全國各地參加和領導運動。

三四百名工人(多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盟員)單個行動,平安返回了祖國海爾維格的義勇軍團在進入德國境內後,遭普魯士預先準備的重兵阻擊軍團覆滅。

1848 年4 月5 日,恩格斯與馬克思、德朗克三人一道,從巴黎動身返回祖國。他們7 日到達美因茲市,11 日到達萊茵省首府科倫。

馬克思這個曾被《萊茵報》驅逐離國的總編,回國後重操舊業,主辦《新萊茵報》,繼任總編。恩格斯協助馬克思,擔任《新萊因報》副總編。

他們在祖國的火熱鬥爭生活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