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約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以1898年的“戊戌政變”為最**。巧合的是,整個故事從創作到完成,落筆的時間,恰恰是兩個甲子以後的又一個戊戌年。

落筆後的第二個禮拜,我專程跑了一趟天津,此行的目的十分簡單——就是要去看一看那些被我從史料上,搬入小說中的地方。於是,在當地好友夏國涵博士的幫助下,大沽炮台、小站練兵園、望海樓天主堂、北洋大學堂……那些曾在近代史上掀起一陣波瀾的地方,便一個接著一個呈現在我的眼前。隻是隨著時光的消磨,這一切終歸冷冷地暗淡了下去。

大沽口的防禦工事,在八國聯軍入侵以後,就被下令拆毀了,隻留下幾門複製版的大炮,孤獨地指向遠方。小站練兵園門前駐軍的地方,如今成了一排排熱鬧的餐館,至於當年這裏發生過什麽,走出過什麽樣的人物,人來人往間,卻很少有人還在提及。

望海樓天主堂經過了幾次翻修,如今成了一座常為人所忽視的地方,以自強為口號,積極向西方學習新學的北洋大學堂,四周圍被更新的校園所包裹——如今已是河北工業大學裏一個滄桑的角落。

在繁華的現代都市中,這些曆史的遺骸,已不再像當年那般閃耀。它們老了,舊了,變成了過往,化作一塊屬於上個時代的傷疤,成了人們常常忽略的印記。

許多九○後或者零零後的孩子們,從出生的那天起,就麵對著一個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到他們的視野愈加廣闊,拓展到周遭的社會時,改革開放的種子,已在這個古老國度上,開出了豔麗的花朵。

也不知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從太空到陸地,從深海到淺灘,從日常生活到高新科技——最尖端的量子技術,最尋常的網絡購物,最便捷的高速鐵路,規模龐大的基建製造,中國人的影響力早已是無處不在。

生活在如此背景之下的孩子們,又該怎樣理解那段飽受屈辱的歲月?該怎樣理解他們腳下這條和平、寬闊、舒適的道路?他們是否能想象到,一百多年前,就在這同一片土地上,他們的前人所麵臨的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在今天看來,竟是那樣的小兒科。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避免挨打;一個是如何避免挨餓。

社會是動態的。中國曆史上的輝煌是動態的——否則,便不會出現晚清的落寞。今時今日,圍繞在我們四周這安定的環境,也是動態的。曆經一代又一代的探路者,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重生,在多少汗水中,在多少眼淚中,才總算生出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這一切,都值得每一個人去愛護、去珍惜。

從曆史的教訓來看,再殷實的家業,沒了積極的進取心,到頭來,也終將毀於一旦。當中國,這個全世界最早發明了突火槍的偉大國度,卻倒在列強後來居上的槍聲中時,那份感傷,又豈止幾行淚珠。

當人們在空前繁榮的物質文明中迷失了方向、有所懈怠的時候,希望這部曆史小說,可以在每一個讀者麵前,重現那段舉步維艱的歲月,更希望我的讀者朋友們,能夠在這時空的穿梭中,為今天的自己,找到前進的動力——去思考,去探索、,去回憶,去重新認知今時今日,在這不愁吃穿的太平時代裏奮鬥的意義。

最後,我要在這裏特別感謝察哈爾學會秘書長張國斌老師。張老師曾是一位資深的外交官,外交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晴雨表,對於“弱國無外交”的認知,他深有體會——正是在與張老師的多次交流中,我受到了啟發,從而產生了創作本書的靈感,於是完成了這部並不很厚的作品。

我所做的一切,隻是希望讀者們,能夠重溫那段曆史,了解當時這個國度及其國人所受的屈辱,能夠在安定的生活中,依然牢記那再簡單不過的八個字: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李禹東 2018年3月12日於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