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史為鑒 與時俱進

幾天前,在外交部工作四十年現已退休的張國斌小同誌帶來一位更小同誌——85後作家李禹東的親切問候,並邀我為禹東將要出版的新作《筆落三千年》寫個序言。

大概十年前,我和禹東有過一次交談,他那時高中剛畢業,正要留學英國。年齡雖小,但已創作了小說《夜案》《罨》和散文《狂若處子》以及《帶刺的莎士比亞夢》等作品,已是小有名氣的作家了。我們互贈了自己的作品,以作紀念。

多年過去了,小禹東在創作道路上越走越紮實。新書《筆落三千年》是他近幾年在出版了長篇小說《人間犬吠》《失焦》後的又一力作。

該書是一本曆史小說,但和現有市麵上的曆史小說又有不同。它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用小說的結構和風格表述曆史。曆史小說非常難把握,往往尊重了曆史,就會成為曆史資料的堆砌,人們讀來感到枯燥,要麽就是扭曲曆史。如何既尊重曆史,又讓廣大讀者愛讀,這需要紮實的知識底蘊,還需要較好的文學功底。從這本《筆落三千年》不難看出,禹東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我是懷著既輕鬆又沉重的心情讀完這本小說的。我覺得這本書不少年輕朋友也可能喜歡讀。看小說體的史書相對不累,又能記得一點真實故事,能夠學會以史為鑒。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西方列強以其船堅炮利轟開了中國的國門,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從此便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中。以小農經濟為立國之本的中國開始意識到,欲求生存,唯有自強和變革。於是,從保守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和新中國的誕生,中華民族在複興道路上經曆了一段艱難而輝煌的曆程。

禹東用文學的手法,以甲午戰爭的失敗為主軸,以富有爭議的李鴻章那屈辱而又感傷的外交生涯為核心,引領讀者在一片唏噓中思考三千年來的曆史教訓。可以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弱國無外交”這句老生常談的話語的內涵,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和與時俱進以及新時代在國際事務中互惠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意義。

很久沒有看這樣的小說了,讀後感動之餘便贅言幾句,與年輕朋友交流交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前部長 李肇星 2018年8月12日於河北保定白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