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嗬嗬,人生幾何

許多人提起蘇軾,無不佩服他才氣縱橫、獨步古今,無論詩詞散文還是政論文章,往往膾炙人口。但古代有才華的詩人如同滿天繁星,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杜牧陳子昂,每個人都曾淩絕一時。蘇軾的文字未必比他們更為通透,對仗未必更為工整,煉詞寫意也未必更為精絕。但蘇軾有一點卻是他人很難相比的,那就是幽默有趣、曠達可愛,就像永遠無法長大的頑童,人畜無害、男女通吃。每當我們回望曆史,如果能在眾多麵孔中找到一張溫暖真實的臉,那最可能是蘇軾,而不是快意恩仇的辛棄疾,也不是奔放不羈的賀知章。

這個判斷大致不差,我們在許多資料中,都能發現蘇軾頑童的一麵。

先看民間傳說。據傳蘇軾有個妹妹,叫作蘇小妹,經常和哥哥鬥嘴。有一天,蘇軾給蘇小妹寫了一首詩: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是說蘇小妹額頭高,人還在屋內,額頭就已到了堂前。眼眶也有點深,伸手都擦不到淚水。

蘇小妹既然是蘇軾的妹妹,才情自然也不會差,而且跟哥哥老大不客氣,順手也寫了一首詩反擊哥哥: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詩意很直白,就是嘲笑蘇軾額頭太寬、臉頰太長,去年流的一滴相思淚,今年還沒流到腮邊呢。

這個笑話當不得真,因為蘇軾根本沒有妹妹。不過此類假托蘇軾之名的笑話卻有很多。《雅謔》也錄有一則,說蘇軾看到和尚佛印的一張畫像,便順手題道:“佛相佛相,把來倒掛,隻好擂醬。”意思是說好朋友佛印長了一副棒槌臉。《古今笑史》也有個笑話,說有兩個窮酸的讀書人在一起討論誌向,一個說:“我平生不足,惟飯與睡耳。他日得誌,當飽吃飯了便睡,睡了又吃飯。”另一個說:“我則異於是。當吃了又吃,何暇複睡也?”蘇軾感慨說:“吾來廬山,聞馬道士善睡,於睡中得妙”,但是以我看來,他還不如人家對吃飯的感悟深刻。

此類笑話雖然流傳極廣,但大多不可信,不過其背後透露的信息卻相對可靠,那體現了民間對蘇軾的印象,人們絕不會把這些有趣的故事安在不苟言笑的王安石頭上。因為蘇軾本就是個有趣的人,所以才會留下許多有趣的傳說。這種不拘一格的人生趣味一直持續到如今,每當你打開手機與朋友聊天,發出“嗬嗬”兩個字時,都在無意中和蘇軾進行一次精神交流。

蘇軾平生極愛用“嗬嗬”,有人粗略統計過,這個詞在蘇軾文集中先後出現過四十多次,可見他對其何等偏愛,因為在這個詞中隱含著一種特別的趣味,它不是狂笑,也不是冷笑,而是帶有一種意味深長的感覺,如果不是心有靈犀,很難體會個中三昧。

其實“嗬嗬”並非蘇軾首創,早在唐朝房玄齡等人所著的《晉書》中,就已出現“嗬嗬”,以此代表胡人粗獷的笑聲。這種用法在唐朝很普遍,比如詩僧寒山寫有“含笑樂嗬嗬,啼哭受殃抉”的詩句。韋莊也寫過“驚睡覺,笑嗬嗬,長笑人生能幾何”“遇酒且嗬嗬,人生能幾何”。

宋人繼承了這種用法,歐陽修在書信中也常用“嗬嗬”。而蘇軾尤其鍾愛“嗬嗬”,比如他在《與鮮於子駿·其二》中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嗬嗬。”在《與陳季常》信中說:“一枕無礙睡,輒亦得之耳,公無多奈我何,嗬嗬。”意思是隻要一枕睡到天明,美詞佳句很容易寫出來,你也拿我沒辦法了。

蘇軾留下了大量書簡,時常討論軍國大事,指點江山、腹誹古人,不過大多不著邊際,書生意氣而已。反倒是他記錄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更為人熟知。他會教人做菜、製茶、用藥、采花、寫詩、作畫、研墨、煮酒等等,時不時地來點惡作劇,然後加上“嗬嗬”一笑,頓然形神俱備,一副活潑的頑童嘴臉躍然紙上。比如他在《與錢穆父》信中就寫了做湯的秘訣:“取筍簟菘(白菜)心與鱖相對,清水煮熟,用薑蘆菔(蘿卜)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鹽,漸漸點灑之,過熟可食。不敢獨味此,請依法作,與老嫂共之。嗬嗬。”

可以看出,蘇軾每次“嗬嗬”背後,都隱藏著一絲狡黠的微笑,代表著與朋友之間的千言萬語,有一種旁人無法理解的默契。而如今,“嗬嗬”的用意已經很複雜了:有時等於沉默,即不知道該說什麽,隻是禮貌性地回複;有時表示不同意,但也不反對的意思;或者是一種善意的壞笑,甚至是一種無言的冷笑。但蘇軾的“嗬嗬”卻一直很純粹,就是表達朋友之間無法言傳的溫暖與關愛。

不過蘇軾也很清楚,“嗬嗬”並非正統用法,難登大雅之堂,因此隻出現在一些私人信件中,是他與朋友之間溝通的秘密武器,而絕不會出現在正式公文裏。蘇軾熱衷於“嗬嗬”,正說明他是性情中人。

蘇軾了解自己的個性,他知道自己是個有趣的人,並以此為樂。在他的筆記《東坡誌林》中,記錄了許多自己的故事,其中很多都有惡搞的成分,充分展現了他頑童的天性。比如有一則說:“近日頗多賊,兩夜皆來入吾室。吾近護魏王葬,得數千緡,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當是不知耳。”意思是說我最近總是招賊,幸好我替魏王守墓,得了點工錢都已花光了,看來梁上君子還不知道啊——讓你不早點來!

蘇軾不光笑自己窮,而且笑自己饞。他患了眼病,有人勸他忌辛辣油膩,尤其不能吃肉。蘇軾說:“餘欲聽之,而口不可。”但是嘴巴不同意啊。嘴巴是嘴巴,眼睛是眼睛,兩不相幹,幹嗎因為眼睛生病卻要限製嘴巴呢?他借嘴巴的口吻說:“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

蘇軾不但笑話自己,而且還敢笑話孔聖人,這在當時可算是驚世駭俗了。他說:“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或以為太速。此叟蓋自知其頭方命薄,必不久在相位,故汲汲及其未去發之。使更遲疑兩三日,已為少正卯所圖矣。”意思是說,大家都說孔子殺少正卯太急。我認為不是。因為這老頭長著方腦袋,一副短命的樣子,他自知不能久在其位,所以先下手為強,要是再遲兩三天,恐怕就要被人家幹掉了。

通讀蘇軾文集會發現,嘲笑古人一直是蘇軾的拿手好戲,畢竟古人無法站起來和他鬥嘴。但他對同時代的朋友也不放過,在《記與歐陽公語》中,蘇軾回憶了一則歐陽修的趣事。有一次歐陽修說:如果有人乘船遇風驚嚇得病,隻要取擺船人用過的舵,刮下汗漬研末,與丹藥同服,即可治愈。

蘇軾聽罷笑著說:要是那樣,“以筆墨燒灰飲學者,當治昏惰耶?”歐陽修聽了哈哈大笑。

除了搞笑,蘇軾有時還很毒舌,因為聰明的人容易毒舌,在他們眼裏,其他人的言行都顯得愚笨可笑。蘇軾正是毒舌中的專家,而且他根本不在意對方是誰,完全不考慮情麵問題,隻要自己開心就好,就算麵對美女,也照樣讓人下不了台。有一次蘇軾赴宴,主人久仰蘇軾大名,特意安排美妾媚兒獻舞助興,歌舞過後,照例要請蘇軾賜詩紀念。蘇軾隨口吟道:

舞袖翩躚,影搖千尺龍蛇動。

歌喉婉轉,聲撼半天風雨寒。

原來蘇軾嫌媚兒個子太高,嗓門太大,就故意引用詩人石延年寫鬆樹的句子“影搖千尺龍蛇動,聲撼半天風雨寒”加以調侃。當時滿座賓朋哄然大笑,媚兒卻羞憤難當,含淚而去。

對舞女如此,對自己的學生同樣如此。蘇軾很少顧及什麽師道尊嚴,從來不擺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也照樣開玩笑。因為蘇軾胡子少,他的學生有時就會拿這個說事。《邵氏聞見後錄》記載了一則趣事,說秦觀陪蘇軾聊天,先是蘇軾嘲笑秦觀胡子太多,然後秦觀就開始反擊,他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多乎(胡)哉。”意思是君子的胡須都很多,以此嘲笑蘇軾胡子太少,算不得君子。蘇軾立馬回擊道:“小人樊(繁)須也!”也是借用了《論語》中的原話,暗指胡須多的才是小人。可見蘇軾隨和到什麽程度,就連學生都想占他的便宜。但如果水平不夠,想占老師的便宜也並不容易。

這就是蘇軾,天性爛漫胸無城府,那是頑童的典型特征,他沉迷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心直口快,想說就說,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有時就算傷害了別人,也並非出於故意。蘇軾偶爾也對此深感困惑,他明知有些話不應該說,但卻無法控製自己,“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他一輩子在這方麵吃了不少虧,卻依然本性難改。《宋人軼事匯編》記載,有朋友勸蘇軾收斂一點。蘇軾說自己也曾有所顧慮,“所慮朝廷殺我爾”。隨即又說:“朝廷若果殺我,微命亦何足惜。隻是有一事,殺了我,便好了你。”接著便哈哈大笑。

有時就算他真被搞得很狼狽,自己也絕口不提,就像孩子忌諱自己的傷疤一樣,不願讓別人知道。你看他在《定風波》中,麵對突如其來的暴雨,態度何其放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多少人從這首詞裏學到了麵對困難的勇氣,卻不知瀟灑背後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在隨後寫的一篇《遊沙湖》中,他說:“黃州東南三十裏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原來,他在那場表現灑脫的大雨之後,卻因為天冷吹風而得了感冒,不得不去尋醫找藥。不過這種苦處他隻是一帶而過,就算是看醫生,也照樣吟詩作對,瀟灑至極,“是日劇飲而歸”。

《山徑春行圖》(南宋)馬遠

如果放到現在,蘇軾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網紅,而很難成為稱職的政府官員,那是他的頑童本性決定的,與政治意願及道德品行無關。

頑童天性是人類幼態持續的表現形式,隨著成長的進程很快就會泯滅,變得心機深沉、不可預測。但蘇軾卻保留了這份純真,沒有被紛擾的名利世界所掩蓋,也沒有被複雜的官場文化所磨滅,因此而倍受後人喜愛,甚至作為一種文化的象征。他的文字率性真誠、通達親切,沒有板起臉孔的酸腐之氣,也沒有好為人師的古板說教。他不像陶淵明那樣與世無爭潔身自好,也不像王安石那樣以天下為己任,勇於搏擊在曆史的潮頭。他隻是隨遇而安、隨性而發,用瑰麗的文字和真切的情感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雖然我們無緣得見蘇軾的真實麵目,但從他的文字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他就是一個心事透明的頑童。在他嗬嗬的笑聲中,我們至今仍然能窺見那個充滿靈氣的內心世界。盡管他有種種不足,甚至有時熱衷俗務、渴望名利,但他能夠堅持淚中帶笑、苦中作樂,以積極的心態麵對挫折和挑戰,並且不會以犧牲他人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是一個有缺點的可愛的頑童,你隻會不斷接納他,作為知心朋友,雖然未必能幫上什麽大忙,但絕對可以讓你發出會心的微笑。

既如此,不妨來看看這位通吃古今的中國頑童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