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腦的成長和發展打好專注力的基礎
我想向那些對“‘育腦’不存在‘晚’的問題”還心懷疑慮的人介紹兩個孩子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一位叫直子的小學二年級女生。
直子小時候發育得比較緩慢。到了幼兒階段,走路、吃飯都還很慢,什麽都是慢節奏。因此,當幼兒園裏別的小朋友都已經吃完飯到外麵玩耍的時候,隻有她一個人還在吃飯。
然而,她在上了小學之後就突然開始發育了。
她的動作變得迅速起來,體育成績是最高分,而且玩奧賽羅棋一點不輸給成人。這有力地證明了她認知空間、預測未知這樣一種“空間認知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
她上學之後,在第一次運動會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她在開彩球的時候,投出了兩個球,這時她指了指彩球說:“這個打不開,膠帶數量有點不對勁。”於是老師急忙去確認,果然發現膠帶的數量比其他彩球多,確實很難打破。她父母對此也非常吃驚。
“空間認知能力”發展之後就會發展出專注力,它可以讓人立馬找出細微的差異,形成敏銳的觀察力。
想必像直子這樣的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會被貼上“慢吞吞”“不行的孩子”的標簽。父母和周圍的人也會這樣對待她。
但是直子的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並沒有給她貼上任何標簽,他們很尊重孩子的節奏。據說,隻要直子一開始吃飯,她媽媽就會迅速地將墊子鋪到地板上,讓她不用擔心飯掉到地板上。
她媽媽說,自己絕不會說 “快點!”“還沒吃完嗎?”“吃飯別漏!”一類的話,而是一直很尊重孩子的節奏。
注意,不是按照大人的節奏,而是尊重孩子的節奏。直子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成長,她的大腦雖然發育有些遲緩,但卻發展為“好腦”,並且開始發揮出卓越的才能。
第二個例子是一位叫和樹的小學三年級男生。
和樹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說完“我要學習”之後,到坐到課桌前能花費一個小時,隨後開始看漫畫、玩遊戲,磨蹭到打開筆記本又要花一個小時,終於要開始學習了,這時馬上就厭倦了。
在此期間,他媽媽當然是一直在生氣,不停地跟他說“你要磨蹭到什麽時候?”“一會兒不讓你吃飯嘍!”“趕緊學習!”,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中比比皆是。
從大腦發展階段來看,九歲的和樹大腦剛好處在“信息傳遞回路機能”發育的時期。這一時期,如果他自己“想要做”,然後做成之後感到喜悅,神經細胞網絡就會迅速擴展。也就是說,“幹勁”與“成就感”才是促進大腦發展的源動力。
因此,他媽媽說的“快點!”“去學習!”這些話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的“幹勁”,讓孩子產生了“我知道,可我就是不想做”的情緒,從而造成孩子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
和樹的例子很典型。沒有幹勁也就無法體會成就感,沒有成就感就無法讓孩子產生幹勁,如此往複,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和樹媽媽最後發現怎麽打孩子的屁股都無濟於事,基本上要放棄了。這時我讓她去實踐一件事。
我讓他媽媽自己出五個小學一年級水平的簡單問題,出題的時候要考慮到“這個他絕對能全做出來”。
她出完這五個問題之後,不是說:“來,你給我做!”而是敲敲孩子的後背說:“媽媽努力了,接下來輪到你嘍。嘿,開關打開啦!”
媽媽在出問題的時候,和樹專注力很渙散,突然被叫到,所以吃了一驚,於是開始答題。“那接下來是算術題。嘿,開關打開啦!”按這樣的節奏不斷地敲孩子的後背,孩子便不知不覺地開始集中精力學習了。
現在,我們來揭開和樹變化的真相:和樹媽媽努力出題的行為刺激了和樹的大腦,“同時開火”——這樣一種大腦機製開始發揮作用,和樹通過解出大家都會的題而獲得了一種“成功體驗”。
總而言之,媽媽努力學習的行為傳遞給和樹,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進一步點燃了和樹的幹勁。
所以,即使以前抱有“不論我說什麽,孩子都不改變”“已經晚了”這樣的想法,隻要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符合大腦的結構,遵循大腦的成長發展規律,孩子就會一點點發生改變。
現在手拿此書的各位讀者心裏一定對孩子抱有這樣的期待:希望孩子集中精力,努力學習和運動,希望孩子在關鍵時刻能夠集中精力。
當然,這是有可能的。因為無論何時,隻要想開始,就不算晚。
但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父母需要跟孩子一起改變。
回憶一下自己平時有沒有經常對孩子說:“別磨磨蹭蹭的,趕緊做!”“再用點心學!”“不到最後不能鬆懈!”
首先,你要從重新審視這些事情開始。
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過程中,我們重視“教育”,但更要重視“共同成長”,共同去夯實專注力的基礎。
相信那些專注力基礎打得牢固的孩子,在未來一定能擁有超群的專注力,發揮出其卓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