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修複所,營業中

這裏是上演著悲喜戲碼的小劇場、療愈創口的修複所,也是歡迎來談笑取暖的俱樂部……

這是一間購物商場,整棟建築物都是白色的,采會員製,辦會員卡,收會員價,倘若把對麵那間美式商場的英文招牌拔掉,大家都長得差不多,不管從外觀或體製上來看。白色商場裏頭有許多商家,商品琳琅滿目,商場會把所有商家的店長頭像與服務項目濃縮在一張海報裏,貼在入口處,讓你知道該往哪兒走。

你其實不太常來這間商場,因為消費門檻比較高,類似的台製商品,附近的小型便利商店就買得到,會員卡也通用,但商場之所以為商場,買的就是質量與規模,享受的就是服務一條龍。

然而這一次,你懷著忐忑的心情踏進商場,因為你已經光顧了便利商店好幾輪,但商品效果始終不如預期。於是在朋友的建議下,你推開玻璃門,走進了一間你從來沒去過,也沒想過要進去的店家。

身心科

這間店原本叫精神科,光看招牌就讓人卻步,包括你。這是一間大家最不想在門口自拍的店家,但因為這樣而耽誤人生的顧客不在少數,於是商場決定從善如流,正式更名。

你走進店裏,發現這間店長得跟你之前常去的肝膽腸胃科好像沒啥兩樣,裏頭的顧客有老人、小孩、上班族、中年婦女,就是沒有拿刀準備自殺或對空喃喃自語的人,這和你的想象有點落差。這些顧客也會在排隊時不耐煩,也會有自己的心事,也會低頭滑手機,還有一些人站在其他店門口閑晃,一直到叫號後才走向櫃台。你原本也想這樣做,但你發現,不管心病或是身疾,隻要踏進商場,一樣都要領號碼牌挑商品,沒人可以跳過這個流程,至於要走進哪間店,根本沒人在意。

隻有你自己在意

問了櫃台,你才知道精神患者大概隻占了顧客的兩成,其他則包括情緒困擾、老人失智、兒童過動、申請身障證明以及失眠患者等,這些人長得跟你周遭的人都差不多,如果不是在這裏相遇,你根本分不出他們的差別。經過店長親切的谘詢,他告訴你這間商店不隻販賣藥品,還附帶各種增值服務,這些服務包括“門診服務”“日間複健服務”以及“急性病房服務”。

情傷,是你這次走進商店的主因。於是除了購買藥品,你在店長的建議下,走到“門診服務”專區,挑選更細致的服務品項。貨架上有各種“修複工程”,工程依次計費,品項包括成人心理治療、兒童心理治療、婚姻治療、家族治療以及職能治療等,由各類專業人員負責修複。你躊躇了一段時間,最後把手伸進成人心理治療的貨架,選擇了放鬆訓練療程,地點在“修複所”。結完賬後,你走出商場,拿著兌換券,滿心期待第一次療程。

但事情才沒那麽簡單。

首先,你會在請病假時,碰上第一個難題:如何把診斷證明上的“身心科”三個字蓋掉。畢竟對商場外頭的人而言,這可能是一次不太光彩的交易。

等到主管理解你的處境後,你又會感到猶豫,因為你不知道要投入多少成本,療效才會顯現,畢竟這是一份看不見實體的商品。你沒有任何前車之鑒,沒有多少人會承認自己做過心理治療,更別談上網找心得分享。

最後,你必須麵對你不想回憶的過往,不想揭開的傷疤,於是你一周又一周地推遲這份修複工程。

不可否認,若要在陌生人麵前自揭瘡疤,確實值得猶豫。但你擔心的不是如何開頭,而是不知該如何收尾,你卡在上述那些問號裏進退維穀,直到一個月之後,才終於鼓起勇氣,推開那間“修複所”的木門。

然後你有點吃驚。

因為修複所裏頭,好像也沒什麽特別的,說好聽點是修複所,其實就是一間乏善可陳的會談室。

先講裏頭有的:有個氣色不是很好的家夥,看起來才剛被前一個病人轟炸完;有著比咖啡廳遜色的擺設,兩張沙發、一張圓桌,桌上有一卷快用完的衛生紙,燈罩也是在連鎖家具行買的。音響喇叭傳出了品味不太妙的放鬆音樂,更不妙的是還有個孩子正在隔壁的會談室崩潰。

再講沒的:沒有貴妃椅,沒有神秘的氣氛,沒有西裝革履的治療師,牆上甚至連一幅應景的畫作也沒有,隻有一張強調醫患溝通的公發海報。

以上這些有的沒的,都在摧毀你對“心理治療”四個字的優雅幻想,但很抱歉,這才是心理治療的實況。

在這道木門的後麵,沒有奇跡,沒有魔法棒,隻有一回又一回的探詢、一道又一道的攻防、一場又一場的硬仗,而且坐在你對麵的那個家夥還常吃敗仗,畢竟修複心靈比修複身體吃虧的地方在於,這件事看不到實際進度。

至於這個常吃敗仗的家夥,就叫“臨床心理師”。嗯,全銜有點拗口,由於專長是心理治療與評估,他經常被稱為心理醫師,但他其實不是什麽“心理醫師”(台灣隻有精神科醫師),也不是什麽“心理谘詢師”(被諸多沒做功課的戲劇所濫用的稱號),人們之所以記不住,是因為同構型的職業太多,“臨床心理師”這五個字很容易被淹沒。

不過真正的主角,並不是這個家夥,而是這間修複所裏頭的每一位案主。他們時常因為“猶豫”而延遲修複,但也正因為這些猶豫,才讓他們口中的故事顯得彌足珍貴。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臨床心理學的科普專書,毋寧說是一場在會談室進行修複的實況直播,它產出的目的,就是幫大家推開這道木門,一窺修複所裏的全貌。透過每一回合的問答攻防,展示不被理解的傷,任何技巧都是其次,生命脈絡才是裏子。兩張沙發的距離,可以是上演悲喜戲碼的小劇場,可以是療愈創口的修複所,更可以是談笑取暖的俱樂部。

因此,無論會談室的名銜如何轉換,隻要故事能夠推進,生命的縱深就能往下拓勘。站在巨人們的肩上,我們把世界看得更遠,推開會談室的門,我們把人性探得更深,能夠坐在這兩條軸線交會的方寸之地,借由語言的往返,增加對人的理解,是這個職業的幸運之處。

總之,無論是想發問的,或隻是想湊個熱鬧的,推開門就不要猶豫,一起進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