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會變成這樣,都是它害的

我要控訴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場研討會。

2017年4月,我在台灣大學參加了為期兩天的“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年會”,這樣的年會俗稱“大拜拜”,一年拜一次,除了補腦補血(執照積分),還能順道與朋友敘舊。那時的我,是一個執業將近九年的臨床心理師,沒什麽重大成就(現在還是),每天窩在象牙塔裏的會談室,消化著沒有盡頭的心理評估報告與會談紀錄,再目送它們兌現成健保點數(1)。

自從高中的導演夢被老爸打槍(如今看來,這是一顆很正確的子彈)之後,我轉投心理係,一路念到研究生。曆經七年養成教育,進入醫療體係,幾年滾打摸熟遊戲規則,才發現以前課本上教的變得不太管用了。因為我們付出的,並不一定能轉換成有效的產值,而產值決定了價值,於是我慢慢陷進一種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態,濃縮成兩個字,就是“卡關”。

我和同為臨床心理師的妻子一起出席了年會的主題論壇,主題為“創意發展X臨床心理”。為時一百分鍾的演講,主講人個個大有來頭,全是知名粉絲專頁的主理人,包括:負責策劃的黃天豪心理師、專擅親職教育的陳品皓心理師、“心理師想跟你說”的蘇益賢與丁鬱芙心理師,以及“睡眠管理職人”的吳家碩心理師。

然而,聽完演講之後,我心情低落了一整天,我想我後來會變成這樣,應該都是這場研討會害的。

這些講者不走尋常套路,而是進行跨業合作,策展文創,以更貼近民眾的方式,把臨床經驗與心理學知識交到他們手中。在醫院,我們被動接收患者;在小區,他們主動遞出橄欖枝,兩者的差別在於:一個學校有教,一個沒教。學校沒教的事,這群人卻做到了,無論是前輩或後進,全都成了中流砥柱,這讓我感到汗顏。由於整場演講的後坐力強悍,逼得我不得不檢視自己在這份工作中留下的重要資產──會談筆記。

我一向習慣手寫記錄,筆記累積至今約達十本,裏頭有成千上萬則故事。我重新翻閱,再次去感受這些故事的文理,倘若要把知識推向小區,眼前的筆記本就是個絕佳的起點,而我一直都站在上麵,隻是自己渾然不覺。於是同年七月,在妻子的支持下,我成立了粉絲專頁“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然後很幸運地就──

一路被害到現在。

這件事首先害到我的肝。這一年多以來,我生活的縫隙幾乎都拿來產出文字,每天通宵趕稿,痛苦的不是書寫,而是靈感的無常,於是逐漸明白原來寫作也是靠天吃飯的一種。

再來害到我的信心。因為一路往下寫,才發現自己的腦袋有多麽匱乏,許多被我忽略的故事必須更新、翻修,許多專業知識必須重新填裝,讓它們從冷硬的知識變成溫潤的情節,從佐證病情的文字變成一個人的形狀,個中曆程如人飲水。

故事上線之後,又害到我的人際關係。由於生性不太溫馴,應對又不照本宣科,文字意念一旦飛馳,難免傷及無辜,雖有妻子監督把關,但仍有失手之時,粉專能存活至今,端賴眾讀者海涵。

最後,害到我和家人的相處時間。沒有妻子和孩子的包容,我大概隻能堅持兩個月,然後打死不承認我經營過粉專。我想,既然被害到無法脫身,隻好繼續往下堅持。

感謝那場研討會,害我成為一個開始學會反思的臨床心理師,學會在每一次會談與評估時,更細致地去觸摸故事的經脈,感受其中的溫度。雖然為時稍晚,但總算開始起步。

與此同時,感謝寶瓶文化的知遇之恩,讓我的文字出現了厚度。感謝父母與老弟,一直以來支持我的文字。感謝摯友李為陽先生,雖然這樣講我一定會吐,但你是我的繆斯男神。感謝蔡宇哲老師情義相挺,傾盡溢美之詞,幫我寫了一篇讀者見到本人一定會失望的完美推薦序。感謝每位讀者的支持與回饋。感謝會談室裏的每一個生命經驗,讓我更珍惜自己的生命經驗。感謝老婆與兩個孩子,你們是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特別是此時身懷六甲的老婆,這段日子辛苦你了,謝謝你,一路相信我。

人生有許多風景閃瞬而逝,但即便錯過黃昏,我們還能擁有夜晚。

(1)台灣地區的醫保被稱為“全民健保”,健保點數是醫院向健保局申請相關醫務費用的使用單位。某種程度上,醫務人員使用的健保點數可視為“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