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淵源

父親的故事

勃朗特姐妹們的父親出生於

1777年,他的名字叫佩特

裏克,是家中的長子。佩特裏克的童年是在北愛爾蘭度過的。

他的故鄉在一處偏僻的山穀裏,它位於兩個小鎮之間。

這裏有一連串坡度和緩的山地,氣氛隱僻平靜,景色優美,金黃色的麥田與青綠色的草地互相輝映,灌木叢中滿是吊鍾花和金銀花,幾隻綿羊在山坡上吃草,遠山呈暗藍色蜿蜒起伏,溫和的微風輕輕吹拂著一切。

佩特裏克家住在一棟白色的小房子裏,在他出生之前以及之後的很長時間裏,這裏都是破敗而老舊的。它經受了太多風吹雨打,原來的外表逐漸剝落侵蝕,屋頂有一部分脫落了,牆壁也幾乎快要倒塌。一直到1956年,它才得到了修繕和保護,石板牆再度被砌了起來,屋子四周還立起了一道圍牆,大門口豎了一塊牌子,上麵標明這裏就是勃朗特姐妹的父親的出生地。

佩特裏克的父親,也就是勃朗特姐妹的爺爺是一位貧窮的農夫,他的妻子可能來自愛爾蘭北部,是一位天主教徒。

不過,他們的孩子是以新教徒的方式撫養長大的。

佩特裏克據說是個相貌堂堂的男子,個子很高,有著暗紅色的頭發和淡藍色的眼睛,精力充沛,意誌堅強。他的父母幾乎都沒什麽文化,但家中仍藏有三四本書,佩特裏克就拿著這幾本書自學。

他最初是在鐵匠鋪裏當學徒,後來又做了布店的學徒。

16歲時,因為自學成才,他成了隔壁村子教會學校的一名教師,後來又到整個教區的學校教書。

這時,附近教區有一位鰥居的牧師,他邀請佩特裏克擔任他兩個小兒子的家庭教師。值得注意的是,這位牧師是教派領袖的朋友,他曾陪著教派領袖四處傳教。教派領袖想要培養一位有能力的年輕傳教士,牧師也有這種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佩特裏克是個不錯的人選,於是他有意栽培佩特裏克,也許還借了一些錢給他,送他去上大學。

1802年,佩特裏克25歲的時候,他以公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讀書。

在大學期間,佩特裏克自尋財路,一方麵為富人的孩子做家庭教師,一方麵接受一些慈善

團體的部分援助。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著名的歎息橋他不但沒有負債,有時候甚至還能寄些錢回去貼補家用。

19世紀初期,整個英國等級製度還很森嚴,佩特裏克能夠在這種大環境下,從山村一棟破舊的小木屋一步一步走到劍橋大學,從這段漫長而艱難的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意誌力和堅定的決心。

據說,這期間,佩特裏克的姓氏發生了改變。是因為這位新來的愛爾蘭學生鄉音太重,聖約翰學院注冊處的職員沒有聽清楚他的姓氏究竟是Brantg、Brunty或Bronte;還是佩特裏克故意造成這個錯誤,以表現出他已經獲得的新的地位。

時隔多年,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但是,從這以後,佩特裏克的姓氏就變成了Bronte。

勃朗特姐妹出名以後,有人推測說,佩特裏克是因為一位爵士的封號才改了一個差不多的姓氏。當然,這並沒有什麽具體的根據。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注意到,四十多年以後,也就是《簡·愛》一書出版之後,倫敦方麵有人謠傳勃朗特一家係屬那位爵士的家族。不過,在一切未得到證實之前,我們先相信佩特裏克這樣做確有原因吧。無論如何,他一旦以勃朗特的姓氏取得學位,就必須一直沿用下去了。

1806年,佩特裏克獲得神學學位,成為一名牧師。

1811年,佩特裏克認識了瑪莉亞·勃蘭威爾小姐。

瑪莉亞·勃蘭威爾個子嬌小,衣著整潔,受過良好的教育,很有智慧。佩特裏克很快愛上了瑪莉亞,他們在1812年年底舉行了婚禮。婚後,佩特裏克受聘成為一所學校的主考官。

這所學校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存在,規模也在逐漸擴大,而且組織上也有所改變。佩特裏克——或許我們現在應該叫他勃朗特先生,已是英國教會的一名神職人員。

勃朗特先生有一段充滿奮鬥的強烈而不平凡的生平,而比他小六歲的勃朗特夫人也同樣有著不平凡的遭遇。她的父親是位成功的商人,也是鎮委員會的一位委員。從他們戀愛期間瑪莉亞寫給佩特裏克的信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迷人、富有同情心而又熱情的女孩子,能夠用文字完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富有幽默感。

這時候的勃朗特先生是位活潑、英俊、能言善道的年輕小夥子,具有愛爾蘭人的長處;同時也是一位很好的傳教士,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而且也是一位作家,他的詩集剛剛出版。瑪莉亞有一次在信中稱他為“我魯莽的佩特”,我們仔細研究她信中那些溫和、戲謔的字句,會發現她給他起這個綽號是因為佩特裏克曾偷偷地吻了她一下。

在戀愛的這段時間裏,瑪莉亞曾為某本雜誌寫了一篇論文,主題與宗教和貧窮有關,它的風格基本沒有什麽特殊之處,不過,這篇文章仍然有其重要性。

同樣的,勃朗特先生的作品也很出色。他這時已經出版了兩本詩集、兩卷散文集、三本小冊子以及兩冊講道辭,另外還在當地報紙上發表了一些文章和詩。他的詩集都是一些小詩,誠實且立意良好,但文辭有時候不免有點華而不實,有的又顯得格調有點沉悶。

1815年出版的一篇宗教故事,主要講一位貞潔的農家少女把追求她的一位浪子改變成一位基督徒的故事。這篇故事對話很少,內容十分沉悶。

1818年在倫敦出版的一篇故事說的是一位年輕的英格蘭男士,遇到一位愛爾蘭女郎,並和她結婚。其中也包含了對一些問題的討論:威靈頓公爵、天主教解放、英國及法國聖經學會,以及當時的其他社會問題。它也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愛爾蘭神秘社團“白孩子”的活動。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艾比翁,稍後,我們還會提到這個名字,它被勃朗特姐妹們加以使用,在《簡·愛》一書中出現。

從上麵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勃朗特先生和他的妻子都很有文學素養,這對他們孩子的生活確實起到了重要的熏陶作用。

勃朗特家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看到他們爸爸的名字印在書本的封麵上,不僅在家中可以看見,在書店的櫥窗中也能見到。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們不斷努力寫作的熱情,就像夏洛蒂後來說的那樣,從小時候起,他們所知道的最大的刺激和樂趣,就是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