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氏一族

司馬遷十歲前後的幾年裏,大漢帝國開始朝著一個嶄新的方向前進。竇太後死了,再也沒有人能夠製止漢武帝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最令漢武帝不能忍受的,是漢朝開國以來,一直在北方耀武揚威、盛氣淩人的匈奴。以“建元”對抗“始皇”的漢武帝尤其沒法忍受高祖開國以來的版圖比秦始皇時代小了許多。

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年,司馬遷13歲,朝中大臣因為對匈奴是戰是和發生激烈的爭辯,最後主戰派獲勝。他們分析了雙方的優劣:匈軍馬匹好、騎術好;漢軍則兵器好、行陣嚴整、善於步戰。基於此,主戰派決定第一仗采取誘敵深入然後加以殲滅的戰術。誘敵聚殲的戰場選在了馬邑(今山西朔縣西北),主戰派正在進行積極的部署。

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描寫了這場戰役,漢軍先派遣一個人假裝投降匈奴,引誘匈奴單於領兵來搶奪馬邑的財物,30萬漢軍就埋伏在附近的山穀裏。結果,單於率領10萬騎兵還沒到馬邑時,發現一群牲口在郊野上無人看管,遂起疑心,並迅速退回,漢軍的計謀就這樣落空了。

自此以後,漢、匈的正常關係徹底斷絕。匈奴對漢朝有了較高的警覺,於是,漢武帝決定采取主動出擊的策略,漢、匈之間交戰數十年,各有勝負。司馬遷13歲以後就耳聞目睹了一場又一場戰爭的接連發生。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戰爭的手法及遣詞用句十分精彩,可以說兩千多年來,難有出其右者,或許跟他身處那種環境,聽多了也有一點關係吧。

這個時期,漢朝出了不少名將,而且很顯然,這些人與高祖時代有很大不同。漢初那些跟隨高祖興起的軍人集團,到這時候早已凋零殆盡,目前這些關東軍人的後裔大多不會打仗,漢武帝隻好倚重素來善戰的關西人,即秦人後裔,來推行他的計劃。不過,漢武帝仍然秉承高祖以來壓抑關西軍人的傳統,雖然倚重他們執行任務,但掌握軍隊指揮權的將軍一律由外戚擔任。

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29年,司馬遷17歲時,匈奴入侵上穀、漁陽(今北京西北附近),被漢軍擊退,漢朝獲得對匈奴作戰的第一次勝利。這次戰役的指揮官就是鼎鼎大名的衛青將軍。他是不折不扣的外戚,而且以後世的眼光來看還是很不光彩的外戚。有人說,司馬遷似乎一直喜歡揭漢朝君臣的傷疤,尤其是對一些揚揚得意的人,更是不客氣。像高祖的流氓作風,以及我們後麵要提到的一些宮闈隱私等,司馬遷都毫不留情地加以記錄,隱約之間,似乎有一種諷刺:“這樣的人也能統治天下?!”尤其後來,他遭受了漢武帝施加在他身上的慘無人道的刑罰,不少讀者都懷疑他是在報複。人有理性,但同時也有情緒,受情緒的影響說幾句偏離事實的話也是正常的,所以這種說法也不能說是無稽之談。不過,目前還沒有人能指出司馬遷為了報複而做一些純屬捏造的記錄的證據,從這個情形來看,他仍是個絕對具有良知的史學家。他揭的瘡疤既然都是事實,那也就無所謂報複不報複了。

像這位衛青將軍,他發達的時候,司馬遷已經是青年人,有關他的種種傳說,司馬遷必定聽了不少,而且一定有辦法分辨真偽。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一開頭就寫到他的出身:

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今山西臨汾,屬關東)人是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

原來,衛青是他父親鄭季與平陽侯家中一個姓衛的仆妾私通而生的私生子。他的母親姓衛,這究竟是她的本姓,還是她丈夫的姓,司馬遷沒有說明,隻說這個衛媼一共生了五個孩子,有的姓衛,有的姓鄭。後來五個孩子裏出了一個皇後衛子夫,其他的孩子也就都說自己姓衛了,這其中當然包括衛青。衛子夫的姐姐衛孺後來也與一位姓霍的管事私通,他們的兒子就是霍去病。所以算起來,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而且兩人都是私生子。霍去病有個同父異母的兄弟,那也是個大富大貴之人,他就是漢武帝駕崩後,遺詔輔佐漢昭帝的大將軍霍光。

這一家人兩代私通,卻出了一批貴人,影響漢朝軍政六七十年之久。他們富貴的關鍵是什麽呢?有能力,有才華嗎?這固然是一個方麵,但這一家人富貴的契機卻是衛子夫當上皇後這件事。當時有歌謠曰:“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關於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司馬遷也有詳細的敘述。

衛子夫被立為皇後,是因為得到了一位貴人的相助,那就是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而平陽公主之所以和衛子夫牽扯在一起,又要提到漢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劉嫖和她的女兒——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後陳阿嬌,講到館陶公主劉嫖則又牽連到漢武帝當年成為太子的經過。我們先來看漢武帝是如何成為太子的。這一段宮闈隱私,司馬遷調查的結果是怎樣的呢?有沒有故意要讓漢武帝和衛、霍二將軍難堪呢?

漢武帝的母親叫王娡,她共有兄弟姐妹五人,其中一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和她一樣姓王,另外兩個弟弟是她母親改嫁後所生,分別叫田蚡和田勝。王娡在入宮之前,曾嫁到金姓人家,並生有一女。後來算命先生告訴王娡母親,她這個女兒將來貴不可言。王娡母親便不顧金家的反對,將女兒接了回來,然後送入宮中。這個毀過婚、生過小孩的女人竟然果真如算命先生所言,獲得了景帝的寵愛,生下三女一男,這個男孩叫劉彘,後來改名劉徹,就是漢武帝。不過這時他還不是太子,景帝共有13個兒子,他排行第九,王娡也不是皇後。命運似乎並沒有那麽眷顧這對母子,不過命運給了他們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漢武帝的姑媽,即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劉嫖。景帝非常聽他這位姐姐的話,而劉嫖最會為景帝介紹美女,並且每每都能合景帝心意。

當時的太子叫劉榮,其母是栗姬。她對館陶公主老是給景帝介紹美女感到很不滿。館陶公主是個很會打算的女人,她不但巴結景帝,還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栗姬當然不肯。館陶公主就把目光轉向受寵的王娡,王娡一口答應,於是還是劉彘的漢武帝就和館陶公主的女兒陳阿嬌定了親,這期間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屋藏嬌”的故事。從此,館陶公主使出渾身解數,一有機會就在景帝麵前說栗姬的壞話,盡量讚揚自己的女婿劉彘,結果很有效地使景帝討厭栗姬和太子劉榮,最後劉榮被廢為臨江王,劉彘改名為劉徹,立為太子。等到劉徹即位成為漢武帝時,館陶公主就稱心如意的做了皇帝的丈母娘。

可惜,館陶公主的女兒陳皇後的肚子不爭氣,一直沒有懷孕的消息。這個時候,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如同館陶公主當年做的那樣,不斷給弟弟介紹美女。她在府中養了十數名美女,每當漢武帝到她家時,就讓那些養“兵”千日,用在一朝的美女出來侍奉漢武帝。結果漢武帝看上了一個並不十分出眾的歌女,並在平陽公主府臨幸了她。於是,平陽公主把這位歌女送進了宮,臨走時,還撫著她的背說:“即貴,毋相忘。”這位歌女就是衛青的同母姐姐衛子夫。

後來,衛子夫得到漢武帝的寵愛,陳皇後十分生氣。善妒、無子,陳皇後終於在一次觸怒漢武帝後被幽禁長門宮,千金難買的相如賦也沒有能夠幫助她挽回漢武帝的心。漢武帝元朔元年,即公元前128年,衛子夫生劉據,被立為皇後。同年,衛青率三萬騎出雁門,擊匈奴,斬匈奴數千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這些漢武帝和衛、霍二位將軍有關的事情,似乎是有點故意揭瘡疤的意思。可是,就算是故意揭瘡疤,也得當事人認為那是瘡疤才行。

先說漢武帝,他如果對自己母親和外祖母的出身耿耿於懷的話,大可以在登基之後把促成這件事和與這件事有關的人都處置了。但事實上,他不但沒有掩藏這些人,反而對他們一個個封侯封君。這件事的總導演、漢武帝的外祖母被封為平原君;王娡同父同母的兄弟王信被封為蓋侯;她的同母異父弟弟田蚡被封為武安侯,並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當上了丞相;另外一個同母異父弟弟田勝也被封為周陽侯;最不可思議的是,據說,漢武帝還把他母親與第一任丈夫所生的金姓女兒接到宮裏團圓,並封她為修武君。

這一連串的封賞應該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漢武帝並不在乎這些。那麽衛青和霍去病呢?衛青的故事還沒有結束,衛青長大成人後,就在衛子夫原來的主人——平陽侯家裏當騎兵。他服侍的不是別人,正是衛子夫的大恩人平陽公主,後來平陽侯死了,在漢武帝的主持、左右的提議下,平陽公主索性就嫁給了已經是大將軍的衛青。本來衛子夫嫁給漢武帝,按照輩分,衛青應該叫漢武帝為姐夫。結果,漢武帝的姐姐反過來嫁給衛青,衛青倒成了漢武帝的姐夫了。這些關係絕對不能深究,否則再明白的人恐怕也會被繞暈的。

由此可見,當時的社會風尚與後世有所不同,女子改嫁或者悔婚並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私生子也沒什麽見不得人的。一個歌女可以飛上枝頭做鳳凰,成為皇後,堂堂公主也可以下嫁給家仆的私生子。不論同母異父,還是同父異母,在地位上沒什麽差別。同為私生子的霍去病後來在戰場得意之後,得知自己的父親是誰,也趕快接來奉養,並且還把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到長安加以栽培,這也是一例。

這麽說來,司馬遷故意揭瘡疤,使漢武帝、衛、霍諸人難堪的說法,就站不住腳了。當事人根本不認為那是瘡疤,記錄下來隻不過是司馬遷身為史家的本分。

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司馬遷19歲。匈奴冒頓單於率軍南下,燒殺搶掠,漢武帝命衛青率軍予以反擊,衛青斬匈奴數千,收複了河南地。所謂河南地,指的是河套地區。這個地方一直是漢匈之間的必爭之地,同時也是兩者實力強弱的測量計,得此地者則強,失此地者則弱。河南地的收複標誌著六七十年來漢弱匈奴強的形勢已經得到了扭轉。

19歲的司馬遷感受到了國家興盛而生氣勃勃的氣氛。他的學習生涯在這一年前後也有所提升。有史料研究稱,司馬遷19歲以前一直在家鄉讀書,20歲開始遊曆各地。這一時期,司馬遷結識了著名的遊俠郭解,並搬到了都城長安居住。長安的學術風氣對司馬遷有很大影響,因為父親司馬談的關係,他還結識了當世的大儒孔安國和董仲舒。孔安國是孔子的嫡係子孫,是個古文經學家,他家中藏有一些古文經書,據說是孔家祖上傳下來的。與孔安國的交往對於司馬遷儒學思想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董仲舒與孔安國相對,是一位今文經學家,尤其精於《春秋》等史學典籍。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創作《史記》的精神和義法就是獲得了董仲舒的啟示。《史記·太史公自序》“餘聞董生曰”中的董生,就是董仲舒。司馬遷以後輩自居,對他相當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