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之作

1878 年,哈代的小說《還鄉》發表,這是哈代創作中 期的重要成果。《還鄉》發生的場景是埃敦荒原,人物是荒 原上固守傳統習慣風俗的居民,就是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縮 影。男主人公克林·姚伯出生在埃敦荒原一個富裕的家庭, 後來成為巴黎一位事業有成的生意人。出於對故鄉的眷戀, 他夢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家鄉落後的麵貌,因此他毅然 離開巴黎,返回故鄉。在家鄉,他結識了美麗的姑娘遊苔莎。 遊苔莎出生於一個繁華的海濱城市,由於父母雙亡而不得不投靠生活在埃敦荒原上的外公。

在書的開始,哈代這樣描述埃敦荒原:天色是灰白的,地上又鋪了一種最幽暗的灌莽, 所以天地交接的界線分得清清楚楚。在這樣的對襯之 下,那片荒原看起來,就好像是夜的前驅,還沒到正 式入夜的時候,就走上夜的崗位了;因為大地上夜色 已經很濃了,長空裏卻分明還是白晝……狂風暴雨幾 乎還沒蹤影,它已經改頭換麵,預先顯出一副陰沉麵 目;三更半夜,沒有月光,它更加深咫尺難辨的昏暗, 因而使人害怕發抖。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遊苔莎渴望冒險,厭倦平淡,她不 願意逆來順受,她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過心目中“文明浪 漫”的生活。在她看來,埃敦荒原從太古以來就“披著那身 陳舊的黃褐色外衣,一件自然而一成不變的獨特長袍”。而 以克林·姚伯的母親為代表的荒原人恪守傳統,這些都和遊 苔莎的天性形成了激烈的衝突。

遊苔莎因而追求從巴黎返鄉的克林·姚伯,她希望克 林·姚伯能帶她到巴黎。盡管遭到克林·姚伯母親的強烈反 對,遊苔莎最終還是與克林·姚伯結合了。這是一個錯位的 相識,一個想離開,一個想回來,他們都是還鄉,卻各有各的方向。因為生活目標的不同,他們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一次衝突之後,遊苔莎與舊情人離家出走,卻雙雙跌入了湍急的水流不幸遇難,上演了一出愛情悲劇。 哈代的寫作態度嚴謹,在雜誌上連載的小說,從來沒有爽約脫稿的事情發生過。有一件事可以充分顯示他的敬業精 神和做人態度。1880 年,哈代偕同愛瑪赴諾曼底小住,每 天到海濱去遊泳,回到英國以後,又馬不停蹄地到劍橋去旅 行。由於長期的遊泳消耗了體力,再加上旅途的勞頓,當他 們返回倫敦時,哈代終因體力不支而病倒了。在他去諾曼底 前就已經答應為一份雜誌撰寫《一個淡泊的女人》,雖在病中, 他仍以口述,叫愛瑪為他筆錄,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的 5 月,才全部完成。

1881 年,哈代夫婦遷到溫伯恩居住。1882 年,由《遠 離塵囂》改寫成的劇本先後在利物浦和倫敦上演,受到熱烈 的歡迎。4 月,哈代去參加了達爾文的葬禮。這年秋,哈代 的《塔上二人》出版。之後,他再次到巴黎去,並去凡爾賽 研究盧浮宮的繪畫。

1883 年,哈代從溫伯恩遷回多切斯特。他在多切斯特 郊外的馬克斯門買下了一塊地準備建造房屋,當年年底開始 動工。這座新居,是哈代設計的,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才全部 落成。

1884 年,哈代開始創作小說《卡斯特橋市長》,並商定 為麥克米倫的雜誌寫連載長篇小說《林地居民》。1885 年年初,哈代夫婦正式搬進馬克斯門寓所。這是一座高大雄偉的樓房,四周遍植鬆樹。每日清晨,太陽一出來就照到這座高聳的樓房,真是一幅美麗到極點的畫麵。 哈代夫婦住進這棟新居以後,就盡量地切斷和多塞特的親戚之間的關係。哈代絕不和親戚們攪和在一起,他們出外 訪客,隻是去拜訪上流社會人士。雖然哈代跟愛瑪在對待親 戚的方式上達成了一致,但是兩人之間也並沒有什麽聯係。 因此哈代感到雙重的孤立,他放棄了一種生活,卻發現另一 種生活也不美好。即使兩人一同上教堂,也隻是一種虛假。 哈代的早期經驗使他認為任何最高的力量都不會重視任何形 式的人類生活,而愛瑪卻說:“許多事情都顯示一種看不到 的大仁大愛的力量指導著我的道路。”哈代見到愛瑪純真的 魅力消失轉變為粗鄙的中年婦人,於是他就對她不理不睬, 徑自去研究哲學。

哈代的著作《還鄉》《林地居民》都顯示他想把書中人 物放在一種哲學的架構裏,但是他的人生問題仍然沒有辦法 解決。他以後的小說雖然仍然保持英國南部的風味,但是缺 少了他早期著作中人物的感情。這些小說都明顯地要說明宇 宙根本不顧男人和女人的這種理論。他不再把造成他永遠憂 鬱的事實寫進他的小說裏。他從青少年時到現在所遭遇的許 多事情都太令他痛苦,窮困的打擊、對宗教失去信仰、幻滅 的婚姻等。

1886 年,哈代重要的小說之一《卡斯特橋市長》出版,這是哈代唯一一部不以農村為背景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亨查德原來是一名捆草工,一次醉酒後,他失去了理智,叫嚷著結婚真是他的不幸。他還嚷著要把妻子蘇珊和兩歲的女兒 伊麗莎白賣掉。一個水手用五基尼的價格買走了蘇珊和伊麗 莎白。亨查德酒醒後後悔不已,在此後的 21 年裏,他滴酒 不沾。

20 年後,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勤奮,亨查德當上了卡斯 特橋市的市長,經營著糧食和幹草的買賣,十分富有。他的 妻子和女兒也回到了他身邊。不久後蘇珊就去世了,臨死前 留下一封信。在信中,蘇珊告訴亨查德,真正的伊麗莎白在 很久以前就死去了,而現在的這個伊麗莎白是水手的女兒。 亨查德雖然決定把她當做自己的女兒,卻不經意間總是對她 不滿。

亨查德打算和認識已久的女友結婚。這期間,亨查德和 他的合夥人唐納德鬧翻了,兩人最終一拍兩散。在糧食收獲 的季節,亨查德因為輕率地買入和賣出,很快破產了。他失 去了所有的財產,甚至把金表也拿去賣了還債,最後成了唐 納德手下的一個捆草工。此時女友也拋棄了他,嫁給了亨查 德的競爭對手唐納德。亨查德以前賣妻的醜事也被人揭發了, 破產和羞辱使他陷入難堪的境地。灰心的亨查德無顏再見伊 麗莎白,去了鄉下,不久後就在孤獨中去世了。他立了個奇 怪的遺囑:不要把死訊告訴伊麗莎白,不要別人送葬,不用 把他埋在教會墓地……伊麗莎白小心地生活著,她明白幸福隻是生活這出悲劇裏短小的插曲。

《卡斯特橋市長》既體現了哈代創作一貫的風格,又獨 創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這一年,哈代還拜訪了布朗寧和王爾德,這對他有著非 同尋常的意義。

1887 年 3 月,哈代前往意大利旅行,然後再赴法國巴黎, 在 4 月間返回倫敦,參加英國皇家學院的年餐會。這一年, 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林地居民》出版。8 月,他回到馬克 斯門寓所。

哈代的情緒經過長期的壓抑以後,那些形成於他生命中 的許多事情開始又進入他的記事本裏。他自己的社會階層意 識的掙紮以及更深一層的霍維斯的悲劇,所有埋葬在他心裏 的舊事都逐漸上湧。他還想到自己沒有愛的婚姻生活,在 7 月 9 日寫下:“愛因相近而生,但因接觸而死。”

1890 年,哈代完成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說《德伯 家的苔絲》。5 月,哈代在倫敦忙著交際應酬,經常到博物 館去欣賞名畫,參加宴會,並訪友敘舊。不久後,他的嶽父 拉文納先生病故,愛瑪回去奔喪,哈代因雜務纏身沒有跟她 一起去。

1891 年,《貴婦人群像》及《德伯家的苔絲》出版。自《遠 離塵囂》深獲好評以後,哈代恢複了寫作的信心,他決心大 膽地繼續創作下去。由於哈代的人生觀一向是悲觀的,他決心要把現實社會的悲劇予以無情的描述,唯有大膽地揭露社會的黑暗麵,這樣的作品才有價值、有意義。基於此一信念,才有《德伯家的苔絲》的誕生。

《德伯家的苔絲》描述了一位純潔姑娘的不幸命運。

善良淳樸的農家姑娘苔絲為了改變家人窘迫不堪的生 活,在家人的勸說下去攀附有錢的親戚德伯家族。其實德伯 家的姓氏是用高價買來的,所以他們和苔絲根本沒“親戚” 關係。德伯家的少爺亞雷為苔絲的美貌所吸引,便懇求母親 留苔絲在他家幹活。

一天晚上,苔絲和其她女工一塊到鄰村去參加舞會。舞 會結束時,亞雷把苔絲帶到森林裏並奸汙了她。自此之後, 亞雷把她打扮得雍容華貴,但是苔絲不想做亞雷的玩物,她 帶著肉體和心靈的創傷回到家,卻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幾 個月以後,孩子出世,但不久便夭折了。

苔絲為了開始新的生活,便到南方的一家牛奶廠工作。 牛奶廠的辛苦勞作使苔絲漸漸忘卻的舊日的傷痛,她心情開 始好了起來。這時,有個年輕人闖進了她心中,他叫安吉 爾·克萊,是牧師的兒子。在相處中,兩人都喜歡上了對方。 不久後,安吉爾向苔絲求婚了,這使苔絲陷入了矛盾和痛苦 中。她愛安吉爾,安吉爾是她苦難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她不 願失去他;但她又不能欺騙安吉爾,對他隱瞞自己以往的經 曆。因為太渴望幸福,苔絲暫時隱瞞了她的往事。

在新婚之夜,安吉爾神情嚴肅,他請求苔絲寬恕他以前和一個女人廝混的事。苔絲也鼓足勇氣,講了她和亞雷的事。

但是安吉爾無法接受這一打擊,第二天,他隻身去了巴西,苔絲回了娘家。 苔絲再也沒有希望了,生活又越來越艱難。父親死了,母親因付不出房租被趕到大街上,帶了四五個弟妹到處流浪, 最後隻好在路邊搭個帳篷避風雨。苔絲辛苦地工作著,以求 全家能吃飽穿暖。苔絲曾給安吉爾寫過信,但都如石沉大海, 杳無音訊。

安吉爾在巴西吃了很多苦,也成熟了很多,他意識到自 己這樣對待苔絲是不公正的。他還愛著苔絲,於是他趕回英 國尋找苔絲。但是已經太晚了,在苔絲最困難的時候,亞雷 幫助了她,他的條件就是讓苔絲跟他同居……苔絲恨透了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亞雷,在絕望中,她親手 殺死了他。

苔絲在將要啟動的火車上找到了安吉爾,兩人一起走上 了逃亡之路……五天後,苔絲平靜地走上了絞刑架。

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絲是美的象征和愛的化身, 代表著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秀的方麵:美麗、純潔、善良、 質樸、仁愛、堅韌和容忍。哈代在小說的副標題中稱女主 人公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公開地向維多利亞時代虛偽的 社會道德挑戰。

1893 年,因罹患風濕症而臥病在床的老哈代病逝。哈 代悲痛萬分。1894 年,哈代的短篇小說《人生小諷刺》出版。

這一年,哈代的好友斯蒂芬病逝,哈代為之哀悼不已。

1895 年,哈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無名的裘德》出版,這也是他的最後一部小說。小說以悲愴的筆調敘述了鄉村青 年裘德一生的悲劇。裘德自幼父母雙亡,雖然貧困孤苦,但 他卻有一顆積極上進的心,一心想考上大學。他先是在鄉村 麵包店裏做夥計,後在石匠當學徒。在勞作之餘,裘德好學 深思、刻苦自修,卻因與鄉村姑娘阿拉貝娜發生了關係而被 迫結婚,他的大學夢也隨之破滅。裘德和阿拉貝娜思想及性 格的差異在結婚後暴露了出來,最終,阿拉貝娜留下一封信 後,和父母移民澳大利亞。

平靜下來的裘德重新鼓起了鬥誌。不久,他遇到了聰明 美麗的表妹蘇。蘇接受過正規的師範教育,具有獨立的思想 和人格,而且蔑視世俗和僵化的宗教。為了愛情,他們敢於 挑戰世俗與教會,並開始同居。周圍人知道他們的情況後都 對他們心生鄙夷,兩人隻得不停搬家。裘德壯誌未酬,更不 幸的是他們的孩子因故而亡。遭此劇變,蘇認為這是命運對 她和裘德所犯罪行的懲罰,她於是向命運和教會屈服,離開 了深愛的裘德;而裘德自此終日縱酒,鬱鬱成疾,不久就含 恨而終。

哈代在小說中,沒有瑣碎的談情說愛,他以誠實的態度, 寫出“靈與肉的生死搏鬥”。《無名的裘德》比《德伯家的苔 絲》激起了更大的憤怒和抨擊。批評者說書中男女主人公都 已結婚,卻都離棄其配偶、同居並生兒育女,但作者卻對他們抱有同情心。韋克菲爾德的主教宣稱他已將該書扔進火爐,並要求圖書公司停止發行此書。《無名的裘德》受到的攻擊使哈代深感厭惡,從此決心不再寫小說,轉而以全部精力寫 詩。在這一年內,《德伯家的苔絲》德、法、意、俄等文字 的譯本紛紛出版,俄文本得到托爾斯泰的讚許。

1896 年,哈代曾前往莎士比亞的故居訪問。他還特地 到滑鐵盧的戰場去憑吊當年拿破侖的戰敗遺跡,作為他撰寫《列王》的參考。

1897 年,由《德伯家的苔絲》改寫成的劇本在美國上 演獲得成功。在類似於自傳小說的《意中人》中,哈代把他 現在所活動的上流社會中的人物,按照實際情形寫了進去。

《意中人》非常像《伊莎貝塔的手》,小說的長度被拖到近乎 荒謬的程度,最後經過大量的修改印成書之後,也同樣使評 論家大感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