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的謝幕

1616年4月,遺囑修訂後約摸一個月後的一天,莎士比亞參加了一次聚會,期間他吃了許多醃魚,還喝了許多萊茵白葡萄酒,在朋友的相勸下恣意狂飲。暴飲暴食之後,他在悶熱的房間裏出了一身的汗,在春寒料峭的4月裏,他不穿外衣、不戴帽子就出門送客,終於受了寒。

在得病之前,莎士比亞就已經很衰弱了,他的一生操勞過度,女兒們的婚事又讓他煩心不已,因此在最後一個春季裏,他終於棄世而去了,年僅52歲。但在他的那些兄弟姐妹中他已經算活得最久的了。莎士比亞逝世的日子在墓碑上被記為1616年4月23日,教區裏的記錄,則顯示他下葬於兩天之後。他躺在木棺裏被人自家中抬出,對麵市政教堂的鍾適時被修好,為他敲響了喪鍾。

根據莎士比亞的世俗身份,他被安放在聖三位一體教堂。聖三位一體教堂原是幢美麗的建築,可是莎士比亞過世時,它的聖壇已經年久失修,雨水的滲入使牆上油漆斑駁脫落,窗玻璃也需要重上釉彩。聖壇北邊的牆後,有一間牧師的書房,其中有地下墳墓,可以用來放置骸骨。

墓上靠牆立有精致的大理石墓碑,在當時約花費60英鎊,這可是十分昂貴的。墓碑雖貴,卻如當時的一般墓碑一樣,缺乏創意。在兩個大理石石柱之間,有這位大詩人的半身雕像,以傳統握紙筆的方式來表示他曾是個作家。也許當時為他雕塑雕像的人認為莎士比亞是肥胖的、自鳴得意的、蠢笨的,於是將他的半身像塑造得有些滑稽。莎士比亞的墳墓上有一首詩:

好朋友,念在耶穌的份上,

莫要挖掘這裏的墓葬。

祝福那容此碑石的人,

詛咒那移我骸骨的人。

雕像刻在石灰石上,因為它容易上繪彩,五官由雕刻者依傳統方式雕出,再由畫師著色。雕像的眼睛淡褐色,頭發赤褐色,緊身上衣絳紅色,寬鬆的長外衣黑色。在這肖像的雙臂之上各有帶翼天使,持鋤的天使代表辛勞,持著倒置火炬的天使代表安息。肖像之下,有拉丁文和英文夾雜的銘詞,其中提及莎士比亞在智慧上追隨蘇格拉底。

當時一位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比莎士比亞早去世一個月,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喬叟和史賓賽墓旁。有個牛津的學生以為,莎士比亞也應該安魂於此。但斯特拉福沒有人想過莎士比亞應該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他們看來,莎士比亞的墓碑已經很昂貴、很有身價了。1623年,聖壇重加修理、油漆,窗戶也重新上釉。鮮麗的漆彩與莎士比亞明淨的大理石墓碑交互輝映,但是有誰知道,在這冰冷的墓石之下,是顆永生不息的靈魂!

莎士比亞遺囑裏殷殷期盼的男性子嗣始終沒有出現。霍爾夫婦一直就隻有伊麗莎白一個女兒。伊麗莎白雖然後來長壽而富有,但卻也是一個兒子也沒有。朱迪絲·昆尼倒是育有三子,但卻都早她離世。

莎士比亞小心聚斂、保護的資產最終還是落入外人之手,隻剩得一方尋常的墓前雕像告訴世人,這位英國的巨人曾在斯特拉福這塊土地上生活過。

莎士比亞對自己劇本是否流傳後世從未關心過,可能他認為這些文字比不上土地值錢,然則他的演員同仁們卻不這麽想。在莎士比亞去世後7年,他們將莎士比亞的劇作出版了。

國王劇團的人希望莎士比亞的劇本能夠傳世,被後世所了解。但是把36出劇本收在4開本裏未免太厚、太擠了,隻有以對開本的方式付印才比較理想,而這樣,花費就要昂貴得多了。

在那個時代,對開本多用於曆史、神學和醫藥等高尚的書籍,像劇本這樣曇花一現的通俗作品從不曾以對開本的形式付印過。唯一膽敢把自己劇作印成對開本的是本·瓊森,在莎士比亞去世那年。

赫明格和康德爾也決定把莎士比亞的劇本以對開本印行。他們克服萬難,於1623年11月,在出版注冊處登記了莎士比亞劇本的第一對開本的版權。

扉頁處作者的肖像出自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畫家之手。畫家依據本·瓊森所指出的莎士比亞的形貌所繪,筆法拘謹無誤,與莎士比亞頗像。這幀繪像雖然僵硬,倒也稱得上利落。

這時候時興在書裏印上一大串詩作為前言。通常詩的數量由十幾首到幾十首不等,但莎士比亞的對開本則隻有四首前言詩,因為莎士比亞在當時並無高貴的學術地位,又無豐富的詩文人脈,赫明格和康德爾所認識的詩人恐怕也不多。

本·瓊森毫無疑問地承擔了替莎士比亞寫前言詩的任務,他不僅是赫明格和康德爾二人最熟識的詩人,同時他也是莎士比亞的密友。而瓊森本人也是當代英國文學界的泰鬥,讓他來寫詩推介,應是再理想不過了。

瓊森共寫了80行詩,用來懷念他所摯愛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亞大師。但他還是忍不住要提到莎士比亞“粗淺的拉丁文和更淺拙的希臘文”造詣,可是他更進一步說,隻有最偉大的希臘劇作家,才能與莎士比亞相比,他已經超越了他同時代的所有作家。他是個相當優秀的劇作家,盡管他機敏、犀利,以雷霆之勢震撼舞台,但他始終緘默、深沉、和藹可親、豁達大度,他始終是“溫文爾雅的莎士比亞”。

赫明格和康德這兩位伯爵兄弟還做了第一對開本的讚助人。這本書毫無疑問“很使生者喜歡”,因為在十年之內,應讀者要求又出了第二版。雖然莎士比亞的墓地和墓碑稱不上極盡哀榮,但赫明格和康德爾卻用莎士比亞自己的文字為他建起了永恒的紀念碑。

待赫明格和康德爾的時代也消逝之後,清教徒接掌大權,關閉了英國各地的劇院。但是莎士比亞的劇本卻世世代代傳頌下去,每逢傳到新的一代,便會湧現更多的人去發現他的光輝和價值,從而使人們更加敬愛他。

莎士比亞留給後人一份最寶貴的文化遺產。關於他本人,曆史卻隻留給後人寥若晨星的資料。一位研究伊麗莎白時代文學的英國學者曾說過:“除了他確實在斯特拉福鎮出生、結婚、生子,去倫敦演戲,寫過詩,寫過劇本,在故鄉立過遺囑之外,對他生活中的任何細節的假設都是毫無依據的。”

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莎士比亞生在一個並不把戲劇作品當做是什麽了不起的東西看的時代,一個把自己的劇本稱為“著作”時會遭人嘲笑的時代,一個尚不能認識到莎士比亞及其作品價值和曆史地位的時代。在他逝世半個世紀後,才有人想要了解他的生平。多個世紀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力圖重塑莎翁的形象,再現這位文豪的一生。他的作品,至今仍風靡全世界,他的劇本至今仍在舞台上和銀幕上曆久不衰。也許正如俄羅斯文學評論家林別斯基所說的那樣,莎士比亞是曙光,是通向未來之路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