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教誨

1814年對法國而言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年。企圖征服全歐洲的拿破侖在與俄國的戰爭失敗後,歐洲戰場的局勢徹底被扭轉了。巴黎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瑞典等國的聯軍攻陷,拿破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上。漫長的戰爭結束了,波旁王朝複辟,法國人民終於可以從擔驚受怕中緩過氣來,但是他們的日子依然不好過。政治極為混亂,革命黨不斷發生騷亂。

拿破侖趁機逃出厄爾巴島,占領法國的古爾諾布魯士後,與國民軍合並,進逼巴黎。1815年,法國又陷入戰亂之中,歐洲各國組織聯軍攻入法國,與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邊境附近的滑鐵盧展開了一場大會戰。拿破侖大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孤島——聖赫勒拿島。此後,法國仍然混亂不堪,雖然以前的國王再度複位,但是主張民主、自由的革命黨的勢力日益高漲,雙方的鬥爭也越來越明朗化。連年戰亂,年輕人被征召從軍,土地荒廢,賦稅卻越來越重。

尼古拉又陸陸續續有了幾個孩子,家中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了。米勒在動亂的局勢中漸漸長大了。他最喜歡的人無疑是他的祖母,虔誠的祖母經常給他講聖徒弗朗西斯的故事。弗朗西斯能與森林中的小鳥及野獸對話使他深感驚奇,並羨慕不已。他幼小的心中有個小小的疑惑,就是為什麽弗朗西斯能用人的語言與鳥獸交流?祖母告訴他,那是因為聖徒弗朗西斯有一顆聖潔的心,在森林中鳥獸會主動親近他,安靜地聽他說話。米勒還記得每天祖母叫他起床時是這樣說的:“我的小弗朗索瓦,起來吧!小鳥每天清早就會來到窗外,唱著美妙的歌,那是小鳥們在歌頌神的榮耀。可是,睡懶覺的人根本聽不見,所以你要早起才聽得見小鳥歌唱。”

夏魯牧師也是在米勒的童年時代給予他影響的人。夏魯牧師是米勒祖母的弟弟,他是一個誠實而博學的人。米勒和姐姐常常手拉著手到建在斜坡上的教堂去拜訪夏魯牧師。夏魯牧師非常喜愛他們,他拿出糖果招待兩個小客人,給他們講《聖經》的故事聽。有時,他還會帶著他們到海邊和森林中去散步,為他們講解各種小知識。當遇到背著沉重的木柴,汗流浹背地從山上下來的樵夫時,夏魯牧師總是和藹地說:“辛苦了,神的恩寵一定會降臨在你身上。”

走在長滿金黃色麥子的田野旁,看到辛勤勞作的農民們,夏魯牧師就會用嚴肅的語氣告訴他們,每一粒麥子都一凝結著農民的血汗,帶著神的恩惠,因此每天吃麵包時一定要心懷感激,不可浪費食物。

在這個偏僻的小村莊,戰火擾亂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年幼的米勒無法理解什麽是戰爭,他向夏魯牧師詢問這個問題,夏魯牧師一時也找不到恰當的解釋。因為他每次向村民講道,都是宣揚神的愛以及永久的和平,可是血腥的戰爭連年不斷,和神的旨意背道而馳。夏魯牧師想了一會兒,以堅定、平靜的口吻回答說:“弗朗索瓦,你應當了解,戰爭不論勝敗,都是背叛神的壞事。”

弗朗索瓦仍然不能理解,他既然這是壞事,大人們為什麽還要做呢?夏魯牧師又向他解釋,這是因為大人們的心都染上了可怕的疾病。看到米勒沉默不語,夏魯牧師笑著對他說:“這個問題讓你現在就理解是太困難了,你長大後就會慢慢了解,如果大家都能明白世界上什麽事情是最美好、受人尊敬的,就不會再有戰爭這種壞事了。”

一天,三個人又一起去散步的時候,裝滿麥子的馬車從他們身邊過去,扛著鋤頭的健壯農夫拉著馬韁,他的妻子在後麵幫他推車。夏魯牧師笑著問米勒,長大以後準備做什麽。米勒高聲回答他,要做一個好農民,還要畫許多漂亮的畫。夏魯牧師聽後很欣慰。

米勒7歲時,夏魯牧師去世了。米勒傷心不已,他總是回想起和夏魯牧師在一起的日子和他對自己的教導。祖母輕輕擦掉米勒的淚水,溫和地對他說:“孩子,不要哭了,牧師的靈魂是受神的召喚到了天國,肉體雖然要埋入土裏,靈魂卻在天國看著你們。別再哭泣,作最後的告別吧!”米勒在夏魯牧師的遺體前,靜靜地祈禱著。

晚上,米勒從二樓窗口往墓地看時,發現很多人在那裏燃火,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天。他感到非常奇怪,就問父親那些人為什麽要在墓地燃火,尼古拉用很無奈的語氣解釋說,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壞人專偷剛埋葬的屍體,所以村民們隻好帶著槍和鐵棒,輪流看守新墳。米勒更加迷惑了,他無法想象有人會做偷屍體這樣可怕的事情。

原來,因為戰爭持續得太久了,年輕人被征去當兵,無數的房子被大炮炸毀了,田地也被糟蹋了,很多人窮得連食物都沒有了,有些人為了生活隻好做壞事,這也是不得已的。那些人偷屍體是想賣給醫生作解剖,得到些錢維持生活,但這種偷竊行為實在太不應該了。

看到米勒臉色蒼白,尼古拉安慰他說:“誰也不願做這種壞事,可是,有人窮困到不這樣做就不能生活下去。”米勒沒有說話,父親繼續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會貧窮,但若是因為貧窮就做壞事是不對的,心正的人是絕不會被貧窮打倒的。”說完,父親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米勒雖然年幼,但是“心正的人是絕不會被貧窮打倒的”這句話已經牢牢地烙在他的心上。

戰亂還沒有徹底地遠離法國,旱災、水災又接連而至,農作物收成不佳,賦稅卻日益繁重。家中人口多了,負擔很重,父母為了要養活一家人,也從早到晚都在田裏拚命工作。祖母為了照顧年幼的孩子,沒有時間如以往一樣給米勒講故事了。

米勒到了上學的年紀,尼古拉把他送到村裏的教會學校。他性格內向,和同學們不是很親近,但是他學習用功,非常懂事。放學後,他從不到處玩耍,而是到田裏幫父母幹活兒。沒有農活兒要做的時候,他就躲到安靜的地方,把家裏的藏書拿出來閱讀。

米勒家竟然有一間小小的圖書室,使得米勒能暢遊在書籍的海洋中,盡情享受這些精神食糧。這些圖書大多是關於《聖經》或是詩人的著作。之前,很少有人想起來翻看這些藏書,上麵積滿了厚厚的灰塵。

米勒總是小心翼翼地拂去灰塵,對這些書異常珍惜、愛護。他一看起書來就廢寢忘食。米勒一生手不釋卷的讀書習慣是在少年時期就養成的。他可以稱得上是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