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法特的鼓勵

通過利文斯敦少年時代的這些小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他從小就具備了成為偉大探險家的素質。但是,很多人也許會說:“這有什麽?我認識的孩子當中也有很多像利文斯敦這樣的小孩啊!”

在10歲時讀書就非常認真,還抱著“希望將來能夠幫助世界上有困難的可憐人”的夢想,而且同時還喜歡爬山、爬樹,這樣的孩子的確不少見。就算有些孩子的童年和利文斯敦很相像,但是長大後,絕大部分人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失去一顆赤子之心,也不會再認真念書了,甚至會把小時候的夢想忘得幹幹淨淨,變得隻會為自己的利益著想。這樣怎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呢?

利文斯敦偉大的地方,就是成年以後還一直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他從來不曾忘記過小時候立下的誌向。

晚年的利文斯敦

漸漸長大的利文斯敦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看了許多與之有關的書。但是他的父親對他這種興趣沒有表示支持,因為父親認為看太多科學方麵的書,將會失去對神的信仰,並且日後行事也會違背《聖經》的教誨。

其實,父親完全沒有必要為利文斯敦擔心,因為母親敘述的斯凱島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所以無論他看了多少有關科學方麵的書,《聖經》上教人為天下可憐人服務的教義,從來沒有離開過他。

科學是指引利文斯敦該往哪一個方向前進的學問,對他來說,《聖經》和科學都是不可或缺的。那麽利文斯敦到底想從事什麽工作,打算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呢?

能夠引發隱藏在利文斯敦內心裏的冒險精神,並且將其發揚光大的,就是他體內流著的傳統英國人的鮮血。

英國是個島國,四周環海,英國人自古以來就向往大海。自從航海技術進步以後,英國的少年一看到大海就會振奮不已,他們渴望到海的對岸,去未知的新天地從事冒險工作。就好像斯蒂文森所寫的《金銀島》的故事一樣,這是大家的共同願望。利文斯敦就是這些少年們其中的一位。

後來,“向往大海及冒險精神”與“幫助世界上有困難的可憐人”這兩件事,已經在利文斯敦的內心合二為一,所以他的心裏有個願望:“我將來要當個傳教士。”

傳教士就是把耶穌基督的教義傳播到國外的人。利文斯敦是在24歲時看過一位著名傳教士所寫的一本書,又加上受到獨立教會的影響,才決心成為一位教士的。利文斯敦受了那名著名傳教士的影響之後,立誌成為一位傳教士,同時還立誌成為一名能為人解除病痛的醫生,而他當時最希望去的地方就是中國。

1836年,利文斯敦到南拉納克的格拉斯哥大學學醫。他把他所有的儲蓄12英鎊繳了學費,然後租了一間一星期兩先令六便士的房間。後來,利文斯敦又到獨立教會的神學院研究神學,因此他既了解基督教的信仰,也懂得行醫。

經過倫敦傳教士學社的安排,利文斯敦在塞克斯的奇平昂格接受塞西爾牧師的指導,繼續神學的研究。塞西爾後來搖著頭說:“這個學生笨拙而土氣,很難成大器。”

利文斯敦在擔任傳教士工作這方麵,前途渺茫,因為他仍然羞怯無比。有一次他在塞克斯一個鄉村教堂演講時的忘了他要講的話,情不得已,隻能趕快逃離現場。

但是從1838年到1840年,利文斯敦在倫敦的柴寧克勞斯和莫菲爾德兩家醫院學醫,他學到了很多東西,並且為將來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利文斯敦的土氣不見了,他也不再羞怯,他的老師也注意到了他的特質。

利文斯敦參加了一次討論非洲奴隸買賣的會議,他心潮澎湃。聽過了在非洲生活了20年的著名傳教士羅伯特·摩法特的講話以後,他的注意力轉向了非洲。

這位年輕的學生問摩法特,他可以為非洲做什麽。

“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摩法特回答說,“隻要你離開歐洲人住的地方。”利文斯敦一生都沒有忘記過這句話。

就在這時候,中國與英國爆發了鴉片戰爭,所有的英國人現在都不能去中國傳教了。

經過摩法特博士的鼓勵和倫敦傳教學社委派,利文斯敦下定決心以傳教士的身份前往非洲。

聽到利文斯敦決定去往非洲的事,最高興的莫過於居住在故鄉布蘭太爾村的父母。基於對宗教的虔誠,他們很高興利文斯敦能去非洲傳播教義,為那些落後的民族帶去福音。

兩年之後,利文斯敦從非洲寫信給傳教學社時說:“我十分讚同進入非洲黑暗大陸內地的決定,希望上帝能夠使我獻身於這項榮耀的工作。”

在利文斯敦去世的那一年生日之時,他在日誌裏寫著:“我主基督,我再度把我自己獻身給你,請你接受我,請你保佑我在今年內完成我的任務。”

要了解這個人內心所想的,就要從一個角度去剖析,那就是非洲。如果說得形象一點,利文斯敦與非洲好像是婚姻關係,他和非洲連在一起,最後他也把那個地方看成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