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家團聚
從1882年到1888年的七年間,是吉卜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間。在駐印度的英國人中生活和工作,使他走上了寫作這條道路,並使他形成了對事物的態度,為他提供了許多寫作的素材。
這位聯合服務學院的知識分子,在英國受到的教育教會了他人道主義、大世界主義,但是後來他逐漸變得狹隘,推崇種族歧視和殖民擴張,這與他這段時間在印度的生活不無關係。不是說印度社會的觀念落後、缺乏教養,而是在英國駐印度的軍官之間,這些思想才是正統的、主旋律的。
當然,駐印度的英國軍官社會也有很多吸引吉卜林的特點,比如勤勉奮發、盡職盡責、臨危決斷,以及強烈的團隊精神。最後一點可能是最吸引吉卜林的了。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尋求團體的支持,許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吉卜林性格的中心。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可能是他這七年在印度的關係,而不是因為他一個人被送到“孤寂之屋”造成的。
1857年的密拉特事件以後,駐印度的英國軍官更是非常團結。而印度社會自身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首先奴隸製度被廢止了,妻子殉夫的習俗也被禁止了……
到19世紀中葉,駐印度的英國人已經認為他們天生要比圍繞在他們四周的任何種族來得優越。但是,任何在印度有地位的英國人,在英國本土卻不為人知。在英國本土的英國人對統治印度的政府經常遭遇的問題一概不知,而且也沒有興趣。
長此以往,駐印度的英國人在道德上和情感上都和祖國產生了裂痕,他們逐漸變成一個自覺意識很強、尋求內部認同的團體。他們自己有自己的俗語、習慣,以及極強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吉卜林在這種社會裏度過了他重要的七年——直到23歲,不可避免的,這個社會對他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也使他的心智變得狹隘了。
在孟買上岸的時候,吉卜林發現他很自然地說出了自己以為已經忘記了的印度語。吉卜林繼續前往拉合爾,他的父母在那裏已經住了七年。約翰在1875年被調到拉合爾擔任博物館的館長,同時還負責按照孟買藝術學校的規模,在拉合爾成立一所藝術學校。
按照駐印度的英國人嚴格的階層劃分來看,約翰的地位並不高,但他們夫婦卻進入了較高層的社交圈子。約翰和艾麗斯兩個人偶爾也給在拉合爾發行範圍最廣的報紙投稿。1876年,拉合爾總督委托約翰設計華麗的旗幟,供各獨立王子們謁見女王時使用。因此,約翰的名字就被記錄到帝國主義的殖民史裏麵去了。
艾麗斯用筆名發表了一些詩,贏得了拉合爾這位愛好華麗裝飾和文學的總督的讚譽。加上約翰在設計旗幟上的突出表現,他們得到了一定數目的獎金和一枚銀質獎章。
等吉卜林到拉合爾的時候,總督已經卸任,新來的總督並沒有他的前任那麽喜愛藝術和藝術界人士,因此約翰和艾麗斯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吉卜林一家人還是為團聚而大感快慰,尤其是第二年翠絲也回到了印度,一家人更是快樂無比,因此艾麗斯戲稱“一家四口終於合在一起了”。
一家四口快樂地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穩固的情感基地,使得吉卜林可以展開他的工作。吉卜林得到了他父母的鼓勵和稱讚,翠絲也偶爾寫一些文章。約翰似乎比任何人都了解當地的藝術,他對所遇到的任何方麵的事物都有極大的好奇心。兒子的文章,艾麗斯可以說每篇都讀,時時加以讚揚,並偶爾加以修改。
生活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吉卜林當然很快樂,而且在18歲的時候就有正式工作,並像父親那樣擁有一間辦公室和一個仆人,他還有什麽不滿意的呢?但是父母對他的管理也有些嚴格,約翰總是覺得會有一些不好的東西**他的兒子,而吉卜林則感到一股窒息般的壓迫。
吉卜林與父親
根據吉卜林的部分著作,我們可以推斷,艾麗斯希望她的兒子永遠不要長大。在他的故事裏,母親都不停地要插手她們兒子的愛情,直到最後按自己的想法發展時,才覺得鬆一口氣。事實上,艾麗斯經常注意著吉卜林,甚至不讓他隨著自己的本性自由地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