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時光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林德伯格夫婦回到了 美國。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時, 林德伯格提出要返回航空團,遭到拒絕。於是,他以平民的 身份擔任工廠的技術顧問,一直協助二戰中的美國。他傾其 所有地幫助美國陸軍航空團,憑借自己所有的經驗教導其他 飛行員如何進行長距離飛行以及延長飛機的航程。
林德伯格還以平民的身份執行過 50 次飛行任務,其中 一次還擊落過一架日本戰機,隻是這個記錄當時沒有公開。
林德伯格除了在航天上,還在火箭方麵具有卓越的貢獻。
1945年 5月,在納粹德國希特勒軍的最後一支部隊投降之後, 林德伯格為了研究德國的火箭狀況,前往德國。當他來到慕 尼黑時,慘不忍睹的景象一幕接一幕地映入眼簾。到處是被 炸毀的建築物、倒塌的混凝土牆以及形同垃圾堆的大路,道路上難以看到一個人影,猶如死城一般。然而這樣的城市何止一座?
那些藏在千瘡百孔的房屋角落裏的老人、婦人、幼童 都在爭奪軍隊所丟棄的食物。這些情景使林德伯格深深體 會到一種文明崩潰的感覺。德國人無論在藝術、音樂、宗教、 哲學,還是現代科學都對世界有著重要貢獻。他們崇拜科 學,願意為科學犧牲一切,卻難以保持精神力量和物質力 量的平衡。
德國失去了這種平衡,因為他們太過於迷信科學的力量。 他們認為隻要擁有科學力量,就可以變成超人而支配全世界。 林德伯格思考,德國現在所遭遇的一切,難道沒有值得他借 鑒的地方嗎?
隻有文明而沒有科學,文明是無法繼續延續下去的。林 德伯格在德國所學到的東西就是:如果要使文明延續下去, 必須借助精神上的真理,來引導科學所具有的物質力量。現 代文明就是過於注重物質的發展,才會失去精神和物質上的 平衡。
如今,林德伯格已經體會到過度的物質文明所帶來的後 果,人們像機械齒輪般地在工作,而他心愛的飛機竟然被使 用在破壞世界的文明上。林德伯格一直在反思著自己的行為 以及思索什麽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林德伯格夫婦一直生活在康涅狄格州。同時,林德伯格成為美國主要航空公司之一的泛美航空的成員,還加入了
美國空軍部。
1953 年,林德伯格 出版了一本自傳《聖路 易斯精神號》,從書名也 可以看出飛越大西洋在 他生命中的意義。在這本自傳的結尾,林德伯格寫道:“我們生活在現在,卻一邊 沉浸在昨日的夢中,一邊做著明日的美夢。”
1954 年,《聖路易斯精神號》獲得普利策獎,林德伯格 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不相信魯莽的機會,但什麽機 會都不抓住將一事無成。”同年,美國第 34 任總統艾森豪威 爾任命林德伯格為準將。
晚年時期,林德伯格移居到夏威夷毛伊島。毛伊島位於 莫洛凱島和夏威夷島之間,風景秀麗,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林德伯格酷愛當地的自然風光。
1974 年, 林 德 伯 格 因 癌 症 病 逝, 被 葬 在 Palapala Ho'omau 教堂。安妮去世後,與他葬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