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警惕“假性親密”,別讓它拖垮你的感情

當兩人之間有真愛情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到年齡的問題、經濟的條件、相貌的美醜、個子的高矮等外在無關緊要的因素的。假如你們之間存在著這種問題,那你要先問問自己,是否真正在愛才好。

——羅曼·羅蘭

每當我們被隔空“撒狗糧”的時候,總是會自嘲可能“談了個假戀愛”“結了個假婚”。

雖然是一句玩笑,但對有的人來說,真的如同談了個假戀愛、結了個假婚,看上去符合戀愛、結婚的過程,但並沒有親密關係的精神內核。

我身邊有一對年輕的夫妻便是如此。兩個人是從校服到婚紗的“畢婚族”,按說這樣的感情美好又真摯,可是婚後三年,他們還是再次走進了民政局。

原來,當他們真正生活在一起後,發現婚姻並非和自己想象的一般,但為了不影響感情,他們努力壓製自己的情緒,避免吵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避開的問題依舊存在,且分歧越來越多,最終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直到他們離婚,周圍的人還都不明白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因為他們從未對婚姻有過抱怨,更沒有過激烈的爭吵。

這便是典型的假性親密關係:沒有爭吵,沒有家暴,更沒有出軌,像所有幸福的戀人一樣,會牽手,會擁抱,但精神世界並不靠近,甚至隨時都可能分崩離析。這種表麵親密,實際卻保持距離的關係,形式大於內容,是雙方經過心理博弈後產生的一種防禦機製。

而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是相信自己的價值,也能看到伴侶的價值,能依賴伴侶,也能保留空間。如此具有彈性的“安全型依附關係”才是科學的親密關係,亦是能與時間賽跑的親密關係。

愛是一種能力

心理學家埃瓦爾德·海林說:“我們的感情和態度麵對的對象不僅隻有其他人,也包括我們自己。”

一個擁有愛的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幸福。然而,走進感情的聖殿才會發現,擁有愛的能力並不簡單。

一般常見的問題是分不清“迷戀”和“喜歡”。

對一個人迷戀的表現往往是在還不了解對方時就忽略對方的缺點,將對方當作心中想象的“完美戀人”,瘋狂“愛”上對方。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愛”充滿占有欲。喜歡一個人則是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看到對方的優點,不會“瘋狂”,但卻持久,且不畏懼承諾。

在一檔調解節目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女孩是一名幼師,從小到大幾乎沒有做過什麽出格的事情,但偏偏愛上了一個已婚男人。兩個人在一起並不快樂,吵架也是家常便飯,可就算對方的妻子找上門來,女孩依然不肯放手。細究之後,才在女孩的隻言片語中找到答案。原來,女孩特別喜歡電視劇《大宅門》中的白景琦,她覺得現在和自己交往的男人很像白景琦,所以舍不得放手。

這個理由聽上去很無厘頭,但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類似的人,因為某個浪漫的場景、特定的人設愛上對方,結果在正式走進感情後才發現,對方並非自己想象的樣子。事實上,這不是因為對方變了,而是因為迷戀的作用消失了。

但真正的愛不一樣,雖然它也有“**”的成分,但在“**”消退後,會留下摻雜了親情的溫暖、友情的義氣。因為了解對方,看得見對方的優點,也看得見對方的缺點,所以所做出的感情承諾就不是一時衝動,這會讓感情更加持久。這一點,恰恰是迷戀所給不了的。所以,當一個人在擇偶方麵一錯再錯時,便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錯把迷戀當成愛。

阻擋我們幸福的,除了對迷戀傻傻分不清楚,“愛無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愛無能是一種情感疾病。顧名思義,所謂“愛無能”,便是不具備“愛”的能力,不願去愛,不懂去愛。

導致“愛無能”的因素有很多,有人是因為在上一段感情中受到傷害或背叛,從此心灰意冷,不敢再愛;有人是把所有一切都排在愛情的前麵,一旦需要選擇,便會率先放棄愛情;還有的人是不懂得愛,常常會走進兩個極端,要麽追求完美的對象,要麽錯把一夜情當成愛。

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愛,在向往的生活中不期待愛,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樣的人最容易“愛無能”,如同丟失了幸福的能力,就算有適合的感情出現在麵前,也能把一切搞砸。

滯留的矛盾,是假性親密的關鍵

如前麵所講,迷戀、“愛無能”,都是假性親密的成因。但假性親密的關鍵,是伴侶間那些沒有被解決的矛盾。

積水成窪,堆土成丘,那些小矛盾日積月累,不僅會成為兩個人之間很難跨越的鴻溝,更會讓兩個人的相處變得“僵硬”,一般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 “忍字訣”維持表麵和平

很多人之所以會維持表麵的和平,是因為利益和麵子。當兩個人被巨大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時,便會把矛盾壓下來,在外人麵前佯裝親密。當兩個人中的其中一方十分看重麵子時,也會為了避免他人異樣的目光不敢吵架,不敢去深究矛盾,隻為給他人留下幸福的印象。還有人會因為父母的健康、孩子的成長,麵對矛盾時選擇隱忍不發。

然而,那些沒有被解決的矛盾並不會隨著忍耐消失,兩個人也最終會因為這些矛盾漸行漸遠。具有特色的高考後的“離婚潮”便是如此。

因為這種親密關係中總有一方會率先懷疑“忍”的意義。可以說,這是一種很消極的相處方式,沒有情緒的起伏,對方便不知道你內心的波瀾;沒有語言的交流,對方便不知道你對某件事的看法。最終,一個費盡心力隱藏情緒,一個卻絲毫不知道問題已然出現。

? 刻板印象成為親密絆腳石

很多人在和伴侶相處多年後,突然會在某一件事中發現自己一點兒也不了解自己的伴侶。這其實並不是伴侶隱藏太深,而是因為他們在相處過程中被刻板印象局限,對對方的了解停留在最初。

很多親密關係會出現問題也是基於刻板印象,初遇對方時,對方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便覺得對方不需要細膩的情感表達,於是在日後的相處中就忽略了這一點;對方在某個特定時期說自己並不講究儀式感,便覺得對方不是一個浪漫的人,於是在日後的相處中不再主動表達愛意。

事實上,不管對方一開始是不是大大咧咧、不在意細節的表達,是否真的不喜歡儀式感,我們都要明白,人的情感需求會隨著時間變化,甚至在不同的環境下也會發生改變。一旦讓刻板印象蒙住雙眼,停止探索對方的情感需求,問題便會出現在親密關係中。

? 錯誤地解決矛盾

在親密關係中,有人是想要解決矛盾,讓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的,但常常用錯方式。

比如有人會因為前期的迷戀,過度解讀對方的言行;比如對方會挑剔你的著裝或者是出行時間,而你卻把這些當作對方愛和在乎的表現。等到**退卻,你不再把對方的種種挑剔當作一種享受時,卻因為習慣的養成,早已無力改變這種相處模式。

還有的人喜歡用“冷靜”的方式來解決矛盾,當矛盾出現的時候會迅速抽離,並美其名曰自己想靜靜,也讓對方靜靜。冷靜之後,看上去兩個人都沒有多大的情緒起伏,但問題被擱置,並沒有得到妥善處理。

雖然這三種假性親密的形式不同,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探得假性親密關係的明顯標誌,便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固定的相處模式:忍的人一直忍,藏的人一直藏,冷暴力的一直冷暴力,兩人交往中存在的所有問題始終未曾解決。

假性自我,是假性親密的本質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假性親密,僅知道它的表現形式是不夠的。

我們最先要了解的是自我,因為假性親密的本質便是假性自我。

心理學中有個詞語叫“鏡映”,指的是養育者需要像鏡子一樣對孩子的價值、成績和成就做出適當的反應。

一個人會出現假性自體,源於早期養育中的鏡映失敗。養育者不是對孩子的一切做出反應,而是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方式來做。當孩子不能調整自己以滿足養育者時,養育者通過冷漠或懲罰來訓練孩子,孩子便會傾向於發展出一種假性自體。

即當一個孩子被要求成為“乖孩子”“勇敢的孩子”時,他們便會逐漸戴上虛假的麵具,隱藏自己真實的個性。

這些孩子可能會很優秀,成為備受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們的內心並沒有真正連接到自己的情緒。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年紀輕輕就成功的人內心卻並不快樂,這便是因為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滿足操控自己的養育者,自己並不能從中體會到成就感。

通常情況下,產生假性自我的孩子分兩種:

一種是表演型的孩子。這類型的孩子和父母的互動方式主要是逗父母開心。

另一種是觀眾型的孩子。這類型的孩子和父母的互動方式主要在於接納父母的一切,比如父母的抱怨、父母的壞習慣。

但不管是表演型還是觀眾型的孩子,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依然會把這種假性自我延續下去。

比如在父母麵前是“觀眾”,總是順從父母的人,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很容易把這種相處模式複製進去,即不管伴侶做什麽,都以被動的形式接納:伴侶發牢騷,他便在一邊聽著;伴侶有什麽不好的習慣,也不會主動去溝通。

在時間的磨礪下,伴侶便逐漸被“培養”為和父母一樣的人。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看上去過分的是伴侶,但事實上,他在以自己的方式操控著伴侶。而在這樣的“操控”中,他也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因為他所表現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操控”也並非自己真實的意願。

同樣,一個善於“表演”的人,在成年後也會把“哄人大法”用在伴侶的身上,當矛盾出現時,他可能會用幽默的方式來化解對方的怒氣,但矛盾並不會被真的解決。

不管是“表演”還是“做觀眾”,在親密關係中,他們都沒有做真實的自己,或忽略壓抑自己的情緒,或操控伴侶的情緒和注意力,最終都忽略了親密關係中真正的矛盾。

走出假性親密的怪圈,從“心”做起

克裏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說:“你對待伴侶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你對伴侶付出什麽,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麽。”

假性親密關係也是如此,戴著麵具對待伴侶,亦是戴著麵具對待自己。

那要如何打破假性親密的魔咒,擁有靈魂契合的高質量親密關係呢?我們可以從下麵三個方麵進行:

? 學會辨別真正的親密關係

說到底,感情始終是兩個人的事情。一個人努力,永遠體會不到雙向奔赴的快樂。

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是一種什麽樣的狀態:是想起來就心安,還是充滿憤怒;是情緒流動很順暢,還是小心翼翼不敢流露情緒。

確定了自己的狀態,再去分辨形成這種關係模式的原因:是因為自己還是對方;是因為過於珍惜不敢把矛盾拿出來解決,還是息事寧人,覺得沒必要大驚小怪。

辨別出真正的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及時解救自己的親密關係。

? 提高警惕,建立預防意識

在所有的假性親密關係中,一半是因為性格、環境等因素,還有一半則是因為疏忽大意。

很多人的親密關係一開始是良好的,但隨著感情的深入,會逐漸放鬆對情感方麵的關注。相信很多人對這一點都深有感觸:婚前浪漫無敵,婚後裝傻充愣。

一句“老夫老妻”,便省略了所有促進感情的儀式、對對方的體貼關心等,雖然不至於天天因為這些小事吵架,但好好的感情也會慢慢變成“將就”。

不要在感情中做“溫水青蛙”,時常保持警惕,可以避免讓自己的親密關係進入“假性”的模式化。我們要相信,感情裏的每一件小事都不會白做,所有好的細節最終都會成為感情的基石。

? 勇敢做真實的自己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要學會做真實的自己。

活在人群中,我們常常會壓抑自己的天性,讓自己成為他人期待的樣子,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輕易獲得讚美、肯定和掌聲。時間久了,我們便會忘記自己真正的樣子,甚至會失去做回自己的勇氣。

其實,一個人隻有做自己才更容易擁有幸福的人生。因為做自己可以讓自己真實地感受快樂,可以讓自己享受輕鬆。你不必因為擔心他人的目光而不敢做渴望的選擇,你也不必擔心自己的選擇會帶來不被他人認可的後果。忠於自己的你,才擁有無限可能。

同樣,在親密關係中,也許真實的你並不完美,但可以讓你更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也明白內心真正的需要。

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和伴侶溝通,因為你的每一次憤怒、失望、高興、激動,都是我們對自己或伴侶的內心渴望。也隻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向伴侶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做到有效溝通。

親密關係是兩個人的關係,也是和自己的關係,不排斥自己的內心,不消極對待,我們不僅會擁有一段好的親密關係,自己也會成為越來越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