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打破自我懷疑的魔咒

正視自己的價值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想了解自我價值,就要了解價值的問題。所謂價值,就是我們在進行社會活動,建立社會關係的過程中,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並對自身有意義的客觀屬性。

價值由社會價值和人的自我價值兩方麵構成,這一課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後者。

當一個人的能力得到認可,並被他人或社會需要的時候,他的內心會產生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這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該理論提出,在人的一生當中,最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需求,之後是安全、社交需求等基本的需求。當這些都得到滿足後,人們就會去追求一個更高層次的對自我價值的需求。

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會因為無法實現自我價值而遇到很多問題:

“為什麽我這麽努力,還是無法得到別人的讚同?”

“為什麽我什麽都做不好,總是把事情搞砸?”

“為什麽我這麽平凡?一點價值都沒有?”

構建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自我懷疑,這是一個漫長的征程,但堅持下去,彼岸就是榮光。

找到自己想要實現的價值

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明確區分世俗價值和自我價值。當一個人認為名牌包比自身能力更能武裝自己的時候,就是將世俗價值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但賺更多的錢並不意味著自我價值的實現,這隻是對物質的追求。

自我價值並非與生俱來,它是在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和你的人生經驗相結合而產生的主觀感受。而且,價值是多元的,沒有高低之分和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擅長和陌生的領域,實現自我價值,不是讓你成為全能人才,而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

郭冷今年47歲,至今未婚,他曾是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愛徒,他的自我價值是在舞台上綻放自己。然而,因為一次意外,郭冷拉傷了韌帶,便與舞台無緣了。後來他成為一名舞蹈教師,從台前舞者到幕後老師的轉變,也讓“幫助他人登上舞台”成了郭冷新的人生目標。

在不同人生階段,我們也會擁有不同的自我價值。

“道理我都懂,可眼前的路實在太難走了,人到中年,還要遇到這麽倒黴的事情!”來訪者趙先生無奈說道。

趙先生的問題是共性的,他陷入了自我懷疑之中。

心理學上說自我懷疑是“主觀的對自我看法的懷疑或不確定”,趙先生的情況無疑是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認同障礙。

我們每個人天生就背著一塊又大又沉的板子,這塊板子代表了我們所要承擔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它無法舍棄,也不能放下。可有的人,投機取巧,會將板子鋸短,得意揚揚地看著負重前進的其他人,自己則“輕鬆”前行。

然而,道路的前方,總有許多又寬又深的溝壑,這時候,長長的板子就成了橋梁,被鋸短的板子變得一無是處。

這告訴我們,背負著的板子,是讓我們直不起腰的負重,也是幫助我們跨越困難的橋梁。不要覺得隻有自己最倒黴,這是“旁觀者差異”所導致的錯誤心理。

追求自我價值的路途必定是坎坷的,這條路與苦難有著同一張臉,但隻要我們獲得了自我價值,就能讓它成為我們日後跨越困難的橋梁。

小事情成就大價值

李春燕是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獲得者,她2000年從衛校畢業後,在貴州省大塘村當醫生,這是一個“小病扛,大病頂,實在不行把巫師請”的貧窮落後的小村落。李春燕甚至沒有機會穿上白大褂,她提著一個竹籃子,在田間地頭穿梭行醫,她是平凡的百姓,普通的赤腳醫生,但她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十裏八鄉人民的健康。

李春燕的自我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她沒有做驚天動地的大事,隻是擁有對職責的堅守,對生命的負責。從小事開始做起,這也是自我價值實現的方法。

福特汽車是享譽全世界的知名汽車品牌,它的創始人福特在參加麵試時,發現同去的幾位競爭者都比他更有優勢,可他們都在一件小事上敗給了福特。麵試的辦公室門口有一張廢紙,除了福特,沒有一個人看到。麵試官認為,若是能看見小事,眼裏一定容得下大事;可要是隻能看到大事,卻不一定看得見小事。

將小事做好,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洛克菲勒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人一定要有遠見,隻有長時間地吃苦,才能長時間地收獲。”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早年在企業工作的時候,公司已經瀕臨破產,他成了那一批大學生裏最後一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他不斷鑽研技術,努力開發,最終讓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為他後來創立京瓷打下了基礎,他也在工作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說起來,稻盛和夫所做的,就是將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

像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麽,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麽。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知道了自我價值的實現要從小事做起,我們再來說說自我價值的心理層麵,那就是要相信自己是獨特的那一個,每個人的存在一定有自己的價值。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說: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可現實是,人們會在遇到挫折或問題時無法控製地討厭自己,有因為肥胖不喜歡自己的女生,也有因為和朋友鬧矛盾而討厭自己的人,一旦事情發生,這類人第一個埋怨的就是自己。

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極低,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也是來自他人的認可,而非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人在心理學上是“討好型人格”。做任何事情,他們都會去想別人的反應,迎合他人的期許,價值感不是這件事情帶給自己的,而是他人反饋而來的。

心理學家蘇珊·紐曼表示:“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

心理學上說,當一個人做事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時,那麽他就會有一個清晰的自我存在;但如果一個人做什麽都是從別人的感覺和想法出發,那麽他的自我就是虛假的,這個虛假的自我會讓這個人異常痛苦。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你也是討好型人格,就要警惕起來。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學著拒絕別人,不要強迫自己;其次,通過學習,提升自我能力,不要在乎他人的評價;最後,就是敢於表達真實情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價值和他人攀比,也不要因為自我價值和現實的落差而自暴自棄。

行動起來,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屬於你自己的自我價值。它不用多偉大,也不用多震撼,我們的人生,是由幾千幾萬個選擇組成的,當人生走到盡頭,你回首而望時,發現最對不起的人竟然是自己,這才是最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