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外在的情緒管理

第一課 相信成功離自己很近

心理學中有一條著名的定律——吸引力法則,指的是當你的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你的心思集中在什麽地方,你就會得到什麽樣的未來。

有位作家曾經說過:“先相信你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所以你如果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成功離自己很近,信念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中強大。

那我們該如何具體操作呢?

否定自己是因為你在懼怕挫折

“我肯定不會成功的,這件事對我來說太難了……”

“失敗太可怕了,別人有從頭再來的勇氣,我直接一跪不起。”

這些話是否看著很熟悉?

當下,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負麵想法也越來越多。

“隻要不去做,失敗就找不上門。我知道這樣很消極,但我就是不敢去做。”來訪者小張如是說。

小張現在年過三十五歲,仍是賦閑在家。他的家庭條件算得上優渥,但是卻讓他變得像溫室的花朵一樣不堪一擊。

上大學的時候,他想在老家創業,做新型農業設備。前期經曆了各種磨難,連投資人都已敲定,就差臨門一腳時,他父親問了他一句:“萬一失敗了怎麽辦?”

這八個字給了他當頭一棒。他輾轉反側,糾結了一晚上,最終還是放棄了。

其實家裏也已給他備好後路,為何他可以如此輕而易舉地放棄?他說,他害怕失敗。後來他自己發現過好多商機,每次都是一樣,因為害怕失敗沒有去實行,結果錯失了許多機會。他的想法,永遠隻停留在“想”這一層麵上。

這樣的他,也是萬千人身上的一個小小縮影。

的確,麵對挑戰,一時的畏首畏尾雖然能夠換來片刻的安寧,卻容易讓我們陷入更長時間的懊悔中。

勇敢的人並不是感覺不到畏懼的人,而是征服了畏懼的人。

那些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害怕失敗,做事情瞻前顧後的人,本質上是懼怕挫折。

這是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過猶不及,過多地害怕失敗,會抑製自身的行動力。

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想太多了,把一切看得太複雜。

要克服這種害怕失敗的心理,首先要正視問題的本質。不要總是想著去逃避。相反,我們需要以坦然的心態去麵對,不要畏懼任何結果。

在過往的經驗中,太多的人和事告訴我們,結果是行為過程的產物,越執著於結果,越難以將問題看淡。

鼓勵自己多去嚐試,不要害怕,享受去做的這個過程。

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麵對挑戰,那麽,我們就不會懼怕挫折,甚至更容易將事情做好,離成功也會更近一步。

最後,學會迎難而上。

泰戈爾曾說過:“你應該不顧一切縱身跳進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運,然後,以大無畏的英勇把它完全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難在向你挑釁。”

拜倒在困難之下還是征服困難,皆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信念。很多時候,我們離成功隻差那一股超越恐懼的信念。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沉沒成本,這個詞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避之不及,唯恐落入沉沒成本的陷阱。

通俗點說,沉沒成本是已經付出的代價,無論是否繼續投資或采取行動,這些成本都無法收回。

這個名詞來自經濟學,當人們麵臨決策時,常常會受到過去投入的影響,而將已經花費的時間、金錢、資源等視為考慮因素。但從理性決策的角度來看,沉沒成本應該被視為無關緊要的成本,因為它已經無法改變,所以不應該影響當前和未來的決策。

不得不承認,我們總會做出錯誤的選擇,並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響和損失,然而在賭徒心理的驅使下,我們幻想通過某種手段,能夠減輕自己的損失,所以我們不願輕易放手。

其實沉沒成本並不像它的字麵意思那樣,它實際上是人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投資行為而形成的一種心理預期,也是造成當局者迷的一個重要心理謬誤。

有這樣一段觀察樣本:在一段戀情裏,男方對女方投資較多,在這段感情的起始,男方得到了足夠的滿足,他選擇了繼續持有。

突然有一天,女方出軌了,男方十分痛苦。這時男方的滿足感已經小於零,很明顯,男方這時應該選擇放棄持有。

由於男方在先前投資太多,且沒有達到男方心目中的預期,這時放棄會造成大量沉沒成本,所以男方開始合理化他之前的大量投資,認為這個女生值得他投資這麽多,她會重新變好的。

因此即使男方知道女方出軌,每天都承受著痛苦,他也不願意放手。

太過懼怕沉沒成本,反過來被它操控了情緒,反而得不償失。

許多所謂無視沉沒成本的方法,其實是用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將自己培養成一個幾乎完美的理性決策機器。

作為普通人,即使知道這個道理,沉沒成本造成的心理痛苦依然存在,我們仍然無法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考慮沉沒成本是人的本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直盯著沉沒成本不放,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痛苦。

借用羅曼·羅蘭的一句名言:“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

代入沉沒成本也一樣,既然它無可避免,無法忽視,那我們就認清它,掌控它。

在沉沒成本的廢墟上重建自我生長的成本,比繼續原地踏步投入的成本要小得多。不將沉沒成本視作成本,也就不會落入被它牽著鼻子走的陷阱中。

要有失敗者的邏輯,但不能有失敗者的心理

著名小說家巴爾紮克曾經說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則是一個萬丈深淵。”

對於不可避免的困難,我們隻能麵對,並且將之化為動力。

我們需要擺脫過去失敗的傷痛,將每一天都變成一個新的起點。可以選擇在每個環節注意自己可能會犯下的錯誤,提升自己的判斷力,增加自己的成功概率;更要學會打破失敗的邏輯,而不是一直沉淪在失敗者的心理中。

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這才是失敗賦予我們的真理。

知乎有位匿名網友說過一段她自己的親身經曆:當年她與大學室友約定一起考研,雖然通過了初試,但在複試過程中,她遺憾出局。

那幾天,她鬱鬱寡歡,畢業以後,她下定了決心:“我要繼續奮戰。”

考研二戰的她,吸取了頭一年失敗的教訓,並且有了第一次的經曆,她反而在麵試中展現出了落落大方的一麵。終於,她如願以償,考上了心目中的理想大學。

日本作家鬆浦彌太郎說:“與其執著於優秀,不妨讓自己擁有不逃避任何事情的勇敢。不懼失敗,果斷地推進工作,讓自己盡快成為那個敢於麵對一切的勇者。”

失敗不是為了讓自己墮入黑暗,而是在千錘百煉中塑造金石般的身心,讓我們去觸摸成功。

其實,人們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點便是需要學會麵對失敗。

如果對於這次的失敗,不吸取教訓,不總結複盤,不提升自己,那很可能下一次也會失敗,而且會一直失敗下去。

讓我們變強的方法,是在麵對困難和挫折時,複盤總結經驗,打破自己的失敗者邏輯,尋求新道路,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遭受失敗就一蹶不振,陷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失敗者心理中。

實踐法則

凡事都有其方法,通向成功的道路也不例外。我們根據過往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條成功的方法,但願對你有幫助。

? 尋找你的目標並付諸行動

人這一輩子,不管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個目標,來引領自己前進。

這個目標,最好是在你足夠喜歡的領域,而不是盲目做出的決定。

對於這個目標,你可以這樣做:

自我反思:花些時間反思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優勢。思考你希望在生活中實現什麽,你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是什麽,以及你真正重視的領域是哪些。這將有助於確定你的個人目標。

設定明確的目標:確保你的目標具體、明確和可衡量。將大目標分解成更小的裏程碑目標,以便更容易管理和衡量進展。確保你的目標是可實現的,但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挑戰性,激發你的動力和成長。

製訂行動計劃:為了實現目標,製訂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列出需要采取的具體步驟、資源和時間表。將大目標分解成可行的任務,並為每個任務設定截止日期。

堅持和調整:在實施行動的過程中,保持長期、持續的努力。接受挑戰,但也要靈活調整計劃。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學習和成長,並持續評估自己的進展。

找到目標並實施行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目標可能會改變,你可能需要重新評估並調整行動計劃。持續保持目標導向的心態,不斷學習和成長,你將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獲得成功。

? 學會堅持,拚命努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推銷員去企業推銷,卻被老總拒絕了100次。

當他第101次去的時候,老總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般厚顏無恥的人,我拒絕你的次數連我自己都忘記了,門衛都認識你了,你怎麽還不要臉地往這裏跑呢?”

推銷員回了一句:“如果你的員工都能跟我一樣堅持去努力,你的企業肯定能做得更大更強。”

老總大笑,然後跟推銷員簽了一筆巨額訂單。

你想要成功,就必須做到堅持,堅持完成人生馬拉鬆路上的小目標,堅持做到“不要臉”,永遠相信這一次的碰壁隻是在為下一次的成功蓄力,堅信全力以赴是成功亙古不變的充分必要條件。

當你做一件事時,開始的時候花費的精力自然要多一些。但是當你堅持下去,等待這件事走上正軌後,再做同樣的事時,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變得得心應手,成功近在咫尺。

? 無視議論者

不要隨意告知他人有關自己的人生規劃。

因為當別人知道你的目標時,更大概率換來的是對方的酸葡萄心理。他人對你的嘲諷、挖苦將會影響你的心態,讓你產生動搖。

當然,即便我們不得不處在被他人議論的旋渦中,也要做到無視他們的冷嘲熱諷。

事實上,他人的議論與我們的夢想毫無關係。不去理會負麵的議論,我們會走得更輕鬆。

畢竟,成功並不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偉大,而是為了抵達自我靈魂深處的精神小島。

成功沒有捷徑,但成功一定會有方法。

日複一日的積累也許是枯燥的,年複一年的堅持也許是孤獨的,但這些都是成功路上的鋪路磚。

正如俞敏洪所說:“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的。”

成功或許受運氣、機會等因素影響,但主動、持續的努力以及正確的方向,一定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也一定是人生這道難題最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