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
第十四課 交朋友的奧秘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愛因斯坦
相比家人和愛人,我們與朋友之間的相處時間要少很多,但這並不代表朋友不重要。因為圈子決定格局,與我們同行的人會造就我們的社會環境,會改變我們的思想三觀,甚至會影響我們一生的成敗。
縱觀曆史,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因為錯信同窗龐涓,被施以臏刑,終身殘疾;明代才子唐伯虎因為交友不慎,被牽連進重大的科考舞弊案中,並從此失去走仕途的資格。
就連俄國哲學家別林斯基也說:“陰險的友誼雖然允許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卻要剝奪掉你的珍寶——獨立思考和對真理純潔的愛!”
而我們會交到怎樣的朋友,是由我們自身決定的。
你是誰,便會遇到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麽樣的人,便會吸引到什麽樣的人。這便是同類吸引力法則。當你處在某一領域或某一認知範圍時,你吸引來的便是同一領域或同一認知層次的人。正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金庸筆下的《天龍八部》中便處處體現著這一定律。喬峰、段譽、虛竹皆是講義氣之人,在生死關頭也不會放棄朋友,所以他們成了朋友;四大惡人雖然各有故事,但同樣做著傷害別人的事情,所以他們總是同行。還有慕容複,很多人都會覺得慕容複很傻,段譽的身後是大理國,喬峰的身後有遼國,虛竹的身後有西夏,相比慕容複時不時想要拉攏的烏合之眾,這三人對他的複國大業更有幫助,而他在分別得知他們的背景後,沒有了結交之心。
其實,這便是同類吸引力法則,因為慕容複和段譽等人不是同類人,所以他們很難成為朋友。認知不同的人就算強融進一個圈子,也會格外別扭,更不要說成為交心的朋友了。所以,想要交到優秀的朋友,我們需要把自己變為優秀的人。同時,在交朋友的路上也要避開這兩個誤區。
? 誤區一:所認識的優秀之人都是朋友
大部分人都趨向於和更優秀的人成為朋友,優秀的人亦然。但是,認識優秀的人並不代表就成了對方的朋友,因為真正的朋友都是基於信任和對等這兩大原則的。
信任來自深層次的交往,大家對彼此的人品、背景等都有足夠的了解,在這一基礎上,很多看似來自不同環境的人也能成為朋友;對等則是大家的社會地位、興趣愛好都相差不大,站在同一個層麵,自然更容易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所說的話,交流起來也更容易走心。
信任需要時間的加持,對等需要自己的努力,單單是認識優秀的人並不能滿足這兩大原則。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取得和比我們厲害的人對話的機會,因為他們也在尋找與自己三觀實力相對等的人。而且,當大家不是站在同一維度時,會在無意識中成為“索取者”和“被索取者”,事實上,沒有人願意成為“被索取者”。
? 誤區二:談得來,便是朋友
有時候,我們會和某個人聊得很好,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和對方很合拍,也可能是對方在降維社交。
那要如何判斷對方是真的和我們合得來,還是隻是在向下兼容呢?我們可以注意兩個點:第一點,對方對你的處境很理解,對你的觀點也很尊重,交談時讓你覺得很舒服;第二點,當你想和對方進一步交往時,卻發現對方和你之間總是像隔著什麽。
那你們之間便不是因為有緣而想法相似,而是對方在降維社交。這樣的社交同樣是不平等的,主動權亦掌握在對方的手中,很容易形成這樣的局麵:對方決定了你們“友誼”的親密程度和進展速度,你隻能跟著對方的節奏被動接受。甚至於,在對方需要你的時候,你們是朋友,在你需要對方的時候,你們隻是熟悉的陌生人。
所以,真正有用的“朋友圈”來自同一個層次。而想要提升自己的“朋友圈”,就要先提升自己。
對朋友真誠的人才能交到真誠的朋友
《孟子》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自古以來,對朋友最高的評價便是真誠。一個不真誠的人很難遇到真正的朋友,而真誠的朋友很容易給我們帶來幸福感。
TED(1)曾有一場關於“什麽是幸福”的演講,它告訴我們,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更加快樂。
很多人都覺得讓自己變得富有是重要的生活目標,還有的人覺得名和權也是重要的生活目標,於是人們也朝這些方向努力著。可這些真的會讓我們擁有幸福感嗎?哈佛大學開展了一次超長的研究項目,研究人員用了75年的時間,對724位男性進行跟蹤記錄,分別記下他們的工作、生活、健康等。這些被試者處於兩個極端,一群是哈佛大學的本科生,一群是生活困頓的波士頓男孩。隨著研究的進展,他們也分別進入社會的不同領域,有人從社會的底層走向最高層,有人恰恰相反,還有人患上了精神分裂……
而通過詢問和記載,最終發現,對人際關係滿意度越高的人越開心、健康、長壽。
據研究,糟糕的人際關係會引發人的一些疾病,比如心髒病、關節炎等,甚至還會傷害到大腦,讓大腦加快退化,出現記憶力衰退等情況。也就是說,好的人際關係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擁有更健康的身體,還能保護我們的大腦。當然,這裏所指的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團體等,雖然沒有特指朋友,但朋友也有著這樣的“功效”。
從劉備、關羽、張飛的生死之交,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交,莫不透著“真誠”二字。一個總是會辜負朋友的人,最終會和朋友越走越遠,正所謂“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真誠待人,也許會被“壞朋友”利用,但時間最終會篩選出合適的人選。
那怎麽樣才算是對朋友真誠呢?交朋友伊始,是朋友對我們的考察期,也是我們對朋友的考察期。在這個時期,我們不必全盤拋出自己所有的事情,也不必所有的話都毫無保留地說出來。因為真誠不是“傻白甜”,但在相處中依然要堅守兩個原則。
? 守信用
一個守信用的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認真對待,這樣的人自然也更容易獲得真誠的友誼。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漢明帝時期的秀才張劭,為了朋友範式的來年之約,會提前養雞釀酒等待;而範式為了按時赴約,竟會自刎以鬼魂行走千裏之外,隻為不在朋友麵前失信。
就像宋代文學家戴表元《昨日行》中所言:“種樹莫種垂楊枝,結交莫結輕薄兒。楊枝不耐秋風吹,輕薄易結還易離。”一個守信用的人不管是做事還是說話,都會給人留下可靠的印象。和這樣的人相處,內心可安定,有事也可托付。
? 有底線
一個有底線的人是令人放心的人,至少不用擔心其傷害自己。而且,有底線的人不會因為外在的變化而改變對朋友的態度,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他都會抱以同樣的態度。甚至在朋友因為順境而內心輕飄時,有底線的人還會“當頭一棒”,讓其清醒,避開不必要的麻煩。
與這樣的人在一開始的相處中,也許對方不夠熱情,相處也不夠舒適,但相處久了就會發現,這樣的人才是真誠的,他不會因為你的地位變化而改變對你的態度,更不會因為你不喜歡聽便不說一個朋友該說的話。
同樣,唯有有底線的人才能交到有底線的朋友。因為三觀相投才更能理解對方,才不會把對方的堅持看作一種缺點。
不要擔心有原則、有底線會讓自己錯失朋友,原則和底線並不代表不真誠。相反,必要時拒絕做一個老好人,並且準備好帶著原則和底線的真誠,會讓我們在交朋友的初期更快察覺出適合做朋友的人。
如馮驥才所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線上的。一個人隻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
三個維度,趕走心中的“羞澀鬼”
盡管吸引力法則可以讓我們吸引到相似的人,但若我們因為羞怯不敢與人交往,那別人便無法了解到我們是什麽樣的人,正如“茶壺裏煮餃子”。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感到羞怯的人往往是一個矛盾體,他們一麵把自己看得過重,總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別人的視線中,自己一不小心便會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另一麵,他們又把自己看得過低,覺得別人會不屑與自己交往,總覺得自己主動社交會遭遇拒絕。
關於這一心理,我們隻要做到以下三點便可以輕鬆解決。
? 看“輕”他人,不在意負麵評價
網上有一句霸氣十足的話:“我不是人民幣,做不到人人喜歡。”
雖然這種比喻會讓人忍不住莞爾一笑,但不得不說是十分有道理的。有時候我們無法邁開交朋友的第一步,便是被別人可能會有的“討厭”嚇住了。
我們並不必聽取所有的評價。雖然與人相處,完全忽略別人的看法並不可取,但我們也必須有選擇地聽取他人對自己有價值的評價。
比如帶有明顯惡意的負麵評價,我們自然是不用放在心裏的,還有不能感同身受的負麵評價、一葉障目的負麵評價,等等,我們也不必在意。
千人千麵,我們不能堵住別人的嘴,但也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嘴”局限我們的行為。
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堅定自我,把他人看“輕”一些,對有的言論一笑而過,不要被心理暗示下的語言力量打敗。這樣,我們才能邁出交友的第一步。
? 展示自我,不用追求完美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聚光燈效應”:人們總覺得別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身上,事實上,大家更關注的是自己。
提出這個名詞的心理學家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在當時還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要求參加實驗的人穿上印有過氣明星的短袖,然後走進有五個人的房間,之後再分別詢問誰注意到了這件事。被試者認為房間裏的五個人都注意到了,覺得自己很糗,而其他五個人的回答是,他們幾乎沒有注意到被試者穿的短袖上是什麽圖案。相比於關注別人,其實每個人都更關注自己。所以,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我們並不需要時刻保持完美。
而且,朋友之間的相處雖與戀人間的相處不同,但都需要我們做真實的自己,這樣才能交到更合拍的朋友。
? 設置情景,練習模擬對話
每次在網絡上看到說話一套又一套的人,大家會心生羨慕,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口才,這樣就不會害怕與人相處。其實想要破除這一點,我們倒是可以下一點兒笨功夫:給自己設定角色,進行不同的模擬對話。
比如遇到感興趣的人,我們想要和其做朋友應該怎麽說;遇到不喜歡的人,又應該如何拒絕對方想要和你做朋友的意向。
我們可以寫下多種表達方式,然後反複練習,直至熟練。如此,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也會因為慣性行為,做到“嘴比腦子快”,條件反射般說出來。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提高我們與人交往的自信心,設置的情景模擬越具體,信心越足。直到有一天,你會發現不再需要提前“排練”也可以很好地應對突發事件,對交朋友這件事也更遊刃有餘。
在交朋友這條路上,我們或許踩過坑,一個不好的朋友給我們留下了頗深的陰影;或許也感受到與合拍的朋友相處的快樂,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分離,乃至疏遠。但這些都不應該成為阻止我們交朋友的理由。
人生路道阻且長,有三觀契合的朋友同行亦是人生一大幸事。
(1) TED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