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擺脫拖延症的陷阱

“等到明天再說吧,今天太累了。”

“開學前幾天再寫論文吧!”

“還有時間,我玩把遊戲再開始。”

拖延,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不到最後幾分鍾,似乎就不想做這件事情。這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我們總是喜歡拖到最後一刻。

尤其是當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時,拖延反而愈發明顯,看著被排得滿滿的行程,就想窩在沙發上消磨時間。正事從白天拖到晚上,等到最後發現躲無可躲了,隻能起來埋頭苦幹,一邊做一邊譴責自己:“早幹啥去了!”

這就是拖延,明明能夠預見其所帶來的不利結果,卻仍舊推遲了原本的計劃。當然,很多人都有拖延的問題,這和我們的大腦有關係。一個人每天的大腦能量消耗非常大,正是基於“高耗能”的特點,大腦就像托管機器一樣,會盡量自動化地處理身邊的事情。

所謂自動化,也就是最小耗能地運行,被拖延的事情往往都是有一定難度的,大腦自動將它們排在了後麵,最先去處理那些簡單的事情。通俗來說,大腦也想要及時行樂,想要不用“勞動”地生活。

為何會產生拖延症

我們在看電視、玩遊戲、看短視頻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人產生愉悅感,大腦也因此進入了舒適區。從心理學上說,拖延並不是一種破壞性行為,相反,它是一種自我保護。

每年畢業季的時候,大學裏最常見的拖延就是寫論文,明明導師給了兩個月的時間去寫,從找資料到整理案例等,時間非常充足,可不知怎的,準畢業生們在第一步就卡了一個半月,最後剩下的半個月,不得已開始拚命趕進度。

我們討厭論文的煩瑣無趣,恐懼答辯的失敗,安於不用動腦思考的現狀,懶得去考慮自己即將麵對的社會。這時候,拖延就會讓你進入一種舒適區,仿佛是在說:你看,就算我的論文很糟糕也沒關係,畢竟還有半個月的時間去準備。

我們總喜歡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從而掩飾自己的無能與羞愧,其實,拖延的背後是我們對生活的恐懼和渴望。有位研究拖延症二十多年的心理學家說:拖延的主要原因並非逃避工作或生活,而是逃避壓力。

那些越讓我們感到壓力倍增的事物,越會激起大腦的逃避。比如說,你想減肥,肥胖這件事情讓你壓力非常大,不僅影響了你的健康,還對你的人際交往產生了負麵影響。

你製訂了詳細的減肥計劃,但每每到了跟前,總是想要等一等,再等一等,一直拖延這件事,最後隻會不了了之。實際上,你逃避的是肥胖這件事帶給你的壓力。

如何擺脫拖延症

美國作家梅爾·羅賓斯在TED演講的時候,談起如何不讓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她分享了自己曾經艱難無比的一段日子,人到中年,失去工作,財務出現危機,婚姻也岌岌可危,一切都變得那麽糟糕。

這時,她陷入了拖延之中,每天早晨睜開眼睛,看著被孩子們弄得亂糟糟的廚房,她有煩躁也有自責。她應該要提前起來給孩子們做飯,送他們去學校,可她不願意起床,因為一睜開眼睛,就是暗淡無光的現實世界。

她知道該收拾好自己,出門去找一份工作來緩解經濟壓力。她也知道自己該和丈夫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他們之間的問題,可她一拖再拖,始終不願去行動。

這就是我們大腦的保護機製,趨樂避苦。

一旦去直麵這些問題,就要麵對自己滿目瘡痍的生活。表麵上來看你是在拖延時間,想著等等再去解決,實際上你是在拖延自己的人生。拖延所帶來的快感是虛假的,隨後你就會因為堆積的事情而變得焦慮,負麵情緒由此產生,並在你的心理防線上反複橫跳。

梅爾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她開始尋找改變,也就是行動起來。她提出了“5秒法則”,用快刀斬亂麻的方法,一刀終結拖延。意思是說,當你需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就給自己5秒的準備時間,默數完之後,就去行動。

就像每天早晨起床定鬧鍾一樣,有多少人的手機界麵排滿了鬧鍾,每個間隔幾分鍾,這也是一種拖延。5秒法則就是說,當第一個鬧鍾響起後,馬上起床,不要讓自己拖延,說白了,就是不要給大腦“反悔”的機會,打它個措手不及。讓它還沒有開始找逃避的借口,就發現這件事情已經做完了!

很多事情是需要三思而後行的,但有些需要立馬去做的事情,再三思,就很難做成了。

明天的成功源於今天的努力,生活在虛構世界裏的人是無法和拖延抗衡的。請從“5秒法則”開始,學著擺脫拖延症。

戰勝拖延症的訓練

有人說:拖延等於謀殺了機會。我們要出手幹預它,若是放任不管,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嚴重時,拖延還會往精神疾病的方向發展。

消除拖延的第一步——我們要製訂明確的目標。

這個目標要務實且可以操作,製訂好大目標之後,再製訂相應的小目標,比如說,你計劃在五天之內讀完一本書,那你的小目標就是第一天要讀幾章,第二天要讀幾章。

另外,還要真實地對待時間,意思是說,你要真的記錄下來自己在一件事情上花費了多少時間。比如在每次工作的時候,統計一下自己真正投入其中的時間有多少,喝茶玩手機的時間自然被排除掉。久而久之,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知道自己大概會花費多長時間,計劃也越來越具有實操性,完成率也會逐漸提高。

其次,心理上的訓練也很重要,就是不要懼怕失敗。

無法麵對自己的失敗,是很多人壓力的來源。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考了三次才考上北大,在高考這件事情上他失敗了兩次,但他麵對了失敗,並擊敗了壓力,終於在第三次成功考上北大。

他的創業之路也很艱難,屢屢失敗,但他並沒有因此就拖延創業的進度,相反,他每一次失敗之後,再站起來都更有**。

前麵我們討論過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也很容易拖延,擔心事情不如自己預期的那樣完美,於是不主動推進事情,永遠都停留在準備階段。

“臉書”網站上有句口號是:完成好過完美。這句話非常受用,你很難將一件事情做到100分的完美,不如先做70分的完成。

另外,還有一個訓練很日常,隨時都可以做到,就是“列清單”。

很多時候,我們拖延是因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無從下手,所以幹脆就不下手了。針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好方法,你每天隻需要在本子上寫六件事情,不多也不少,每天把這六件事做完就行了。

看著一件件事情被劃掉,你會收獲成就感,這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反饋。慢慢地,你可以增加待辦事項的數量,養成習慣後,拖延就會漸漸遠離你的生活了。

最後,大腦不單單是在娛樂放鬆的時候會產生多巴胺,在你完成一件工作之後,它也會產生愉悅感。打敗拖延,我們還能夠持續性地強化大腦的多巴胺神經控製回路,讓大腦在枯燥環境下也能產生多巴胺,將大腦從“不願行動的大腦”轉變為“主動行動的大腦”。

這就是為什麽沉迷工作的人會越來越愛工作。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就非常熱愛工作,他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很愛工作。他很少拖延,因為他的多巴胺大多來自行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