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明確工作與生活的邊界

“我真的好累啊,心力交瘁,快撐不住了。”來訪者小晨如是說。

小晨在一家大型遊戲公司上班,工作很忙,忙到沒時間戀愛、交友。毫不誇張地說,工作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導致他很少有放鬆的時候。

每天熬夜到兩三點,白天再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繼續去做自己提不起興趣的工作,開不完的會,寫不完的方案,出不完的差,好不容易有點休息時間,隻想癱在家裏,朋友們也都漸行漸遠。

盡管小晨嚐試過縮短睡眠時間以及同時完成多件事來提高工作效率,可工作與生活依然處於一種嚴重的失衡狀態。

小晨的情況並不罕見。美國研究者曾做過一項社會調查,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參與者認為,因為忙於工作,他們沒有時間留給自己或者陪伴家人。

精神病學家愛德華·哈洛韋爾也表示:“忙碌成了一種新的流行病。”

為什麽我們的生活總是受工作影響?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到底如何界定?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拒絕情緒轉移:別做“踢貓”的那個人

有一位男士在公司被領導訓斥了一頓,怒氣衝衝地回到家後,對著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就是一頓臭罵。孩子心裏窩火,對著腳邊呼呼大睡的貓踹了一腳。受驚的貓逃到街上,差點撞上一輛卡車,卡車司機避讓時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它指的是人的壞情緒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可以說,這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疾病。而我們會被工作影響心情進而影響生活,罪魁禍首也是“踢貓效應”。

當我們在工作中受到來自領導、客戶的挑剔或者批評時,假若無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會將這份情緒帶到生活中,而身邊的親人、朋友、寵物甚至路人,都會成為我們的“出氣筒”。

雖然我們明知這些比我們弱的人和事物不該承受這份怒火,事情過後也會因此更加自責,但是依舊難以控製自己。

這也是我們難以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個原因。

明確工作的意義

說到這裏你也許會反駁:重心放在工作上難道不好嗎?工作本來就比閑著有價值啊!

的確,工作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利益,更是對自我能力的認可與滿足。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既能高效率地工作,又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陷入工作即一切的誤區。

作家布裏吉德·舒爾特認為,人們之所以會讓自己持續忙碌,一部分原因是如今的工作環境鼓勵人們成為“工作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隻有不斷工作才能證明自己有能力、有責任心;甚至還有一部分比較空閑的人會假裝自己很忙碌,因為他們害怕一旦自己比他人閑,就會被指責不合群或者工作懈怠。

布裏吉德·舒爾特還發現,相較於男性,女性從小被教育要考慮他人的需求,因此更難做到理直氣壯地享受休閑時光。

身邊有位女性朋友就是個例子,生完孩子後,不等產假休完,她就迫不及待地回歸職場。問她為什麽,她的答案是,閑著讓她焦慮。

每當傍晚看到下班回家的人們,她都會責備自己:“大家都在工作,隻有你毫無產出。”

很多人都和這位朋友一樣,沒有理解工作真正的意義,對閑著有深深的誤解,無論什麽時候,好像“沒有工作”都能成為自己被負麵評價的原因。

工作本身並沒有不對,但隻為工作而工作,就未免太可悲了。

我們工作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更理想,這也是工作最質樸的意義。一旦遺忘了這一點,人們就會被工作束縛,生活也會陷入僵化的狀態,而這正是難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第二個原因。

你的時間真的規劃好了嗎?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工作忙,是因為時間不夠用,所以才會把休息時間用於工作。

這恰恰是難以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第三個原因。工作生活失衡,很可能是因為你的時間管理不夠完善。

前麵我們提到的來訪者小晨,為了“節約時間”曾經嚐試過同時完成多件事,比如寫策劃書的時候暫停下來羅列演示文稿(PPT)提綱。

看似把碎片化時間都用來工作,實際上,每中斷一次再開始都要花更多的時間重新集中注意力,導致有效工作時間大打折扣,這也是明明忙個不停,卻還是沒有一點放鬆的時間的原因。

我們再來回想一下,你在處理工作時停下來看短視頻或者和別人吐槽幾句,你覺得自己在工作之餘得到了放鬆,但是工作仍然處於待處理狀態。你停下來的時間越久,焦慮感越重,因為你知道還有未處理的工作等著自己,於是隻能將原本的休息時間用來繼續工作。

所以,想要達到“工作—生活”平衡的狀態,務必規劃好時間,良好的時間管理能提高的不僅僅是工作效率,還有我們的工作質量,不至於讓我們陷入越忙越亂,越亂越忙的惡性循環。

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具體方法

既然找到了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解決的辦法。以下三點也許可以幫助你擺脫過度勞累的狀態,平衡工作與生活。

? 明確目標,節約時間

日本醫生吉田穗波,生了5個孩子,但這並不影響她順利從哈佛畢業。

在她的著作《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麽都能辦到》中,她提到自己的成功,主要在於高效管理自己的時間。所謂“時間”即今日要完成的工作與準備留給自己多久的休息時間。

比如你今日既要給客戶寫一篇文案,又要完成領導給你的安排,那麽你就要規劃好時間,什麽事情是要先做的,什麽事情可以暫時往後排一排,每件事情大概多久能完成。

要注意的是,在規劃中,一定要盡可能減少碎片化時間,保留大段時間用於處理工作,這樣也可以避免因休息與工作來回切換導致的時間浪費。

? 7天養成一個好習慣

養一個習慣,你覺得需要多久?21天?3個月?還是1年?

答案是:7天。

是不是覺得不太可能?實際上,我們之所以養不成習慣,是因為下意識認為這件事很難。

比如說嚐試把休閑活動也加入行程安排中,周一健身1小時,周四和朋友聚會,周末陪父母吃飯……你下意識回絕:“這根本不可能,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我不能保證做到。”

當你試圖將一件事形成習慣時,找到你真正抗拒的那個點非常重要。你需要明確了解是什麽因素阻礙了你的行動。這個點可能是懶惰,即你對於付出努力或行動的抵觸感。另一方麵,這個點也可能是客觀問題,即存在某些本來可以解決的障礙或困難,使得你暫時無法采取行動。

首先,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抵觸點是懶惰,意味著你需要戰勝自己的惰性並培養積極的行動力。這需要一些自我激勵和時間管理的技巧。比如設定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製訂具體的計劃和行動步驟,以克服自己的懶惰傾向。同時,也可以尋找激勵自己的方法,例如獎勵自己或與他人分享你的目標。

另一方麵,如果你發現抵觸點是客觀問題,那麽你需要找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采取必要的行動來克服這些障礙。關鍵是認識到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不是將其作為無法克服的障礙看待。

總之,要形成一項習慣,需要識別並解決真正阻礙你行動的因素。無論是懶惰還是客觀問題,通過積極的行動和尋找解決方案,逐步克服抵觸點,培養出堅持行動的習慣。記住,這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毅力,或許隻需要7天,但最終會為你帶來積極的變化。

? 高效率工作,更要高效率休息

這裏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有效地去休息,也就是說工作隻放在工作時間,而不要一邊休息,一邊想著工作。

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係博士久賀穀亮通過研究發現:人即使是在發呆的時候,大腦也還在高速地運轉,同時消耗大量的能量。

在休息時想工作並不能解決你的工作問題,更不能提高你的工作能力,甚至讓你在休息日也會身心俱疲。所以,讓自己高質量地休息,才能更高效率地處理工作。

就像《奇葩說》辯手陳銘說的那樣:“工作和生活要有明確的界限,工作的時候你可能痛苦一點,做的事沒有那麽喜歡,但是你要全情投入,才能為你後麵喜歡的事情留有一定的空閑。”

別為了他人眼中的價值消解原本屬於你的放鬆生活,大多數人都隻注重結果而不是你辛苦的過程。拿回生活的控製權,才能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擁有更高的效率,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閑適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