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晉王稱帝

魏大臣們早已看到魏主曹奐隻是個掛名的國君,朝廷大權和各地兵權可都在晉王司馬昭手裏。他們都想攀龍附鳳,要做開國元勳,紛紛談論著推位讓國的大禮。

語文活學活用

●攀龍附鳳

解釋:泛指攀附或投靠有權勢的人。龍、鳳都是古代傳說中尊貴的神獸,常用來形容位高權重的人。

近義詞:趨炎附勢。

曆史追根究底

●開國元勳

對開創或建設新的國家或朝代有極大功績的人,如蜀漢的諸葛亮、孫吳的周瑜、曹魏的夏侯惇。

司馬昭因為東吳還沒平定,把這些大臣批評了一番,讓他們知道他不願意自己稱帝。可是為了他的兒子司馬炎著想,打算把他放在僅僅次於自己的地位上,他建議除了相國,再加個副相國的職位。

公元264年八月,中撫軍司馬炎做了副相國。過了一個月,文武百官要求魏主曹奐拜司馬炎為撫軍大將軍,掌握兵權。司馬炎做了撫軍大將軍一個月,司馬昭打算立他二兒子司馬攸(yōu)為世子。這是怎麽回事啊?

曆史追根究底

●世子

古代君主想要自己的傳承世世不絕,所以稱繼承人為世子,原與太子可互用。後世太子多稱皇位繼承人,世子則多稱王位、爵位的繼承人。

司馬昭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就是副相國司馬炎,二兒子叫司馬攸。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昭就把二兒子過繼給他。司馬攸對父母孝順,對哥哥親熱,才能強,脾氣好,名聲比司馬炎更大。晉王司馬昭很喜愛他,老說:“天下是景王(就是司馬師)的天下,我做了相國,百年之後,這份基業應該歸給攸兒。”他就要立司馬攸為世子。可是一般大臣跟司馬炎交好,不是說撫軍大將軍怎麽怎麽聰明、英勇,就是說廢長子立少子怎麽怎麽不好。司馬昭隻好立司馬炎為世子。

曆史追根究底

●百年

人的壽命有限,百年基本已是人生期限,所以以百年為終身的代名詞,也用“百年之後”表示去世。

第二年(公元265年)五月,魏元帝曹奐特別優待晉王,讓他的旗幟、車馬、衣服等跟皇上所使用的一個樣。這還不算,還把司馬昭的妻子稱為後,世子稱為太子。可惜那年八月裏,才活到五十五歲的司馬昭害病死了,太子司馬炎繼承他為晉王。

司馬炎做了晉王,任命魏司徒何曾為晉丞相,鎮南將軍王沈為禦史大夫,中護軍賈充為衛將軍,議郎裴(péi)秀為尚書令光祿大夫。這些大臣都是晉王手下得力的人。他們共同請求司馬炎即位,司馬炎還再三推辭,他們就勸魏元帝曹奐把皇位讓給晉王。曹奐本來是個傀儡皇帝,隻好下了一道詔書勸晉王司馬炎順從天命,順從民意。

公元265年十二月,在洛陽南郊造了一座讓位壇,很隆重地舉行了推位讓國的典禮,正像當年漢獻帝把君位讓給曹丕一樣。晉王司馬炎即位,就是晉武帝,國號大晉,改魏鹹熙二年為晉泰始元年,封魏主曹奐為陳留王,給他一萬戶的俸祿,讓他搬到鄴城去住。魏從曹丕稱帝,前後五個人做了皇帝(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一共才四十六年就亡了。

曆史追根究底

●一萬戶

秦漢以來行郡縣製,受封爵者在封邑內無統治權,隻能征收封邑內民戶的賦稅充當食祿。所以一萬戶即指陳留王所征收賦稅的戶數。

陳留王曹奐上殿,拜別新君,辭別舊臣。舊臣已經變成了新君的新臣,誰也不敢向曹奐送別,隻有八十六歲的太傅司馬孚(司馬懿的兄弟,司馬炎的叔祖父)倚老賣老,出來送他,拉住他的手,流著眼淚說:“臣死的那一天,仍舊是大魏忠實的臣下!”

語文活學活用

●倚老賣老

解釋:仗著歲數大,賣弄老資格。“倚”是“仗著”的意思。

造句:老李沒有真才實學,隻會倚老賣老,大家都不信服他。

晉武帝把魏宗室所有分封的王一律降低一級,改封為侯,追尊他的祖父司馬懿為宣皇帝,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父親司馬昭為文皇帝。他看到曹魏因為骨肉猜忌,做國君的得不到自己親族的幫助,以致孤立亡國,就大封宗室。他首先封他的叔祖父司馬孚為安平王。這位前幾天剛說過“臣死的那一天,仍舊是大魏忠實的臣下”,現在做了大晉的安平王。晉武帝還有六個叔父(都是司馬懿的兒子),都封為王。除了這些上輩的,平輩的一奶同胞司馬攸被封為齊王,兩個異母兄弟和十七個叔伯兄弟都封為王。這許多自己的骨肉不但都封為王,有了封地,而且都擔任職務,替皇上鎮守四方。前一朝的曹家人因為依靠別人,自己反倒失了勢力,現在皇上剛即位,專靠自己一家的人,他就放心得多了。

曆史追根究底

●骨肉

文中指至親之人。司馬炎稱帝後,大封親族之人為王,鞏固司馬氏的統治地位,但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集權統治。

當然,朝廷上還得重用原來的一批大臣。晉武帝就拜何曾為太尉,賈充為車騎將軍,王沈為驃騎將軍,還有一批老大臣分別擔任太傅、太保、司徒、司空等職務,真是攀龍附鳳,人才濟濟。沒多久,他又拜原來的車騎將軍陳騫為大將軍。

曆史追根究底

●太保

古官名,西周時設置,為輔弼君王的重要大臣,西漢時與太師、太傅、少傅並稱四輔,但並無實權,到了兩晉時為上公,執掌朝政。

晉武帝封了宗室,安排了文武百官,總該興兵伐吳了吧?不,他不但不發兵去,還派使者到東吳去報喪,表示兩國通好的意思。他不急於攻打別人,首先要鞏固自己的政權,進行一些改革。主要的有四件事情:

第一,廢除禁錮。魏從曹丕稱帝以來,一向骨肉猜忌,防備宗室內部搶奪君位,就定了一條法令:曹家本族不得在地方上做官。魏從劉家奪到天下,又怕劉家人複辟,就又定了一條法令:原來劉家的宗室不得在地方上做官。晉武帝下了一道詔書,廢除禁錮,讓曹家人和劉家人都可以做官。這道詔書一下來,大夥兒都說新君好。晉武帝幹脆好人做到底,再恩待恩待在外邊的將士和官吏。按照魏的法令,凡是出征的或者鎮守外地的將軍,和在州郡裏做長吏的,都必須在京師留著人質。這條法令現在也廢除了。

曆史追根究底

●禁錮

中國古代禁止地位低下的人以及犯罪的官吏及其子孫、親友、門生等做官的製度,稱為禁錮。禁錮也指監禁,後來也指束縛、封閉。

語文活學活用

●恩待

解釋:上級給下級好的對待。

造句:我們不需要特別的恩待,我們要憑借實力取勝。

第二,實行寬大。晉武帝看到曹魏待人太刻薄,自己成心寬大待人。以前定了罪被殺的大臣,從現在開始,不再牽累到下一代,他們的子孫,隻要有才能,一概可以做官。他故意提拔這樣的人,還讓他們在自己的左右,表示他不計較過去。

第三,提倡節儉。晉武帝又看到曹魏的幾個皇帝和宗室排場太大,生活太奢侈,他就特別提倡節儉。剛巧有人來報告,說牛繩折了,要換一條新的。嗬,這就怪了,難道像換一條牛繩這麽雞毛蒜皮的事也需要新即位的皇上去過問嗎?原來這兒說的牛不是普通的牛,牛繩也不是普通的牛繩。那種牛是祭祀用的,牽牛的繩特別講究,叫青絲,是用上等的蠶絲染成青顏色,再由專門的工匠打成很精巧的繩。主管這件事的大臣就把供應青絲作為一項相當可觀的開支。晉武帝借著這件事,下了一道詔書,說明節約儉樸的重要,規定祭祀用的牛不得再用青絲,可用青麻代替。不但這樣,連奢華的歌舞和百戲也一概禁止。

曆史追根究底

●祭祀用的牛

在古代祭祀中,牛是非常重要的祭品。據《禮記》記載,天子祭祀用的牛必須毛色純正、身體高大、犄角周正、皮膚完好。

●百戲

古代對樂舞、魔術、雜技表演的總稱。

第四,設置諫(jiàn)官。秦漢以來有諫大夫,東漢有諫議大夫,其中也真有直言規勸皇上的大臣。魏不讚成朝廷中有這種向皇上提意見的官,就把這個製度廢了。這會兒晉武帝重新設置諫官,不但表示他願意聽聽別人的批評,還打算開條直言的道路,至少在製度上是這樣。

曆史追根究底

●諫官

專門負責直言規勸皇帝的官員,是一種統稱。曆代諫官的具體名目不一。

第二年三月,吳主孫皓打發兩個大臣為使者到洛陽來吊孝(司馬昭死於上年八月)。晉武帝雖然有心滅吳,可是後方沒平定下來,他是絕不輕易去打東吳的。為了這個緣故,他很有禮貌地招待著東吳的使者,說話當中透著尊敬吳主,願意跟他交好下去的意思。兩個使者當中有一個叫丁忠,他一看晉武帝這麽客氣,認為他是害怕東吳,回來就對吳主孫皓說:“北方並沒做打仗的準備,我們可以趁著機會去襲擊弋陽,準能把這個地方打下來。”

地理小課堂

●弋陽

古郡名,治所在弋陽縣(今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西北)。

剛在一年半以前,吳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兩個大臣把原來年輕的太子廢了,立孫皓為吳主。孫皓即位,很像個樣兒,還做了幾件像樣的事:他下了詔書,開放糧倉,救濟窮人;把多餘的宮女放出去,把她們婚配給沒有妻子的人;連養在禦花園裏的鳥獸都放歸山林。當時人們都稱讚他是個有道明君,萬沒想到一旦他覺得坐穩了君位,立刻就露出暴君的本性來了,荒**暴虐到了家,搜羅進來的美人要比放出去的宮女多得多,上上下下對他全沒指望了。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後悔立了這麽一個國君。他們背地裏歎著氣,不知道怎麽傳到孫皓的耳朵裏。他趁著這兩位大臣上朝的時候把他們拿住,定個罪名發配到廣州去,半道上又把他們殺了。

曆史追根究底

●發配

舊時指將罪犯押送到邊遠地方拘管服役。我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有很多關於發配過程的具體描寫。

這會兒丁忠唆使他去打弋陽,他心頭直癢癢,真想幹一下子。鎮西大將軍陸凱(陸遜本家的侄兒)反對出兵,說:“北方新近兼並了巴蜀,派使者跟我們來往,這可並不是怕我們,而是成心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現在敵人勢力強大,我們想碰碰運氣去偷襲一下,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麽好處。”吳主孫皓總算聽了陸凱的勸告,沒出兵,可是打這兒起,他跟晉絕了交。

讀史學古文

●出自《三國誌·吳書·孫皓傳》

“……今強敵新並巴蜀,有兼土之實,而遣使求親,欲息兵役,不可謂其求援於我。今敵形勢方強,而欲徼幸求勝,未見其利也。”

吳主孫皓從建業遷都到武昌,奢侈無度,一切生活享受得由揚州的老百姓供應,別說供應物資逼得老百姓難過日子,就是把這些東西從下遊往上遊運送,路又遠,也夠受了。陸凱上了個奏章,勸孫皓照顧人民,減輕徭役。他又說:“漢室失勢,天下三分,曹、劉兩家由於奢侈無度,失了民心,都給晉兼並了。這是眼前明擺著的事實。臣說這些話是替陛下可惜國家啊。武昌多山石,土薄,不能作為帝王的首都。這兒有民歌說:‘寧喝建業水,不吃武昌魚;寧回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現在國家沒有一年的積蓄,人心惶惶,唯願陛下選挑廉潔的百官,遠離小人。這樣,上天喜歡,人民歸附,國家就可以安寧了。”吳主不大高興,可是他倒想起搬家了,就在那年年底,又把都城遷回到建業去。第二年(公元267年)六月,吳主孫皓大興土木,起造一座五百丈見方的昭明宮。兩千石以下的官員都得上山去監督民夫砍樹。他又起造一座很大的花園,裏麵畫棟雕梁,精巧奢華到了極點。陸凱屢次規勸,吳主對他顯著一萬個不耐煩,因為陸凱名望大,隻好容忍。

讀史學古文

●出自《三國誌·吳書·陸凱傳》

“……實危險而瘠確,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旦童謠曰:‘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曆史追根究底

●昭明宮

孫皓嫌太初宮不夠壯美,又另建昭明宮。昭明宮方五百丈,正殿名赤烏殿,有彎崎、臨硎(xíng)等門,西晉後漸漸廢棄,破敗。

語文活學活用

●畫棟雕梁

解釋:指房屋華麗的彩繪裝飾;常用來形容建築物富麗堂皇。

造句:中國古代皇家建築飛簷鬥拱,畫棟雕梁,藝術之美令人讚歎。

蓋了昭明宮,造了禦花園,老百姓怨天怨地,正直的大臣也有意見,吳主孫皓就想建立武功來提高自己的威望。公元268年十月和十二月,吳兩次向北進攻,兩次被打得拚命地逃跑。晉兵可並沒追趕過來,也沒順手奪取東吳的一寸土地。這是為什麽呢?原來晉武帝有他的難處。他寧可長線放遠鷂,先要安撫西方和北方,再慢慢地去收服東吳。當初鄧艾鎮守邊疆,有幾萬名鮮卑人投奔過來。他把這些外族人安頓在雍州和涼州中間,跟漢人雜居。晉武帝防備他們發生叛變,就在公元269年二月把雍、涼、梁三個州分出一部分土地,設置一個秦州。因為荊州刺史胡烈在西方一向有威望,就把他調到秦州,總管那個地區和那邊的各部族。胡烈調到秦州,晉武帝可並不忽視荊州。他立定誌向要統一中原,準備全麵安排一下對付東吳的軍事計劃。

地理小課堂

●秦州

古地名,三國魏時分隴右郡置,後省入雍州,西晉初分雍、涼、梁三州複置,治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甘穀縣東,後移治今天水市。